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8-04-07

主办单位:;中国翻译协会;;

会议文集: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元功能思想出发,选取2005-2006年英美五大新闻媒体的100多条标题语料进行分析,探讨标题的功能特点及其翻译的功能对等。新闻标题多由短语或小句组成,要求用词简洁,结构鲜明,内容丰富。通过及物性分析,这一语类多有概念隐喻,以名物化为特点,翻译时要做适当的还原处理。同时,从人际功能看,情态意义多为肯定表达式,简单直译不能达到功能对等的最大化,如疑问式的标题的译法。在语篇功能的构建上,虽然缺少连贯的主位推进结构,可是标题引领全文的特点不容忽视;有标记式主位凸显新信息,与话题凸显的汉语极为相似,但其译法仍不能——对等。本文不仅对标题的翻译提出了功能对等的可行性,同时对标题的写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运用汉英双向平行语料库描写和分析了汉语翻译语言的总体特征。研究认为,汉语翻译语言的独有特征不支持翻译共性。汉语翻译语言把汉语结构的容量扩大了,这一特征不能用简化、显化和规范化来解释。汉语翻译语言在词性分布和组合方式上与汉语原创文本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大多是受英语源语影响造成的,也成就了汉语翻译语言独特的过渡语特征。
  • 摘要:对口译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欧美国家的学者们在口译教学与口译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观点。口译作为翻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正在逐步形成自己学科的理论体系。本文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口译研究的发展进行总结,讨论了口译研究中的主导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目前口译研究已经形成的理论观点进行评述。尝试从口译是一个开放系统的角度诠释口译活动的规律,归纳口译理论体系研究的框架结构与领域范围,分析理论体系的解释和描述能力,以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摘要:“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交互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现代信息技术为翻译教学交互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实现手段,但目前尚缺乏针对网络环境下翻译教学交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系统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是聚焦基于网络的翻译教学异步交互的案例研究,旨在探究翻译过程中师生网络异步交互的规律和质量。
  • 摘要:明晰化是翻译普遍性的特征之一。利用平行语料库研究明晰化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本文试图利用自建英汉平行语料库来验证英汉互译中的明晰化特征,总结出明晰化在如下几个层次(词汇、句法及语篇)都有明显的特征。通过例证,探讨了明晰化翻译策略,旨在为翻译教学与研究提供一种可行性参考。
  • 摘要:本文对国内的网络翻译教学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传统翻译教学的不足以及目前面临的新技术的挑战,提出网络翻译教学应当以学习者作为翻译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教学的指导者、监督者和项目管理者,并提出了基于项目的网络翻译协作学习模式。在详细阐述了该模式并介绍了自己的教学原则后,本文针对网络翻译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对网络翻译教学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 摘要:本文针对壮族民歌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怎样通过熔化重构的翻译手法,创造出较为理想的翻译作品。通过对壮族民歌语言、意象、意境、意义等的分析,阐述了“熔化分解”的问题:在“熔化分解”的基础上,对如何“重新组构”作了简要的阐述。
  • 摘要:本文就壮语村落地名书写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办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壮语村落地名在壮文书写和汉文译写方面不够规范。壮文书写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有些壮语村落地名不是按照壮语标准语读音而是按照方言读音来标写,造成一词多形的混乱情况。而其汉文译写不规范,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个壮语词,采用多个汉语读音相同或接近的汉字来音译书写的现象相当普遍。二是用同一个汉字来音译书写读音接近或音义完全不同的壮语地名所涉及的多个壮语单词的情况也相当普遍。这妨碍了人们对壮语地名所承载的真实内涵的理解,文章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对策。
  •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外来植物的引种越来越多,其中名的翻译与命名日显重要,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命名规范,导致其中名颇多混乱。由于动植物等的名称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和人名的唯一性与确定性完全相反,故对无传统中名的外来植物不可能像人名那样直译。鉴于汉字的文化内涵及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科普的需要,本文首次提出对无传统中名的外来植物的命名应意译并遵循信息量与简明性相平衡的基本准则,信息应尽量体现其典型性,尤其是独特的形态解剖学等性状,原产地,生境或/和用途,简明性指对信息表述的简明性,即中名的字数≤7。本文以棕榈科、竹芋科和龙血树科为例,表明了所提出的准则、原则和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 摘要:本文以几年来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翻译的实践为依据,阐述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现代翻译中的作用、特点及在翻译过程中的文件传输、阅读理解、翻译表达、校核排版四个阶段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好处,并指出了现阶段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翻译的弊端。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于翻译工作中,可导致翻译工作者翻译观念的改变、翻译方法的更新,促使翻译手段现代化。由于计算机多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检索方便、效率高等优点,网络又有信息容量大、内容更新快速及时、查询快捷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等特点,译者可以借助这些优点和特点快速完成翻译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虽然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翻译好处很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翻译比较复杂的句子和文章时,译文准确度不高,含混不清,这可能与翻译软件的水平有关。笔者认为,多媒体网络翻译是翻译的发展方向,但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人工翻译,它只能作为一种先进的翻译工具来辅助译者完成翻译任务。
  • 摘要:德国目的论翻译学家莱斯(Katharina Reiss)与菲尔梅尔(HansJohann Vermeer)将文章分为四大类:1.讯息性,2.抒情性,3.感召性,4.多媒体性,诺德(Christiane Nord)更於]993年完善其学派,强调译入语文化接收者对译文的接收度,视目的性,语内连贯与语际联贯(即忠实性),为感召性文章之翻译原则.本论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德国品牌中文译名为研究对象,比较台湾与大陆之不同与所采取之翻译策略,探讨背後所隐藏的文化思维,如德国名车Benz,台湾译名“宾士”,大陆译名“奔驰”;Volkswagen台湾译名“福斯”.大陆译名“大众”。“宾士”与“福斯”给人上流社会人士专属的高格调印象,“奔驰”与“大众”则强调产品的速度性与普及性,贴近实用诉求,两者译文虽不同,目的则一:消费者荷包。
