摘要:同一时空借贷产生的借词能够和施借语言中的原词保持严格的、不弱于同源词之间的语音对应。本文选择了中蒙两国基础方言标准音中的汉语借词“茶”的读音[t∫^(h)ε:](正蓝旗)和[tshae](乌兰巴托)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完全对应,我们认为[t∫^(h)ε:]和[tshae]的借用本字是“茶叶”而非单字“茶”,因为蒙古语的复合元音由音组演变而来,单字“茶”的韵(麻韵开口二等平声)无法为蒙古语复合元音的产生创造条件。“茶叶”进入蒙古语的时间应不早于《中原音韵》编写的年代。彼时的蒙古语音系中含塞擦音音位/t∫^(h)/,且复合元音/ai/已开始形成。同一时期,汉字“茶”的声母(澄母)已清化且塞擦音化,汉字“叶”的声母已变成半元音,韵尾也已消失,汉字“茶”的韵结合汉字“叶”的声韵(馀母叶韵开口三等入声)正好满足蒙古语复合元音/ai/的形成条件。“茶叶”借入蒙古语后,受蒙古语不同方言音变规律的支配,读音继续发生变化。在借贷发生时的蒙汉音系匹配规律和借贷发生后蒙古语音系内部音变规律的双重作用下,这例借词形成了今天的读音[t∫^(h)ε:]和[tshae]。由此我们发现,在充分考虑语言接触的情况下,借词和同源词的音变方式没有不同。语音系统并没有区分同源还是异源,只要语音条件得到满足,词汇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