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助词

助词

助词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737篇,主要集中在汉语、常用外国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9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3篇;相关期刊409种,包括语文学刊、考试周刊、日语知识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第四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第二届现代汉语虚词与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等;助词的相关文献由74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公望、张扬、杜宇等。

助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9 占比:96.20%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2.04%

专利文献>

论文:13 占比:1.76%

总计:737篇

助词—发文趋势图

助词

-研究学者

  • 刘公望
  • 张扬
  • 杜宇
  • 闫乐
  • 于伟
  • 刘瑞明
  • 岳立静
  • 张玉金
  • 杜道流
  • 王建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吕可; 彭泽润
    • 摘要: 金寨方言中的“在”不仅可以在句末单独使用,还可以和其他成分搭配使用,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从和周边方言相关句式的共时对比来看,金寨方言具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混合性特征。通过历时溯源发现:金寨方言中的助词“在”是古代表示持续的结构“在这里/那里”虚化后产生的。
    • 石锓; 刘念
    • 摘要: 助词“地”是由词尾“地”演变而来的。助词“地”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逆语法化过程,是语法化单向性的一个反例。这一过程历经类推、功能扩展、重新分析、功能再扩展等多个阶段。唐宋出现了一些新的描状结构,词尾“然”因用法限制,不能接在这些描状结构之后做词尾;因为类推机制起作用,词尾“地”取代了词尾“然”。宋代,词尾“地”因用法扩大,变得越来越不典型,在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演变为助词。明清,随着描状结构的进一步分化发展,在“体词性结构+地”构式中,助词“地”的意义也开始分化,由表状态发展到表方式、表数量、表时间和表列举等。无论是词尾“地”,还是助词“地”,其出现与发展演变的动因都是为了适应汉语状态表达法的需要。
    • 薛峥
    • 摘要: 山西省平定县作为晋语区的一部分,其中虚词“咾”“啦”“了”具有其各自的特点。文章从语法切入,探究三者各自的语法功能异同及在语法功能相同的情况下各自的语义语用异同。在分别论述之后,对三者用法的进行对比区分,以探究其相同与差异之处。
    • 王月芳
    • 摘要: 新化方言中“起”字的用法多样,兼具实词和虚词的功能。“起”为实词时,既可以作语素,又可以作动词,包含众多义项;同时还可以作量词使用;“起”为虚词时,既可作动态助词标示动作的起始态、持续态以及行为状态的延续,又可以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作结构助词,表明动作行为的方式;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就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还可以用于句尾作语气助词,表示肯定的语气。
    • 侯雨婷
    • 摘要: “看”是一个标句词,能够引导一个小句。它可以位于句中,也可以位于句末,位于句末是因为其引导的小句受口语省略的影响没有语音实现,但在意义解读的过程中,潜在的后续句能够被补充出来。这种省略会造成“看”在表面上比较像尝试助词,但其实它仍然是一个标句词。这种差异跟“看”在语法化过程中使用的语体环境有关,它是在口语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语法化,因而带有口语在使用上有省略的特点。文章将根据“看”所处的不同句法位置,寻找处在不同位置上的“看”在使用上的共性,进一步论证“看”的标句词用法。
    • 叶建军
    • 摘要: 近代汉语中"X如Y相似"类平比句式具有普遍性,类别丰富."X如Y相似"类平比句式的生成机制是糅合,其是由"X如Y"类平比句式与"XY相似"类平比句式糅合而成的."X如Y相似"类平比句式的生成动因是言者凸显新信息.从"XY相似"等平比句式的来源可以看出,句式末尾的"相似""似"仍是动词,并未语法化为助词;句式末尾的"似的""也似"虽然有助词化倾向,但是仍然或多或少具有动词性.
    • 徐默凡
    • 摘要: 语气词是用于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一定语气的助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词类。书面语中常用的语气词有啊、吧、吗、呀、啦、呢等,一句话用不用语气词,用什么语气词,都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效果。
    • 王凌志
    • 摘要: 本文通过将「地点+に」、「地点+で」、「地点+を」两两对比,假设法和分类讨论对探究地点后接助词「に」或「で」或「を」的区别。
    • 马旭
    • 摘要: “Либо”在作为助词的连接词与其他同义连词相比,人们始终持有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在口语表述中“Либо”与? “Или”?不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们的意义用法在书面语中是相同的,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它们在用作修辞表达中保持中立。尽管在旧俄语时期就已经有了记载,但这种在书面语中“Либо”的用法是不久前才出现的。即使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作品中,它也仍然没有频繁的出现。毫无疑问,这种判断差异的情况是在近期才被确定的?[1,?c.?85]。
    • 王俊
    •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来自母语的迁移影响.该文将主要分析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以汉语"的"对日语助词「の」的负迁移为中心,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对此进行剖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让日语学习者们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消除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更好地发挥正迁移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