  •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赖斯、费米尔和诺德为代表的德国功能学派提出了“目的论”法则,这一理论构成了功能翻译的主流。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对外宣传时,科学合理的翻译不仅可以提高国民自身的英语水平,同时也能唤起国内外游客的兴趣。旅游体裁要求语言表达必须准确通俗,富有吸引力,利于不同层面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因此“目的论”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与旅游翻译中的“呼唤型”和“信息型”功能翻译的文本相互对应。本文总结了旅游翻译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分析英汉语言间的差异,论述了“目的论”不仅在宏观上为旅游翻译提供理论指导,还为译者具体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
  • 摘要:翻译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翻译工作者,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对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认为,翻译课教师必须象游泳教练那样,让学生亲自下水,即让翻译学习者到翻译实践中去学习翻译。在这方面笔者曾在自己的翻译教学中做过种种尝试,如每次学生做练习后进行讲评,将社会翻译实践中的材料引入课堂,以及走出课堂进行翻译实习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打铁先得本身硬,这样做对教师自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摘要: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一直以来,翻译界对其所做的研究并不多见。戏剧本身口语化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语用学有着天然的切合点。本文针对现有戏剧翻译研究,提出“语用分析”这一概念,即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使用问题进行交际意义上的综合分析。作者试从影响戏剧翻译的语用因素入手,作以简要分析说明。这些因素包括指示、会话含义、礼貌三方面,旨在反映语用理论对戏剧翻译的可借鉴价值。
  • 摘要:2000年以来,我一直投身于社会科学名著的重译。社会科学世界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正像陕西人民出版社给他们组织出版的这套丛书的标题一样是“影响世界进程的书”。因而翻译或重译社会科学世界名著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工作。它要求译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由于它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要求译者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有高度驾驭汉语的能力,并要求译者有较渊博的知识。一部世界名著的优秀译本绝不应只是原著的内容的简单的复述或转述,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已很不容易,而应是在最大限度转述其思想内容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留原作的形式和风格。它应高于旧译、原译,绝不能是旧译的抄袭或改头换面。所以我在重译它们时首先就从书名的正确理解和翻译作起。斯密的WN从前通译为“国民财富…原因…”我根据我的理解改译为“国家财富…起因…”,把从前译为“道德情操论”的‘TMS译为“道德情感论”。 其次亚当·斯密不但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而且也是一个修辞学家。他的著作行文流畅、优美。一些阐述概念和理论的句子结构严谨、复杂而长。善用对比、重复等修辞手法。为了准确地表达原作思想,我总是力求保留原句结构、原句短的译成短句,原句长的尽可能用长句以免破坏原句的内在联系和有损原句的思想内容。正如美国社会思想家和翻译家阿南·布鲁姆所说:“我总是采取直译的方法……”为了再现原作者的语言特点,我总是竭力保留作者爱用的修辞手法,绝不为了追求中文的通顺而汉化它们。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已有许多英文译本,这对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译者在把握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各种译本良莠不齐,甚至误解、误译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论语》几种英译本某些译文的分析比较,说明要译好古典文集,扎实的国学基础是关键。
  • 摘要:在持续发展社会中,专业技术口译的数量及质量的需求迅猛提高。目前,这支口译队伍由两部分人组成:外语专业毕业的口译和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口译。他们各有千秋。如何发挥其所长,弥补所短,是做为合格翻译的关键。本文以亲身经历,论述作者在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援罗仪表项目中,如何敲开工业翻译大门;如何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完成复杂的学术交流口译任务;如何为省领导做经贸口译,在省对外经贸洽谈会中作主译专业术语;以及如何操作严谨的国际担保合同的口译等。社会的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尽快获得信息的是赢家。信息量靠专业技术翻译来传播,口译又是翻译中的前沿。因此,专业技术口译的作用在持续发展社会中十分重要。
  • 摘要:基于翻译项目的翻译训练,既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训练方法,也是在贯彻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社会建构主义。它作为翻译训练的一种尝试和手段,具备实践性强和针对性强的特点,显现出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成为翻译专业研究生教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翻译项目的训练扩大了学习的内涵,充分调动起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问题本身成了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不但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同时也获得了一份成就感。
  • 摘要:为了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科技英语翻译职业技能,提出了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应贯彻的三个基本原则,建议借鉴国内外翻译教学经验,并从教材、师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测试评估手段上来保证预期的教学效果,且在教学上要注重翻译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翻译能力。
  • 摘要:本文认为关联理论历经引进、发展、成熟几个阶段之后,翻译研究者们已将研究视野由宏观转向微观。关联理论研究进入了创新与应用并存的阶段。但是受传统译论的羁绊,部分学者潜意识中仍以一些传统译论观念来看待关联理论。文章认为应当正确认识关联理论,努力开拓新的理论空间。
