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934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2490篇;相关期刊611种,包括现代交际、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孙明经电影教育”学术研讨会、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等;心理空间的相关文献由92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国栋、孔繁冬、王斌等。

心理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1 占比:1.1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2490 占比:98.88%

总计:83424篇

心理空间—发文趋势图

心理空间

-研究学者

  • 杨国栋
  • 孔繁冬
  • 王斌
  • 张辉
  • 赵宇霞
  • 刘凤阁
  • 刘宇红
  • 刘平
  • 刘海燕
  • 张卫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璐
    • 摘要: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一直是早期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母语习得发生在儿童认知能力的早期发展阶段,是探究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参考标准。词汇是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指示语反映了说话人对所述对象与自身关系的认知,即其空间认知机制。本文通过综述前人对空间指示语的研究,展现了空间指示语的研究现状,旨在基于空间指示语的使用,探究儿童心理空间构建情况。
    • 王萍
    • 摘要: 在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中,创作主体运用多样化的现代艺术方法去映射人物的心理空间,展露其内在的精神诉求。面对现代都市社会风景,人物会因场景触点而生发种种幻象,且二者始终交织与并进;当然,因生存空间的移动和变换,人物的物质欲求与精神欲求会产生强烈碰撞,一旦这种双重内驱力发生失衡与分离,他们往往通过亲情等手段进行调和或填充心理空间。无论是生成幻象还是掠取亲情,皆旨在补阙其心理空间的精神满足,从而将更深层次的人生意蕴赋予其中。
    • 周郑成
    • 摘要: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村改居”社区治安治理问题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基于时空社会学的视角,“村改居”社区治安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区“居住空间”从同质性到异质化变迁中导致了传统防控结构的消解;社区“关系空间”从耦合性到流动化发展中引起了纠纷矛盾的增长;居民“心理空间”从依附性到疏离化变动中造成了公众安全感的匮乏。基于此,建议在传承发扬“枫桥经验”基础上,通过“枫桥式”治安防控体系的创新,促进社区“物理空间”的再生产;通过“枫桥式”纠纷调解机制的构建,推动社区“关系空间”再生产;通过“枫桥式”安全共同体的型塑,促进居民“心理空间”再生产,以此实现“村改居”社区治安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 胡连峰
    • 摘要: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空间具有客观性、结构性和生产性的特征,教育空间对处于其中的师幼个体及其互动行为具有指向性和规定性作用。在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互动时,有两个空间在相互叠加与相互影响,一个是教师与幼儿所处的物理空间,这个是显性的空间;一个是教师与幼儿所处的交互心理空间,这个是隐性空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良性的隐性空间作用更大,其能强化显性空间的优势,弥补显性空间的不足,推动和谐空间的再生成,为幼儿提供一个愉快、适宜的发展环境。
    • 邹欣宇
    • 摘要: 本文以空间叙事理论为基础,对约翰·威廉姆斯的短篇小说《屠夫十字镇》进行研究,试图分析空间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加深读者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在对空间的讨论中,许多学者热衷于空间的划分,但批评者对空间划分的标准和空间内涵的概念有不同的解读。因此,空间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学者们的观点和小说《屠夫十字镇》的特点,本文将小说文本中的两个空间划分为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 张春利
    • 摘要: 《小镇畸人》是安德森空间叙事的代表作,其在物理空间、文本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建构上别具一格,展现出巧妙的写作技巧和精湛的文学功底。文章据此展开研究,从《小镇畸人》的定位与创作背景、温斯堡小镇的选择深意等方面分析了物理空间的选择;从巧妙安排文本结构、间接凸显"畸人"共性方面研讨了立体化的文本空间;从重复塑造空间概念、节奏淡化时间概念两方面进行了心理空间的建构。
    • 李英
    • 摘要: 当代英国作家迈克尔·弗雷恩在话剧《哥本哈根》中,把文学叙事置于科学和历史语境中,通过灵魂、记忆、换喻和隐喻等审美体验,从认知视角阐释历史的不确定性和道德的相对性。本文从宏观到微观思考了三个问题:为什么重写历史、如何在文学中写历史、历史叙事如何与时代同步,并运用可能世界、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三个认知理论,研究伦理旨归、文化认同、人性真相和主体性诉求等文本意义的产生过程。
    • 王娟娟
    • 摘要: 《堪萨斯》这部短篇小说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多宾斯的代表作,其叙述风格极具特色。在《堪萨斯》中,心理空间的构建和叙事形式技巧的构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堪萨斯》的叙事情节、叙事进程以及叙事时间入手,来分析《堪萨斯》的人物心理空间构建和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 彭赫; 娄琦; 李雪娇
    • 摘要: 心理空间是言语者在交际过程中处理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多用于语言认知研究,传统的心理空间模型为概念整合理论中的由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组成的模型。但这种模型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新闻语篇叙事的分析。鉴于此,本文基于Kobie Van Krieken的新闻叙事心理空间模型,通过对灾难新闻语篇进行叙事分析,探索英汉灾难叙事新闻语篇的心理空间建构。研究表明,英语灾难叙事新闻语篇通过新闻叙事空间和中介空间的相互映射,使读者了解到灾难的严重性。汉语灾难叙事新闻语篇通过现实空间—新闻叙事空间—中介空间的循环映射,让读者感受到灾难中的温暖。英汉语灾难叙事新闻语篇均表现出了人类面对灾难的共同体思想,通过构建心理空间使语篇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加生动性,让读者产生共鸣。
    • 李雪; 张超博
    • 摘要: 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共同作用于麦克尤恩的《赎罪》之中,并在三个维度上构建了空间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物理空间与人物塑造和情节、心理空间与成长、社会空间与命运。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受其所处空间的影响和制约,故当主人公在其所处空间无法完成赎罪时,因其赎罪的需求,新的空间得以生产并完成赎罪。麦克尤恩正是通过三种空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关系的呈现,提供一种以空间生产进行救赎的范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