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量词

量词

量词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9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9篇;相关期刊866种,包括文教资料、语文学刊、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五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古代钱币与丝绸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中西亚区域研究及汉语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量词的相关文献由170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平、宗守云、令怡等。

量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5 占比:98.12%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83%

专利文献>

论文:19 占比:1.05%

总计:1809篇

量词—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向贤文
    • 摘要: 汉语四大类名量词中,个体量词和容器量词、集体量词同时产生于殷商时代,早于度量衡量词。三者产生的动因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计数需求。度量衡量词萌芽于西周,成熟于战国末期至秦末,动因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精确计量需求。泛指量词的兴替历程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象似性原则相互竞争的外在表现。"数+量+名"结构形成的主导因素是韵律层面的重音转移,其语法化的源构式是"动+名+数+量",演化时间始于西周,成熟于汉代,完成于魏晋南北朝。
    • 唐婷
    • 摘要: 在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通过选取系列特殊意象建构了北国秋景图,从而抒发了他彼时内心的悲凉与闲适之意。研究该散文者,亦多分析意象之于秋景图的构建及其意蕴表达的重要作用。其实,在运用意象构建秋景图的过程中,郁达夫别具匠心地选用的相关量词也值得反复推敲。可以说,文中的量词“椽”“碗”“丝”“根”之于“庭院之秋图”、“点”“阵”“条”之于“秋槐落蕊图”、“阵”“层”之于“秋雨闲人图”、“株”之于“秋果枣树图”的美学生成,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 吴汝媚
    • 摘要: 茂名粤方言中“呢”分别有不定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用法。“呢”用作不定量词,表示“些”或“点儿”;用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在描写“呢”这几种不同用法的基础上,勾勒出并分析“呢”从不定量词到指示代词再到结构助词的语法化过程。
    • 刘锐; 徐杰
    • 摘要: 汉语新闻标题中常见省略量词的现象,形成诸如“三部门”这样的数名结构。本文发现这种省略的限制条件是:分类词可以被省略,而计量词不可以。这种限制可以由信息结构来解释,即分类词不引入额外信息,而计量词增加了额外的数信息或名词相关的信息到短语中。量词省略的动因源自作为一种语言特区的新闻标题的内在特点,即简洁干脆、凝练概括。省略分类词后形成的“数-名”结构与“数-量-名”结构在定指性上倾向不同,这为两种等义结构的并存提供了条件。其他语言也发现了标题量词省略现象,这说明语言特区是跨语言存在的。语言特区中的创新仅限于某一语言的个别语法规则,而无法突破普遍语法的要求。
    • 高伟; 李薇
    • 摘要: 汉语中,数词最初直接修饰名词。量词产生之后,由于量词与汉语形象、生动的特点一致,便得以大量使用,成为汉语中较为重要的词类,常与数词连用,一同修饰中心语名词。英语和法语均没有量词这一词类,英法更侧重经济原则,一般情况是数词直接修饰名词,常常是对不可数名词进行切分表量时,或者按照度量衡标准、种类标准和集体标准对可数名词进行划分表量时,才使用量词。尽管如此,量词的意义却隐藏在以英语和法语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之中。
    • 郑丹阳; 邓渤文
    • 摘要: "下一次"与"下次"作为大家的日常交际话语,与之相同的结构有"下一回""下一趟"和"下回""下趟"等,可以将其归纳为"下×"和"下一×"结构。本文根据具体的使用语境,对其分布范围以及存在的使用差异进行语用分析,探讨此类结构的语言结构意义。
    • 刘小妍
    • 摘要: 汉语复数的表达多种多样,吸引了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列举了常用的汉语复数表达手段。并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对这些表达手段进行了结构和语义上的阐述和分析。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罗美珍
    • 摘要: 汉语、傣语、苗语的“个”有一个相同的发展过程:即先从名词的性状标志发展为计量词,又从计量词产生了泛量词,最后泛量词发展为结构助词“的”“个”字结构。一、性状类名词——这三种语言的一些名词都带有性状标志来表示通称汉语的性状标志在名词后,如:马匹、布疋、车辆、船只、书本、粪堆、麦垛、草棵、花朵、纸张、银两、笔杆等。傣语和苗语的性状标志都在名词的前面。
    • 宋聚磊; 王文斌
    • 摘要: 普遍使用量词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特点,而量词可以重叠又是汉语量词的重要特征。分析量词重叠与其基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探究汉语重叠的形成机制。文章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察量词重叠的典型成员,通过重新分类,探寻重叠的限制条件,力图揭示其本质特性。研究发现,汉语量词重叠的典型成员以“形体”量词为主体,其中表形量词居核心地位,个体量词居重要地位。“形体”量词具有极强的空间性特征,注重事物的形体和三维等物理空间。因此,量词重叠的本质特性就是量词的强空间性,量词的强空间性特征是汉语空间性特质的一个重要表现。
    • 向贤文
    • 摘要: 李建平、张显成先生的《汉语量词语法化动因研究》一文,认为双音化是量词产生的根本动因,我们认为,其观点和论证值得商榷。首先,双音词与双音化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其次,个体量词产生的外因是社会发展产生的计量需求,内因是容器量词和集体量词的类推;最后,不同种类的量词因计量需求不同产生的时间也不一样。同时,我们认为,“普通重音”的要求也是“数+量”结构前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