  • 摘要:中译外是我们迎接21世纪全球化挑战的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走向世界,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中译外翻译人才队伍。本文举例指出从上到下中译外存在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整个20世纪西方译介的中国图书和中国翻译的西方著作数量之比是1:100,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是处于一个安静的倾听者的“失声”状态。从质量看,从高级口译考生到体育总局有英语硕士学位的译员,从外语大学教授到翻译学院的大标语,汉译英错误比比皆是。中译外人才也面临严峻形势,特别是高质最人才奇缺。作者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原因,指出提高中译英质量、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教师是关键,并就我国翻译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翻译教师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 摘要: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科书都含有翻译部分,包括翻译技巧、翻译训练、典型考题的翻译讲解等,可见对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视。但是,这样倾向于应试性翻译能力的培养却使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时捉襟见肘,思维僵化,把“三讲”说成“Three Speeches”,把“John Bull”译成“名叫约翰的公牛”。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翻译应在立足文化的前提下注重翻译的实用性。所谓“新英汉”翻译,指在学习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翻译技能基础上,学点文化翻译、时事翻译、流行语翻译,相关专业用语翻译等学生喜欢学又用得上的实务翻译知识,既为翻译学习的补充又为翻译学习的乐趣。
  • 摘要:口译是世界全球化人类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口译课是根据社会需要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外语口语课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跨文化意识、心理素质、交际技能、道德修养等素质与能力,并最终在国际的交流活动中发挥应有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 摘要:本文摘取了世界最知名的科学家——爱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美国精神的先知、美国的孔子——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美国《独立宣言》的作者、第三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三位大思想家的名言的原文及其存在着误译的译文,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加深对大师思想的准确性的理解与把握,还大师思想以本来面目。
  • 摘要: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国际合作已涉及到各个工程领域,中国在世界上的涉外工程也越来越多,中国工程规范的英文版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工程规范英语语言的特点,即规范性、正式性和专业性,并提出了具体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摘要:本文从“芳,德之臭也”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究竟是喻指还是实指的问题出发,介绍了英语文化中中英比较诗学的局限:即试图以西方基督教的本体论和诗学观为参考框架和评判标准,来寻找中国古典诗学中所“不存在”的诗学元素。其现实结果,会造成对中国诗学的误解和歧视。而在全球化环境下要建立多元文化观,就必须在相互竞争的各个文化之本体论之上建立一个客观的公正的意义框架和研究方法。
  • 摘要:对外介绍中国的文本大多是中文写就,再译成外文。鉴于中外文化、思维和表达差异,且国外读者对中国了解有限,译者不应拘泥于中文的内容和形式,而应围绕主题,从对外传播的目的出发,以读者易于理解为优先策略,进行必要的、符合逻辑的增删和调整,以国外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以实例说明对外传播中译者发挥主动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摘要:描写翻译研究主张从宏观层面研究翻译,更多注重翻译研究背后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目前部分学者认为,描写翻译研究过多地注重文化因素,从而忽视了语言本身,因此倡导回归文本,即重拾对语言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比传统的规范翻译研究和描写翻译研究,将其中涉及的文化分别界定为“微观文化”和“宏观文化”,讨论了两种文化研究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描写翻译研究将注意力转向宏观文化因素的同时,并未否定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认为描写翻译研究摒弃对语言研究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规范研究模式的影响。翻译研究的重心转移表明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翻译现象的不同认知,翻译研究最终是个“螺旋上升”的哲学过程。
  • 摘要:英汉翻译(笔译)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之一,笔者基于对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调查,总结出学生在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几点建议;同时通过再读刘宓庆先生的《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一书,对笔译课教学中翻译理论实践的关系重新进行了思考,希望对以后的笔译教学有指导作用。
  • 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医学之祖、医典之宗,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完善于秦汉两代,其语言精美、理论精深、思想精湛、论述精练,堪与三坟五典媲美。斯书之问世,奠定了华夏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医药之圭臬、养生之宝典,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华医药的学术研究和临床治疗。本文就《黄帝内经》英译的方法进行论述。
  • 摘要:本文在对对话口译的性质进行界定,并对其异于会议口译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对话译员视为能够对交际过程施加重要影响、具有主体意识的“权力角色”,并分别从译员是讲话人信息的把关人、交际活动的共同谈话者和话语过程的协调者三个方面论证了对话译员的显身性,从而解构了传统观念中种种有关译员的隐身性喻说。
  • 摘要: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语境是话语接收者对外部世界所作假设即认知语境的一个子集。语境是翻译这一交际活动的重要媒介。译者应抓住交际线索,利用原作者的认知语境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对原作者的认知语境进行假设,最后在译入语语境中实现译文与原文的“阐述性相似”,即忠实地再现原文语境。笔者试图以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重新解读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拉康认为,任何主体都是一个分裂的主体。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他追问自己存在之欠缺的过程。文学创作是作者的意识与无意识相互交织、协调运作的过程。因此只研究文本中作者有意识地传达出的语境信息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到文字背后可能隐含的受无意识影响较大的语境信息,以便更完整地传递文本的意蕴。
  • 摘要:张爱玲唯一的英文小说The Rouge of the North是一部极具飞散潜力的作品,却未能引起西方学界的重视。本文试图从“非家幻觉”、“跨越的困惑”和“文化翻译”几方面剖析这一作品的成与败,彰显张爱玲流亡美国后所作的飞散尝试。
  • 摘要:与普通口译相比,工程技术口译除了在瞬间内要译得正确达意,抓住时间性强、节奏感快等共性外,特别强调了技术性强、精确度高的特点。传统“信、达、雅”可作为指导不同翻译文体质量标准的“基本法”。对工程技术口译,笔者提出了“三应”观点供探讨,即专业内容及术语应译得确切、及时、简练、统一;专业用语应译得通畅、达意、得体;应善于及时交流和调整好口译现场人员的情绪和气氛。
