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语法化

语法化

语法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9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57382篇;相关期刊806种,包括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语文学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中国语言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等;语法化的相关文献由2483位作者贡献,包括雷冬平、石毓智、何洪峰等。

语法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48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7382 占比:99.47%

总计:560341篇

语法化—发文趋势图

语法化

-研究学者

  • 雷冬平
  • 石毓智
  • 何洪峰
  • 陈前瑞
  • 李建平
  • 林华勇
  • 张谊生
  • 杨成虎
  • 张成进
  • 李宗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栾芳诺
    • 摘要: 通过系统考察潍坊方言中“唅”的使用情况,对“唅”的句法功能和语法化进程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发现,语气词“唅”是由叹词“唅”虚化而来的。通过对语气词“唅”的语音特征、语气意义与语法归纳进行重点探讨,发现“唅”仍处于语法化过程中,兼有叹词和语气词两种词性,它在作为语气词时尚未完全虚化。
    • 赵天雨; 王军
    • 摘要: 古今汉语中有一种原因表达方式极具特殊性,就其句法结构分析,可以概括为“P+X+故”表因结构。其中P代表原因介词,X代表某种具体原因“,故”则是处于结构末尾的“原因”义名词,且具有羡余性特征。本文立足于历时溯源的角度,指出该表因结构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代,并运用语法化相关理论,揭示该表因结构的形成机制为:先秦汉语中原因介词P因高度语法化而造成语义磨损,使得由“P+X”构成的表因结构对于表达原因语义不够精确,故而出现“故”与之相结合,以起到强化作用。该结构进一步演变,还衍生出“X+故”这种表因结构。文章的相关探讨带来这样一点启示,即现代汉语中某些特殊语言现象是历时发展的结果,唯有将共时分析与历时考察相结合,方能对其特殊性作出更为合理的把握。
    • 李素贞
    • 摘要: 本文运用动态范畴化理论,对“结果”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的词汇化过程发生了相邻范畴间的跨越,其间“结果”的名词范畴自身发生渐变,“结果”的语法化过程发生了名词范畴与连词范畴的互动与跨越。
    • 陈柳蓓
    • 摘要: 话语标记“应该说”主要起标示言者认识立场的作用,因此可看作认识立场标记。弱断言的认识立场标记“应该说”具有承接反馈、延续话题的语篇功能及标示主观认知、价值评价和协商的人际功能。“应该”和“说”于清代开始共现,经过“线性组合>动词副词[成词:伴有其他用法]>句子副词>话语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发展成话语标记。
    • 程润峰
    • 摘要: 古代汉语中,名词“实名”并非是由并列短语词汇化而来,而是由偏正短语和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实名”进一步向副词语法化,即出现了副词化的现象。“实名”兼有描摹和评注两种副词性用法,后者是前者再语法化的结果。两者在副词意义、句法搭配、副词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 董守轩
    • 摘要: 语法化现象指的是语言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逐渐转变为无实际意义,仅表示语法功能,充当语法成分的现象。"可"的基本义本为动词"可以""同意"。然而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可"的意义逐渐演变,并出现副词、连词、助词等义。本文从语义演变、语用效应及句法结构等角度,历时考察"可"的语法化进程。
    • 李思旭; 庞金珍
    • 摘要: “多一半”是个数副兼类词:数词“多一半”表示超出总量的二分之一和强调义;副词“多一半”表示对事件进行揣测的大概、通常义。“多一半”元代词汇化为数词,清代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副词。语义演化的历程是从数量到程度,再到揣测。词汇化的动因主要有句法位置的改变、主观性、隐喻、非范畴化等。
    • 王添聪
    • 摘要: 语法化理论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上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狭义语法化与语义虚化以古汉语中副词与助动词的翻译最为显著,突出体现于转化式虚化、省略式虚化、关联式虚化。因此,狭义语法化理论对翻译过程具有解释力。在此基础上,从语法化的理论机制入手,结合《聊斋志异》的翻译,并提供一定的分析理据,进一步探讨认知方式对翻译语言形式差异的影响,有望为语法化理论及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 肖雅丽
    • 摘要: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中一种重要的演变方式,语言世界的可变性决定了语言发展的复杂性,语法化和去语法化构成了一个连续统的动态关系,两者既有共性特征,也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它们都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但语法化具有普遍性,去语法化具有地域性;尽管演变机制相似,但语法化表现出能产性,去语法化表现出非能产性;虽然两者的演变过程具有逆向性,可是在历时演变中,语法化过程具有官方性,去语法化过程具有非官方性。
    • 徐景佳; 田春来
    • 摘要: “起[■i41]”作为益阳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多功能语素,经历了一个不断虚化的过程。除实义动词和量词用法外,它既可以作趋向动词,充当句子谓语或补语成分,也可以跟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或持续,充当体标记,还可以用于标记趋向补语和状态补语。系统梳理“起”在益阳方言中的多功能用法基础上,自省益阳方言内部,综合考虑普通话、其他方言以及古汉语情况,构建“起”在益阳方言中语法化演变的概念空间及语义图,可得出“起”的语法化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