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造性翻译

创造性翻译

创造性翻译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442835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西安外事学院学报、法国研究、华章等; 创造性翻译的相关文献由94位作者贡献,包括单新荣、孙建昌、常红婧等。

创造性翻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42835 占比:99.98%

总计:442917篇

创造性翻译—发文趋势图

创造性翻译

-研究学者

  • 单新荣
  • 孙建昌
  • 常红婧
  • 李明
  • 杨润芊
  • 王媛
  • 董丽丽
  • 谭业升
  • 郑东升
  • 陈云珠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兴克; 方鸿铭
    • 摘要: 基于平行语料文本,从隐喻翻译视角出发,探析《论语》中“君子”高度复现英译对等词产生的认知机制,并挖掘其创造性翻译理据。研究发现,“君子”各英译的隐喻认知处理机制存在同质性:首先,沟通汉英对等词体现出互通隐喻图式,并以此为关联节点,生成双语隐喻表征系统,二者的图式—例示结构平行对应;其次,对于目的语词隐喻概念中缺少的原语词内涵,语境中的其他语言符号可以有效弥补。非隐喻性表达通过对原语词隐喻概念进行阐释说明,亦可用作翻译对等。
    • 李晗佶
    • 摘要: 作为图书的眼睛,书名在内容概括、推广宣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如何对引进版图书书名进行翻译值得深入研究。以近些年引进并畅销的人工智能社科类图书为来源,对其书名的翻译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创造性”翻译占主导的趋势会带来翻译伦理的违背和文题信息的错位等问题。这种现象的背后成因既有客观层面上语言间的转换障碍,也有主观层面上经济利益的考量。书名翻译应从命名方式、翻译原则和排版方式三重角度出发,在“忠实”和“创造”间寻求平衡。
    • 杨润芊; 郑东升
    • 摘要: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翻译大家林语堂先生的翻译观以及他翻译的《兰亭集序》和《浮生六记》中经典语句的翻译浅析.林语堂先生是首个将艺术观念融入翻译中,并提出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通过《兰亭集序》和《浮生六记》这两部作品展现了林语堂先生的创造性翻译和翻译时所传达的文化自信.
    • 王家新
    • 摘要: 以美国诗人肯尼思·雷克思洛斯(kenneth Rexroth)翻译苏轼诗词为例,通过分析译者的深度读解和富有创造性的翻译和改写,考察诗的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是怎样成为“重新开始的诗”,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对话、语言创造和诗意翻新等问题,思考创造性的翻译和文化对话带给我们的启示。
    • 杨润芊; 郑东升
    • 摘要: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翻译大家林语堂先生的翻译观以及他翻译的《兰亭集序》和《浮生六记》中经典语句的翻译浅析。林语堂先生是首个将艺术观念融入翻译中,并提出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通过《兰亭集序》和《浮生六记》这两部作品展现了林语堂先生的创造性翻译和翻译时所传达的文化自信。
    • 常红婧
    • 摘要: 1915年出版的《华夏集》共收录李白诗歌12首,该著作一经发表便震撼了整个英美诗坛,促进了李白诗歌在西方世界的译介.文章试图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再现庞德创译李白诗歌的整个过程.研究表明:庞德国际主义思想和共相历史观的诗学建构对其选择翻译李白诗歌有重要促进作用;庞德理解、移植李白诗歌时使用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引发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庞德通过加注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弥合以及其译本对美国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成为了庞德对李白诗歌原文最好的补偿.
    • 单新荣
    • 摘要: 概念转喻在翻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译者在源语与目的语转换过程中运用转喻认知策略,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译者受文化因素的制约,创造性地为译者使用转喻策略提供了依据。虽然概念转喻是人类共有的思维方式,但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运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制约往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体现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或不同的概念。面对这种情形,译者基于转喻的创造性翻译方可实现源语意义在目的语中的再现。概念转喻为唐代诗歌《清明》的创造性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转喻翻译不仅是语符间的转换或修辞层面的转换,而且也是创造性翻译的一种表现,使译文能够充分再现诗人的思想及情感。
    • 常红婧
    • 摘要: 1915年出版的《华夏集》共收录李白诗歌12首,该著作一经发表便震撼了整个英美诗坛,促进了李白诗歌在西方世界的译介。文章试图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再现庞德创译李白诗歌的整个过程。研究表明:庞德国际主义思想和共相历史观的诗学建构对其选择翻译李白诗歌有重要促进作用;庞德理解、移植李白诗歌时使用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引发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庞德通过加注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弥合以及其译本对美国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成为了庞德对李白诗歌原文最好的补偿。
    • 马章汶; 薛青
    • 摘要: 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其诗歌在汉族颇为流传。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由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变异而产生的。本文试从翻译过程中诗歌韵律变异、词义转移以及诗歌内涵的“叛逆”对仓央嘉措诗歌进行翻译研究,进而体会藏汉文化的差异,感受仓央嘉措诗歌经“创造性叛逆”翻译后新的生命力。
    • 张子睿
    • 摘要: 翻译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活动,是译者对原文语言及文化现象进行的创造性加工。译者将自身具备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融入译本,不仅给予了原文新的生命,还推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本文以庞德版《采薇》末章头四句为对象,探究庞德译本中呈现出的翻译特色和存在的翻译局限,以充实创造性翻译的研究成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