  • 摘要:本文提出工程翻译对于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即工程翻译是我们学习和应用国际先进工程技术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建设中国现代化的特效武器,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工程翻译不但能帮助我们实现经典现代化,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深刻认识这重要作用和意义,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工程翻译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国现代化服务。
  • 摘要:本文从工程翻译的概念着手,回顾了工程翻译的历史发展与贡献。在分析工程翻译特点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工程翻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翻译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思考工程翻译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工程翻译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以在未来经济建设和对外技术交流方面做出更具历史意义的贡献。
  •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项目引进到国内,这样产生了大量的需要工程翻译资料。在翻译这些资料时,客户往往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得到翻译好的资料。项目的重要性,翻译质量要求很高,既要准确又要求风格一致。这就要求进行工程翻译的公司,既要快速完成翻译,同时又要保证质量,保证对翻译资料中关键的专业的词汇,保持准确和一致。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公司具有完善的项目管理能力。这对所有从事工程翻译服务的公司或组织都是一个挑战。随着计算机的使用日益普及,翻译工作和计算机的结合越来越多,有许多公司根据翻译工作特殊性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翻译工作流程系统。用来提高翻译项目的管理能力,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翻译质量,以应对当前工程翻译的现状。本文就翻译软件在工程翻译上的应用进行论述。
  • 摘要:莱思针对操作型文本类型的功能提出的编译方法,对广告翻译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然而,由于过于宽泛,难以指导具体实践。广告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广告受众的认知心理。从认知的角度阐释广告语言在受众心理产生作用的语言学理论一直比较匮乏: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更是急需能解释和指导广告双语翻译转换的相关理论。关联理论是探索交际与认知关系的语用理论,强调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具有共识对于成功交际的重要性。对于广告界普遍认可的AIDMA功能法则,关联理论能提供相关解释,即相关性是实现广告AIDMA功能的前提。本文通过对大陆和港澳几则广告翻译的实例分析,试图探讨:关联理论对实现广告AIDMA功能的启示,探讨译者为使广告译文实现AIDMA功能应当遵循的翻译准则和翻译策略方法。
  • 摘要:本文主要评述苏珊··巴斯内特提出的三种翻译模式:哲罗姆模式、贺拉斯模式与施莱尔马赫模式,分别探讨各个模式产生的背景其对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的应用性并着重探讨第二种模式即贺拉斯模式与语篇语言学中的语篇性概念的共通之处,探讨其对汉英语篇翻译教学的启示。
  • 摘要:本文从英语语料库入手,叙述了在缺乏外语工具书的情况下建设印尼语一汉语双语语料库的重要性,叙述了著者通过服务于社会的实践和学习着手建立此语料库的体会以及为建立此语料库所使用的软件。
  • 摘要:清朝后期,随着国门打开,中国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潮流,尤其是“洋务运动”更加推动了这一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翻译出版伴随着“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而出现茁壮成长的态势。正是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张元济由晚清进士转而成为翻译活动的从事者,很快又涉足翻译出版业。他领导商务印书馆长达半个世纪,积极从事各个领域翻译物的出版,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国来,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翻译事业的发展。本文欲就张元济与中国近现代翻译出版业的成长、发展及其对翻译事业的贡献进行全面的解读与揭示,以期能对数字化,网络化与传统出版业并存的当代出版业有所启示。
  • 摘要:2004年,周星驰自拍自演的《功夫》在国际电影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字幕翻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归化、异化的角度探讨《功夫》字幕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笔者认为,从异化到归化是一个从原文作者走向译文读者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视为一个连续体。据此,笔者把《功夫》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分为异化和归化两个组,共六个等级,逐一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出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
  • 摘要:本文纵览当代我国翻译研究的现状,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中国翻译研究的进展。认为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为:1.翻译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拓展和深入。西方语言学的引入,使得翻译研究更具理性化和客观性,翻译研究的视觉和范围不断拓宽,由表层的语义翻译研究逐渐步入语言深层的机理和功能的翻译研究。2.翻译研究方法从简单的源语和译语的对比分析转向描述性和实证性研究。而且,随着语料库研究方法的出现,使翻译研究得以在大规模和多种类语料的基础上进行,使翻译研究更具科学性。3.西方翻译思想给中国的翻译研究带来了新鲜血液,完善了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不同的翻译理论主张表现了专家学者们构建中国翻译理论的共同目标。笔者认为,借鉴国外的翻译研究,整合中国翻译研究力量,加强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应用翻译研究是当代中国翻译研究重要任务。
  • 摘要:介绍和探究《玛穆特依》的内容和特点;第一次全面、深入探究《玛穆特依》的作者及其产生年代;论述该书整理与翻译过程、特点与经验;提出和谐论是贯穿全书的主题,认为它所倡导的君民一体、以民为基、人人平等、团结友爱、诚信宽容等和谐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摘要:翻译批评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我国对翻译批评的研究还很不够,在翻译批评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批评缺乏科学的方法,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性,缺乏客观公正性。一个合格的翻译批评家要明确翻译批评的宗旨,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精神,要熟悉掌握翻译批评的科学方法,要深刻理解翻译的实质和有关的翻译方法及理论。本文分析了我国翻译批评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种文体分析的翻译批评方法。
