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语义演变

语义演变

语义演变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53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308篇;相关期刊270种,包括语文学刊、汉语学报、汉字文化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语义演变的相关文献由4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小军、黎金娥、董秀芳等。

语义演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0 占比:4.1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308 占比:95.79%

总计:10761篇

语义演变—发文趋势图

语义演变

-研究学者

  • 李小军
  • 黎金娥
  • 董秀芳
  • 吴福祥
  • 李明
  • 姜礼立
  • 姬慧
  • 帅志嵩
  • 徐福坤
  • 文桂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何鑫
    • 摘要: “所有”在上古汉语时期属于“所+VP”这一类名词化结构,是结构可分析为“所+有”的名词性成分,指“领有的东西”,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一个表属性的形容词,指“一切的、全部的”。这一变化不是偶然的、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由句法结构到词汇这一漫长的词汇化过程,符合汉语言中词汇化的客观规律。文章在结合汉译佛经材料和同时代本土文献材料用例的基础上,对“所+有”这一结构的词汇化过程进行客观描写,探讨其词汇化及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论证说明其在句法和语义上彻底演变成现代汉语中形容词的时代,并结合汉译佛经和本土文献中用例情况的对比,对近代汉语的分期问题做进一步的材料补证。
    • 林惠玲; 王进安
    • 摘要: “插队”是一个多义词。综合各大字典辞书对“插队”的语义阐释,只有“插队_(1)”“插队_(2)”,从动词“插”的语义演变考究这两类词语义来源的先后,可知“插队_(1)”先于“插队_(2)”出现。此外,未收录于辞书的特殊语义“插队_(3)”“插队_(4)”均是由“插队_(1)”抽象引申而来的。“插队_(1)”“插队_(2)”的词频高于“插队_(3)”“插队_(4)”。“插队_(2)”在改革开放前后使用频率很高,且就总体使用频率而言,“插队_(2)”总体也高于“插队_(1)”,它们使用频率的差异与时代性有关。词源的先后与使用频率的高低不成正比。
    • 王佳琪; 王斌
    • 摘要: "X+人"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式,各种"X+人"的变体层出不穷,并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网络、文学等各个领域。该文视其为一种构式,以简洁的形式传达高效的信息。是否可以进入该结构取决于X是否具备描述人性状的语义。该文试图从隐喻、转喻、隐转喻和概念整合四方面来论述X是如何获得隐喻义和转喻义,扩展其语义范畴从而进入该结构的。
    • 李思旭; 庞金珍
    • 摘要: “多一半”是个数副兼类词:数词“多一半”表示超出总量的二分之一和强调义;副词“多一半”表示对事件进行揣测的大概、通常义。“多一半”元代词汇化为数词,清代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副词。语义演化的历程是从数量到程度,再到揣测。词汇化的动因主要有句法位置的改变、主观性、隐喻、非范畴化等。
    • 张诗楠; 田春来
    • 摘要: 儋州方言的“着”兼具必要类道义情态功能和必然性认识情态功能。必要类道义情态用法源于“用、需要”义动词,必然性认识情态功能则来自义务情态功能的扩展和重新分析。跨方言和跨语言材料表明,“用、需要”义动词发展出义务情态的用法具有语言共性。
    • 王嘉天; 王振来
    • 摘要: 随着不同时期“下”的历时演变,“V下”短语的语义经历了从单一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语义衍生过程与心理认知密不可分。本文在对“V下”短语语义结构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语义发展演变历程,构建“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网络模型。基于拓展概念隐喻理论,对“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过程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以便全面了解“V下”的发展演变历程。
    • 孙瑛; 黄洁
    • 摘要: 近年来,“油腻”一词在网络语境下衍生出了一系列新的语义,并被广泛运用于书面的表达中,但已有的研究和现代汉语辞书释义对其语义认知不足。作者基于BC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对“油腻”的语义系统进行考察,试图阐明“油腻”语义衍生的表现特征和流行动因,并为“油腻”的辞书编写、教学与习得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 汤传扬
    • 摘要: “浇灌”“浇淋”义词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动词。汉语史上,表“浇灌”义的主导词经历了“灌→溉→浇”的更替,表“浇淋”义的主导词经历了“沃→浇→浇/淋”的更替。“灌”“浇”“沃”兼跨“浇灌”“浇淋”两个概念场,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更有助于系统把握相关词汇。汉语“浇灌”“浇淋”义词的语义演变中有一些有规律的语义演变模式和路径,这些语义演变背后的机制是转喻。有的语义关联模式在其他语言中也能见到,具有类型特点。该专题对常用词演变研究有如下启示:研究方法上,可以将概念场成员及分布的历时考察与语义演变结合起来研究;研究材料上,可以扩大语料调查范围,考虑专业文献。
    • 许葵花; 王萍
    • 摘要: 本文以多义现象为例,根据认知语言学领域近二十年来出现社会转向的语言学思潮,阐释了多义衍生的社会认知机制。这一社会认知机制主要有浮现和规约化两个社会处理进程。浮现需要语言使用主体在社会交互中所内化的社会百科知识和社会情境中交际协同两个充分必要的条件;规约化涉及语言社团的接受度、威望遵从、群体归属感的仿效等社会因素,从而压制出词汇的社会语义值,惯常化后进入公共词库。而之后衍生义的发展轨迹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下个体间的社会交互活动是多义衍生的触发器和孵化器。
    • 杨媛媛; 李凯蕾
    • 摘要: 预设否定副词“白”(无代价/无效果)核心义出现早于预设否定副词“干”,二者在北宋时期的连用共现现象表明了副词“白”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副词“干”。二者的语法化进程中展现的语义因子的遗传、句法功能的悬空、与神经中枢系统相似的“有限多联结结构”的语言规约制导是二者发生语法化的基础,二者的语法化历程中主客观语义的演变,揭示了语法化与主观化演变方向存在不一致现象,即语言的主观化仅为语法化进程中某一阶段的表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