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4261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文学理论、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77篇、会议论文78篇、专利文献8770篇;相关期刊1266种,包括新东方英语、考试周刊、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贵州省第二届硕博论坛、“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等;文学翻译的相关文献由3800位作者贡献,包括许钧、郑海凌、许渊冲等。

文学翻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77 占比:32.07%

会议论文>

论文:78 占比:0.60%

专利文献>

论文:8770 占比:67.33%

总计:13025篇

文学翻译—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英; 雷佳娣
    • 摘要: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再现社会生活图景、反映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形象领略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文章以《金陵十三钗》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小说中形象语言在原作与译作中的表现形式,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将多数原作形象进行改写或替换,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译作在西方世界的接受与传播,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认为在文学作品外译的过程中,译者在确保准确传达原作语义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原作形象文化异质性的呈现。
    • 张铱
    • 摘要: 显化策略是文学翻译中一种重要的翻译策略。本文以释意理论为基础,研究《高老头》四个汉译本中的显化策略,将译文中的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影射以及互文现象等作为“显化标记”,旨在为法汉文学翻译中显化现象的普遍性提供理论依据。显化策略作为统称术语,涵盖很多具体的显化形式。显化策略也是文学译者对文本的主动干预,主要解决三类翻译困难:消除语义模糊、避免无意义表述以及抵消翻译损失。这三种情况构成《高老头》汉译中应用显化策略的主要动因。由于显化策略的应用,译者提高了翻译的忠实性、可读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然而,译作也可能融入译者的主观阐释和再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作内容和读者的“期待视野”。
    • 孟慧敏
    • 摘要: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翻译活动的审美创造性、英语文学翻译审美的形式价值与英语文学翻译审美的主体价值。首先,文学翻译本身是一种审美活动,追求科学真实、艺术真实及同等的接受效果。文学翻译在模仿与重建的过程中达到对完美的追求。其次,审美翻译的形式价值体现为以音、形、义为代表的直观形式价值与以思维、文化为代表的非直观形式价值。最后,翻译审美主体价值体现为由翻译转换特性引起的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以及能动地传播审美价值的主体能动性。
    • 刘莹; 许加文
    • 摘要: 文学语言寓意丰富,多种多样。文学翻译的实质在于译者将源语言的意象转化为目标语的意象,其中包含众多美学翻译。而我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也与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渊源较深,密不可分。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文学翻译中有关翻译美学的标准及翻译原则。
    • 高一丹
    • 摘要: 0.引言“创造性”在翻译研究中并非新的概念。在译学界,关于翻译与创造性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关注翻译活动中的人,即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创造性作用;二是关注文体或文本类型,认为某一类翻译(文学翻译)具有创造性;三是关注转换方式,具体分析译文创造性的呈现方式,指出其实质是一种翻译策略。
    • 李雪颖
    • 摘要: 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历来被认为是翻译这座大山上的高峰,它不仅需要翻译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刻的理解能力,还需要翻译者对古典文学中的典故、意象、韵律等有精准的把握。文章以中国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的英译为例,选取了我国著名翻译家赵彦春先生的译本《英韵三字经》,通过对其与英国翻译家翟理斯的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译法规律,明确古典文学英译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与推介有所裨益。
    • 孟广聪
    • 摘要: 翻译本质上是创造性模仿。特别是文学翻译,通过忠诚和创造性的结合,创新性地克服了翻译的局限性。翻译研究的发展,使两种不同的语言平等地进行交流成为可能。译者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同时,对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适当的改变。文学翻译中的模仿与再创造是动态的、辩证的关系。模仿是再创造的基础,再创造将模仿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此外,模仿维持着通过协调两种语言在语言、文化和文本层面的再创造来达到翻译的忠实性。文章阐述了模仿说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归纳了翻译模仿和再创造的研究综述,并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模仿与再创造。
    • 古罗月; 梁琴
    • 摘要: 翻译大赛层出不穷,为我国的文化传播献出了一份力量。在众多的翻译赛事中,《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已举办至十二届,享有较高的声誉。本文以第十二届“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汉译英原文《闻香识书》(节选)为例,结合其语言特点和具体案例,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汉译方法。
    • 周忠浩
    • 摘要: 索绪尔从言语活动中提取出语言(langue),将之视为一种同质的、社会化的系统,并尝试以此为基础建立现代语言学。但若以此语言作为文学翻译的对象,就难以在译文中再现文学语言的个体性、创造性和生成性,容易陷入不可译的困境。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将索绪尔着意区分的语言和言语(parole)重新统一起来,指出语言研究应该由客观语言返回言语,也就是要返回生活世界和身体体验。根据他的观点,文学翻译的本质是回到最初的表达,是重新寻找被意义围绕的状态。若回溯到索绪尔关于言语活动(langage)的相关论述,也可推出,言语活动才是现象学的,译者的任务就在于将语言翻译为言语活动,进而重现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从现象学视角出发,文学翻译研究者应当超越语言的限囿,可循着回归身体-主体、重视意合结构、跨越多种媒介等路径开展研究。
    • 白玉洁
    • 摘要: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越两国文学互译对国别文学产生的影响,结合中越两国关系和时代背景分析,可以看到中越两国的文学作品翻译会随着国家关系变化而波动,翻译作品符合国家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具有典型性的作家和作品译介普遍,同时作品译介也会受到流行趋势的推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