  • 摘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我国中医药类大学中医药英文网站建设的必要性与跨文化传播,主要涵盖中医药是原创性文化及原创性软实力,国际互联网和英文语言承载的传播作用,全国中医药类大学英文网站现状,中医药类大学中医药英语网站内容建设,及中医药英文网站与中医药文化传播。作者认为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有责任加快提高各大学中医药英文网站建设,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这一快速、高效信息传播途径,让世界认识、认知、认同、接受中医药文化。
  • 摘要:翻译过程既是文化融合的过程,更是文化冲突的过程。译者在处理文化冲突时所采取的策略从根本上说是译者价值观的体现,具体地说,是译者职责的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扮演着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中介角色。译者的职责是解读文化;弥合文化隔阂;融合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为目的语文化注入新的元素。翻译过程本质上就是译者诠释源语文化的过程,是译者在处理文化冲突时采取相应翻译策略的过程。本文探讨译者的职责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译者在诠释文化、实现翻译目标时所采取的基本策略。笔者认为,译者的基本策略是使译文中性化即:消除文化偏见;结合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发挥目的语优势;翻译出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译本。
  • 摘要: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根据意大利学者David Katan的观点,译者应该是游移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中介者”。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间存在着巨大差异,造成了英汉互译中的各种障碍。本文首先阐述英汉互译中,译者必须了解英、汉语境下与该语篇相关的文化因素、相互差异及其对翻译产生的障碍,继而通过实例分析克服此类障碍应采取的方法、策略,以阐明把握文化因素是成为一名称职的“中英文化中介者”的关键。
  • 摘要:近年来,中国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十分热烈。就这两个术语在中国和西方的渊源及相关争论的演变发展方面,多数论者观点一致,当论者从文化和后现代的视角及其他多种角度来探讨这两个翻译策略时,产生了观点分歧。本文从文化构建的视角,分析这种翻译策略的功能利弊,还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影响的角度,论述这两种翻译策略的文化传达功能,认为应该合理地看待其功能,力求在翻译中达到二者的共存。
  • 摘要:传统的译本比较研究只关注文本本身,有时也涉及译者问题,而对于文本和译者之外的译本文化生态环境极其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实现等问题关注较少。本文以清乾隆年间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的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各译本中和原著对应的316个文化负载信息进行语料统计分析,归纳译者的翻译策略:之后对译者选择翻译或复译的原因进行分析,以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接着本文研究三个译本产生及存在的背景变量对译本及其实现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在全球化与多元化并重的今天,译本比较研究要从历史和文化的大视野进行动态的历时性研究,从而克服中国文化当前的“文化焦虑”,以实现中西文化平等交流。
  • 摘要:文章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翻译是语言艺术的翻译。文学文化语词的翻译既要体现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更要再现文学意象的文化象征。创造性地“忠实”再现文学文化语词的文化内涵,既是译者遵循职业操守和翻译伦理的必然,也是论者评判译品和实施翻译批评的必然。忠实是原则,创造是手段,再现是目的。无论将这种“再生”行为称为“转换”、“重写”,还是“二次创作”,其结果都是原作风貌的再现,“忠实”地“再现”原作,即“述而不作”。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词汇空缺,需要通过译者的创造来弥补,但“创作”要“作而有据”。“创造”是为了“忠实”的再现原作,而非“叛逆”的故意。
  • 摘要:本文从模糊逻辑学的基点出发,在吸收二值逻辑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将多值逻辑的思维方式“植入”翻译研究,提出文学翻译的“模糊法则”概念。文章对The DaVinci Code源文本及两个中译本展开比较研究,发现无论源文本或是中译本在语言表述上都存在“模糊”。笔者对这些“模糊”现象各自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属性进行考察,认为语言的模糊性可以通过系统结构来分析。这个结构可分为上、下两层:在结构的上层,我们可以将模糊语言现象分别划归为三个并列层,即语言时空层、文化时空层、修辞时空层;在它们下面又有各自的具体表现层。在语言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在文化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来自于文化意义(包括由文化所指产生的意义)或文化背景(即特定言语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使用)上的模糊;在修辞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在于(文学)修辞意义(包括由诸如双关语、字谜等文字游戏所产生的意义)或修辞手段运用层面(包括文字游戏、借代等手段在不同语言中的运用)上的模糊等等。文章运用上述结构分析法,对The Da VinciCode及其中译本中出现的种种模糊现象进行剖析,以印证文学翻译中“模糊法则”概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摘要:翻译作为语言交流活动,必然受到具体历史情境下产生的政治策略和文化选择的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以及译本对特定社会文化的政治影响,使翻译成为一个体现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倾向的本土归化过程。本文以中国近代第二次翻译高潮时期为历史背景,从翻译主题、翻译策略和影响三方面讨论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作品的本土归化和文化选择,进而指出了对目前文学翻译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的借鉴意义。
  • 摘要:翻译理论发展至今,出现了文学翻译与语言学翻译相对的状况,语言学翻译观以不同语言间的等效为前提,强调寻找最贴切且自然的等效单位,以科学严谨的评判态度审视翻译的结果;文学翻译观则把翻译结果与译者的主观意念联系起来,与读者的接受性联系起来,强调译者对原作的控制、译者的创造性和译文的可接受性。本文对比文学翻译观与语言学翻译观,指出各自利弊,从而明确翻译理论的发展方向。
  • 摘要:爱尔兰女作者伏尼契的处女作《牛虻》在英国本土鲜为人知,而该小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经由我国译介出版后,迅速成为一部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社会主义文学作品齐名并广泛流传的革命经典。本文主要借助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以我国五十年代翻译《牛虻》为例,阐明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纵作用。
  • 摘要:在功能翻译理论的三类文本类型中,文学作品被归入表现类文本,而根据文本特征,直译被确认为是表现类文本的适用翻译方法。但是文学作品的个别性所产生的抗归类性也应给予充分考虑,以避免方法因单一化而失去适用意义。
  • 摘要:随着翻译产业化的发展,翻译的专业化管理已渗透到翻译服务的各个环节。从宏观的翻译行业管理,到具体的翻译项目管理、译员管理以及翻译文件管理,无不体现翻译管理的重要性。专业化翻译管理逐渐成为翻译产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翻译产业化发展的时代特点着眼,通过对“翻译管理是翻译资源整合的必要手段,也是翻译行业与其他行业确立合作的纽带”进行论述,探讨新时期专业化翻译管理的发展趋势,从而揭示出:对翻译管理的重视,既是翻译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翻译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对翻译管理的专业化建设,必将促进翻译产业化的发展。
