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专利文献181746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殷都学刊、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重新分析的相关文献由255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建军、王婵婵、余琼等。

重新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5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81746 占比:99.86%

总计:182001篇

重新分析—发文趋势图

重新分析

-研究学者

  • 叶建军
  • 王婵婵
  • 余琼
  • 庄会彬
  • 李雪
  • 陈勇
  • 雷冬平
  • 冯爽
  • 冯璠
  • 冯胜利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李冰心
    • 摘要: 现代汉语中,“直接”是一个使用频繁的形容词,在句法结构中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春秋以前,两者的语义较实在,“直”为“不弯曲”,“接”为“两者接触”。春秋至两汉期间,“直”演化出“径直、直接”义,“接”由较实在的“两者接触”演化出“接近、接见、会和”义以及“时间上连续不断”义。魏晋至明代,“直”和“接”开始共现,组合处于跨层结构,两者的语义较实在,“直”为“径直、直接”义,“接”为“两者接触”。明代,“直”和“接”后面出现助词,引发“直”和“接”的词汇化,到了清代,其后动词性成分的出现,“接”的语义更加虚化,“直”和“接”分界消失,在长期的共现使用中,强化了“不经过中间状态的连续不断”义,语义经过历史的嬗变,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由于句法成分的改变,被重新分析为复合词“直接”,完成了词汇化过程。
    • 顾春晖
    • 摘要: “紧跟着”最早出现在元代话本中,在此时期,“紧跟着”仅有个别相关语料,还是一个“紧+跟+着”的结构,直到清代,“紧跟着”才被频繁使用,也正是在这一频繁使用时期,“紧跟着”的句法位置由谓语转变为状语,在句法位置改变的影响下,“紧跟着”逐渐词汇化为副词,在此演变过程中其语义也发生了隐喻引申,从表示“紧紧地跟在某人后面走/行动”的词汇义发展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语法义。“紧跟着”的词汇化也与一定的韵律因素有关。
    • 魏佳芸; 陈勇
    • 摘要: "一并"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双音节副词,一般用法是在状语位置上修饰双音节动词。本文考察"一并"的词汇化历程发现,词语"一并"在唐代开始出现时,是在状语位置上修饰动词,具有与生俱来的副词属性,其语义、功能的获得与单音节副词"并"的进一步语法化紧密相关,多种语法功能相互竞争推动了"一并"的形成。双音化作用、重新分析和结构简化等多重机制促使双音节副词"一并"发展成熟。
    • 胡丽珍; 曾欣
    • 摘要: “绝了”最初是由动词“绝”与动态助词“了”组成的动词短语。随着“绝了”前面的成分由名词扩展为动词,再由动词扩展为形容词,加上语境的类推扩展和重新分析作用,“绝了”不断固化和主观化,最后通过句法外置,演变成为一个话语标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绝了”具有特征鲜明的篇章衔接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这些功能在现代汉语的对话口语中得到发展,值得关注。
    • 刘丽媛
    • 摘要: “VO不C”(推之不动)形式由表结果到表能力,其句法结构的演变机制在历时句法研究中仍属未解之谜。文章基于生成语法理论的“重新分析致变论”,发现能性式“VO不C”是由述补型连动式重新分析而来,重新分析的过程是在历时传递中下一代人将上一代人的连动式错误地理解为能性式,重新分析的关键是句法上的“时空要素”在两代人的历时传递中发生重新组合,由实然的连动式重新分析为非实然的能性式,语义上原来按照时序依次呈现的因果两个事件变成“断言”之下时空折叠中的单一事件。这一分析,既可以解释“VO不C”能性式的句法生成机制,也可以推演解释不能发生重新分析的各类现象,以及连动式不可句法内嵌、能性式可内嵌的现象等。
    • 吕敏
    • 摘要: 唐五代,"丝""缕"出现量词用法.至宋元时期,"丝""缕"称量对象逐渐增多,量词用法快速发展.明清时期,量词"丝""缕"发展成熟,称量范围不断扩大.民国以来,量词"丝""缕"发展完备.量词"丝""缕"语法化的途径是语义泛化,语法化加强的表现是搭配对象由实到虚.量词"丝""缕"的产生动因是构式压制作用下的重新分析,其中,词汇双音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翁培
    • 摘要: 包头方言"倒"可以作为语气副词、时间副词和关联副词,在系统描写几种用法的基础上,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阐释几种用法的内在关联.语气副词"倒"由实词在连动结构中经过重新分析虚化而来,在隐喻机制下表达"与预期相反"的语义;语气副词"倒"用于强调或加强语气时带有明显的主观化倾向,这是语义-语用的演变."倒"由语气副词发展为成熟的时间副词,推理机制的作用显著.关联副词"倒"是在语气副词"倒"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是在隐喻机制下由行域到知域的投射."倒"有了进一步虚化发展为句末语气词的倾向.
    • 李勃; 刘平; 金范宇
    • 摘要: 概述语法化理论.从view意义的隐喻拓展、in view of语义的重新分析和in view of的主观化解读三个方面分析介词短语in view of的语法化过程.即in view of的语法化以名词view意义的隐喻拓展为开端,经过形式—意义结构的重新分析,其构成成分的语义—句法范畴的划分从"介词+名词+介词"转变为原因标记,字面意义的用法逐渐消失.该短语在语法化的同时发生了主观化,表达了说话人自己的判断推理等主观性,因此,其后所接的补语在抽象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
    • 史又今
    • 摘要: 现代汉语中的类附缀"相加"由跨层结构演化而来,由于语义积淀而虚化为类附缀,并受内部语言类推和外部语言接触的共同作用产生新的词汇义.以"相加"为切入点,通过历时考察,探讨不同类别"相加"的语义演变过程.同时梳理副词"相"的语义演变,发现在"相加"的演化过程中,副词"相"的语义经历了由互指到偏指再到共指的变化.
    • 冯爽; 尹洪山
    • 摘要: 学界一直比较关注英语中动句的多视角共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带副词修饰成分的类型上.迄今为止的共时研究还未能很好地界定中动句的核心特征并从句法上给出解释和论证.本文将多种类型的中动句纳入统一的研究范畴,考察该句式的起源和发展,并从导致其出现的内部机制和动因上探究其核心特征.结果显示,英语中动句的发展和很多印欧语系中动句并不是同一路径,反身代词在使用上的消退与中动句的起源并没有本质联系.英语中动句起源于作格句的重新分析,"will"的语义变化和情态动词的重新分析是导致其产生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本文将历时和共时研究相结合,对各个环节进行关联研究,提出情态性是中动句的核心特征,情态动词或者副词修饰成分在句法结构上起到确认和限制情态性特征的作用.另外,由于情态算子的确认方式发生改变,难易类副词在后期也出现在中动句中,并通过类推机制扩展到事件类副词等其他类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