  • 摘要:新时期,新疆加强语言文字法制建设,依法加强语言文字管理,加强了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倡导和开展了各民族干部群众的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活动。在新疆,语言文字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在经济、政治、司法、新闻出版、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各领域广泛使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语言文字工作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新疆民族语言翻译工作的概况进行介绍,并强调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
  •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对2007年最新英文广告文本的汉译实例,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了如何对现实生活中的英文广告进行有效翻译,达到吸引目标读者注意,刺激其消费欲望的商业要求。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力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即:可接受性,灵活性和新颖性。三者都是基于翻译的基本要求,并以最大程度达到劝说目的、增加广告效益为最终目标。
  •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从用词、词语搭配、句子结构、语篇衔接、思维转换、语气、语态、语境、词性转换、细节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旅游景点介绍汉日翻译的基本规律,对当前的旅游景点介绍汉日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Cuore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代表作,《爱的教育》为其最常见汉译名,1924年夏丐尊首次使用。但Cuore在中国的翻译始自1901年包天笑从日译本摘译其中的《三千里寻亲记》,这极可能是中国人译介意大利文学作品的开端。1909年,他又首次将Cuore车专译为《馨儿就学记》,不过仅选译了原书100则故事中的49余则,选译的故事内容忠实于原文,其创作所占比例极小,决非“近似半译半著”,而是“有目的的节译”。《馨儿就学记》这一译本以创作面目流传了几十年,笔者对于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剖析文本,发现翻译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必须回到译本产生的具体文化语境中,才能全面认识并合理解释相应的翻译现象,进而深刻理解译入语文化与译本之间的复杂关系。
  • 摘要:中国科技图书出版虽然发于古代,但鸦片战争之前出版的科技图书基本上属于传统科技范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思潮影响下,引发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运动,随后兴起的以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为内容的图书翻译出版活动,作为学习西方的重要手段,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 本文着重讨论了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内容的晚清科技翻译和出版活动及其历史作用,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科技翻译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晚清时期的科技翻译作为中国近代科技出版的基础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生的途径,不仅开启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之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科学启蒙与觉醒,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推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应用,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 摘要:评价理论关注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语料库能提供大量反映人们使用评价手段的真实语境和语料,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来研究评价性手段十分便捷有效。本文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对比分析,能够揭示不同体裁中词汇层、语法层和语篇层评价手段的使用频率和分布规律,对比分析这些评价手段在原文和译文文本中的共性与个性,以及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的作者或译者在同一题材的文本中所使用的评价性手段的异同。
  • 摘要:20世纪末,英语世界出现了一次《论语》翻译高潮,仅在海外就有十余种英译本相继问世。此次翻译高潮是在世纪之交这一特殊历史语境下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结果,表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点:1)译者具有多元的学术背景,他们从各自的学科视角阐释原作,将语言翻译与学术研究完美结合。翻译不仅是译介孔子思想的手段,也成为当代儒学及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多元的译本风格。译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从翻译策略的选择、关键哲学术语的翻译、语言风格的把握到注释、附录等副文本的补充,都表现出多元的译本风格,使译本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3)读者将译者的研究背景、翻译目的、译本功能等多种因素纳入翻译评价中,表现出较为成熟的翻译观。
  • 摘要:“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对中国文化向西方世界的传输作用不仅是成功的还是有效的。不论是他的译作还是他用英文创作的小说,都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却对文化占据强势地位的西方世界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林语堂创作的《京华烟云》和译作《浮生六记》入手,探讨林语堂如何从文化融合的观点出发,在“趋媚”和“去媚”两种文化交流形式中开辟出一条中间道路,创造性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克服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 摘要:语言本身存在模糊表述,法律本质上也要求存在精确表述和模糊表述。因此,法律翻译中必然涉及精确和模糊的表述问题。在分析法律翻译中存在精确表述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法律翻译原则的模糊性和法律翻译中存在模糊表述的原因。提出只有恰当运用精确表述和模糊表述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翻译的目的:信息传递,并针对具体法律翻译问题,提出两点翻译策略。
  • 摘要:虽然东方主义的源头在西方,但是特殊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其他个体性因素使得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在其文化观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东方主义的倾向。在广义的互文性视角下,译者的文化倾向必然会影响其包括翻译策略选择在内的翻译活动;而同时其翻译中出现的各类特征又能折射出译者的文化倾向。本文将着手于探究林语堂的东方主义文化倾向的成因,同时对其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系列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林氏东方主义的文化立场与其翻译之间的互文关系。
  • 摘要: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渗透着他的翻译观。梁实秋的翻译观深受其“中庸”的人生哲学的影响,是一种“中庸翻译观”,它的主要内涵是诚信原则、时中原则、适度原则与中和原则,这些原则贯穿于梁实秋的翻译活动之中,是认识理性与实践行为的统一,也是刚性精神与柔性品质的融合。
  • 摘要: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翻译研究带来诸多启示。在概念隐喻视角下,一些基本规律得以揭示:以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为例,隐喻翻译是以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的过程:文化语境、文学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是译者取舍翻译策略的内在依据。因此,其翻译结果始终是差额翻译,有关差额状况可以翻译策略为基本依据进行模糊评价。
  • 摘要:比利时是西欧的一个联邦国家,首都为布鲁塞尔,官方语言为法语、荷兰语和德语:全国划分为法语区、荷兰语区、德语区和布鲁塞尔首都法荷语双语区。比利时是欧盟总部和北大两洋公约组织的所在地,也是近两干个国际机构的所在地。各种国际会议常在布鲁塞尔召开,通常配备同声传译。比利时国内重要会议也配有法荷德等语言翻译;企事业单位举办活动时也作简短翻译;所有外语法律文书均须经法院授权的译员译成官方语言,再经法院认证后生效。比利时是一个多元化文化的国家。中文在比利时逐渐升温,比利时教育部专门授权教师讲授中文。比利时皇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协会在福乐康会长的领导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比交往和经贸合作正在不断发展。
  • 摘要:民俗与文化的关系是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它具有但凡文化所具有的共性。如此,在当今翻译的研究发生文化转向的形势下,民俗的英译研究就应置身于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之下。民俗还具有两个鲜明的个性:民俗是通俗的民间文化,又是说话的文化。如此,民俗的翻译就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以华夏民俗为例,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论文指出,民俗的翻译首先应明辨其文化身份,保持其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接着突出阐明民俗的翻译具有不可替换性。由于民俗鲜明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民族特性,翻译中应通过字面意义——表层结构,挖掘展现内涵意义——深层结构。同时,还必须准确把握措辞典雅与通俗的尺度,力求在译文中保留民俗口语化、非正式的特点。
  • 摘要:民族审美意识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阅历在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积淀。根植于“农耕文化”的汉语与“游牧文化”的英语在各自旅游文体中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本文拟从文化背景入手,运用旅游美学和翻译美学相关理论,摄取旅游相关资料,深层次剖析民族审美意识在旅游翻译中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方面的差异性和融合性等特征,以期民族审美意识在旅游翻译中最大限度的对接和共融,从而实现汉语旅游资料翻译有限度的最大化目的。
  • 摘要:新疆喀什地区概况;建国前民语翻译情况;解放后民语翻译队伍的形成和扩大;民语翻译工作者的特点和作用:目前民语翻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时期民语翻译工作的新任务。
  • 摘要:语言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受时尚的制约.人们满足于使用他们所居住的那个特定地区的语言.他们极少造字来使用,却会跟随时尚的潮流借用外来词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里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俄语,英语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事务中进行着跨语言及文化交际.而当我们初步了解学习这些语种时,会发现它们在音标(字母)及单词的发音方面有许多语音通用之处.这为我们学习掌握第二语言提供了一个兴趣的支点.是否我们可以以一种或几种相近的通用语种为媒介来探索一种学习非通用语种的途径,如维吾尔语。
  • 摘要: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影响的,汉英语言是隶属两个完全不同语系的语言,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主要探讨了隐藏在汉英语言背后的思维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汉英语言转换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做好汉英思维模式的转换以便译出高质量的英语译文。
  • 摘要:敬语是一种礼貌用语,汉英语言中均有使用。但在敬语数量和使用频率上,汉语远远超过英语。本文通过回顾历史,分析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敬语的翻译策略。
  •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翻译实践,阐述译文如何做到准确翻译专业术语;认为准确翻译术语对于改进译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归纳出搞好术语翻译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并就如何避免术语翻译中的常见弊病提出若干建议。
  • 摘要:旅游宣传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英汉语旅游宣传文本同属于以感召功能为主的劝导性文本类型,其语言和形式受特定文化的制约,其特有的语篇模式、文体风格和表达方式,都是以各国游客的阅读目的、欣赏水平和文化背景为基本参照的。要使旅游外宣文本实现其预期功能,译者必须了解目的语读者对该类语篇的阅读期待,在保持基本意义功能一致的基础上,有必要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对原文进行调整,在信息上进行整合。本文以我国主要旅游景点的介绍资料及其英译本和英美两国的相关旅游文本为语料,结合翻译的功能理论分析比较英汉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语篇功能的异同及其实现方式,寻找文本结构的转换原则和转换模式。
  • 摘要:本文提出了汉英科技翻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译文翻译成了“中国式”的英语,说明了科技英语和科技汉语的一般特性,论述了在汉英科技翻译中如何进行词汇的选择,介词短语、分词短语、动名词短语以及祈使句的运用:从译文必须符合英语的语法、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和英语的遣词造句的特点来探讨汉译英过程中的遣词造句,从而达到提高汉英科技翻译质量的目的。
  • 摘要:本文通过对常见含有数量词的汉语成语的归纳及词义英译例示,阐析了汉语成语中常见的数量词、顺序词,指出虚指数量词、顺序数量词词义差别及其翻译的处理方法,避免误译。
  • 摘要:本文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河北省内的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的英译宣传材料,其中包括政府英文网站、主要高校网站、大型企业网站、大型商务活动宣传材料、英文公共标示语等等,归纳出了印刷拼写错误、死译硬译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扭曲原文、无的放矢、专有名词缺乏统一英译、该译未译等普遍存在的错误和问题。文章指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各地方合格翻译人才的不足、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改进英译质量的建议:清理现有质量问题,把好翻译“入口”关、“出口”关,加强当地高校的中译英的教学与研究。
  • 摘要:法律文件以它的法律有效性、语言专业性和结构复杂性成为翻译工作者面临的难题,如何化繁为简、找到具有概括性和指导性的翻译技巧呢?本文运用数学公式以期达到这个目的,主要从两个大方面入手:语言和结构。语言方面, (1)法律文件选词高度书面化,体现其权威性,具体实例表现在公式3×5+3: (2)法律文件选词准确严谨,主要体现在公式1+1=1:(3)法律文件的词组翻译时体现的公式为1=1,即英汉词组的1对1的翻译。结构方面,英语重形合,体现在公式1+1×1;汉语重意合,体现在公式1(-)1(-)1。在翻译法律文件时,一定要理解透彻,掌握深层次的含义,才能从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和表达。语言是表达的关键,必须做到“信”,以维护法律文件的权威和尊严。
  • 摘要:本文在探讨法律术语中罪名翻译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翻译实践,从罪名的类型、特点等方面,重点谈到了罪名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罪名翻译要准确理解罪名定义,切不可主观臆断,不求甚解;二是罪名翻译选词要准确、规范,注重其语意效果,切不可望文生义;三是罪名翻译要简洁、名词化,不能拖泥带水;四是选择性罪名要分析好语法结构,遵守所译语言的拼写规则,切不可顾此失彼。五是罪名翻译,只要其含义相同,尽可能统一为好,切不可各行其是。从而,论述了罪名翻译既要符合法律规定,又要符合所译语言的语法规律和特点,还要继承我国刑事立法确定罪名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进一步阐述了准确、规范地翻译罪名的重要性及意义。
  • 摘要:法律语言的功能决定了法律语言的修辞环境,法律英语无论在词法、句法,还是在篇章层面上,都具有独特的修辞手段。本文在分析法律英语的修辞特征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翻译法律英语修辞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 摘要: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对“何为译、为何译、谁在译、如何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翻译是活动(activity)、构成活动的行为(actions)和实现行为的操作(operations)的三位一体,三者不可分开;翻译的研究过程或是一个从翻译活动到翻译行为再到翻译操作的自上而下的探究过程,或是一个从翻译操作到翻译行为再到翻译活动的自下而上的过程;同时也是译者从活动策略到行为策略再到操作策略自上而下的策略选择、逐渐缩小操作策略选择范围的过程。也就是说,职业规范、期待规范对翻译活动的约束力越强,翻译指令对译者翻译行为的作用越大,操作规范对于译者选择操作策略的约束作用就越小,在翻译操作过程中译者花去的处理努力和时间就越少。
  • 摘要:外宣翻译就是要对外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凡是有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以及影响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吃住行游购等方面的翻译,都属于外宣翻译的范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凸现。目前,我国对外宣传翻译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文化转换方面的问题重视不够。本文试图从文化迁移的角度来看待外宣翻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摘要:旅游资料在对外宣传、建设国际旅游市场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此类文本时应考虑到中外旅游者在文化背景、审美取向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差异的实际,视情况采用意译、加注、改写、删减、类比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力求达到外宣旅游翻译得最佳效果。
  • 摘要:本文结合旅游翻译“可接受性”的标准和其重在传递信息和感染读者的特点,运用了英汉对比实例分析,对旅游翻译的常用技巧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译者在翻译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摘要:作为一种应用语言,法律英语已从普通英语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用语言。法律英语词汇的翻译,要注意法律英语中普通词汇的特殊用法,多音节词语的使用,以及在词源方面应用来自拉丁、法语等语言的词汇。此外,要注意模糊用词和准确用词相辅相承,法律术语的词义缩小,单义性与对义性以及地域方言等词汇特色。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简称《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下简称《刑事诉讼法》)(中英对照版)为个案,分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对比普通英语与法律英语的词汇特色,希有助于翻译法律文献的用词准确。
  • 摘要:无论是严复传统的翻译标准“信达雅”,还是奈达全新的“功能对等”理论,都是一种理想的翻译境界。然而,从中国翻译实践来看,应提出翻译的最低标准,即可读性。可读性是基础性的语言规范。具有可读性的译文具体表现为合乎语法、合乎习惯、合乎文体的需要和含义明晰等。
  • 摘要:翻译,应该坚持两条根本原理,即译文和译话的“再创性”和“还原性”。因为翻译的过程是传播文化的过程,能否准确传播异国优秀文化关系到文化的繁荣和创新,关系到民族间国家间跨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由于代表着中国文明和东方文化的汉唐文化长期以来是在封建专制下形成,因此,尤其需要融入西方先进的科学文明。历史证明,融入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翻译作品进行。本文就译文和译话的“再创性”和“还原性”这两条翻译根本原理进行简述。
  • 摘要:英语产生的三大派别,即名词性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副词性从句。三大派系演变到现在就是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一句话英语就是按照上述名词性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和副词性从句演变到现在的各种从句所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一句话英语有其特点,主句只能有一个,状语从句可以不限。一句话英语的论述请参见论文。
  • 摘要:翻译认知模式是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从对翻译的直观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认识直至升华为理论高度的过程。自东汉末年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各个不同时期逐渐形成了质与文、求真与喻俗、可译性与难译性、忠实性与创造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等自成一体的翻译认知模式。文中着重论述这几种翻译认知模式的主要论点和内涵。
  • 摘要: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分析了其组句和句子结构的区别,从而介绍了英语长句,特别是医学英语长句这一特有现象及其特点,并以句子语法结构和句子成分的分析着手,佐以各种翻译技巧,提出了切实有效的翻译医学英语长句的方式方法。另外,文章选取了不少典型的医学英语长句翻译和分析说明,形象地佐证了其提出的观点和方式方法。
  • 摘要:本文根据《史记》、《汉书》等史料,以“汉之号令班西域”,西域五十余国正式设立“译长”为分水岭,透视了新疆翻译之古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系统阐述了新疆译者云集,译著璀璨的古代翻译史:剖析、论证了新疆翻译之古承载的多元文化渊源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阐明了新疆古代译业的显著特性,彰显了新疆古代翻译的独特风范与历史贡献。
  • 摘要:贵州是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省份。民族语文工作在贵州对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推行民族文字,开展双语教育等方面论述民族语文对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