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翻译过程

翻译过程

翻译过程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0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1881篇;相关期刊623种,包括考试周刊、海外英语(上)、外语教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2007年数学史国际学术会议、首届海峡两岸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等;翻译过程的相关文献由121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金龙、李占喜、李庆明等。

翻译过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6 占比:1.4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1881 占比:98.59%

总计:83056篇

翻译过程—发文趋势图

翻译过程

-研究学者

  • 刘金龙
  • 李占喜
  • 李庆明
  • 王杭
  • 张鼎林
  • 李国辉
  • 程林
  • 陆宝华
  • 马秀平
  • 侯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一丹
    • 摘要: 0.引言“创造性”在翻译研究中并非新的概念。在译学界,关于翻译与创造性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关注翻译活动中的人,即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创造性作用;二是关注文体或文本类型,认为某一类翻译(文学翻译)具有创造性;三是关注转换方式,具体分析译文创造性的呈现方式,指出其实质是一种翻译策略。
    • 贾莉琴
    • 摘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文笔优美流畅、自然真实,景物描写栩栩如生,人物刻画也感人肺腑,一直深受众多读者喜爱。而在对其进行翻译的时候,不同译者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就《德伯家的苔丝》两个译本翻译过程进行对比研究,主要从两个译本对选词的把握、语言风格、人物性格的把握、汉语方言使用、译本风格差异及语言特色展开对比,目的是为了能够对这一作品形成更为良好的认知。
    • 卢卫中
    • 摘要: 翻译过程及其背后的理据这一话题是翻译研究的新趋势。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对翻译过程及其背后的理据有很强的解释力;在翻译过程中,不仅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均包含转喻思维,而且译文与原文之间也构成转喻关系;局部对等是翻译的常态,实现局部对等翻译的手段是减译、增译和替换这三种常用的方法,而这三种方法背后分别对应着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和部分代部分这三种转喻机制。
    • 周雯莎
    • 摘要: 现如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贸易往来与交流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在外语翻译工作时将会对译者有更高的要求,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工翻译工作者的难度和工作量,给译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通过剖析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原理,对主流软件的操作功能介绍,加大译者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了解,从而得出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大环境下译者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 林书勤; 赖良涛
    • 摘要: 作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查尔斯·弗里斯(Charles C.Fries,1887—1967)把语言看作是交际的工具,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系列刺激—反应过程,并由此提出其独特的言语交际行为模式。将弗里斯的言语交际行为模式应用于翻译研究,对于我们认清翻译的本质及翻译过程的复杂性、确定翻译原则、整合翻译理论并指导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 李硕; 张成智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译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特别是眼动追踪技术在翻译研究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运用CiteSpace对CNKI和Web of Science中以眼动和翻译研究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处理,结合发文量以及关键词等信息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国内研究呈现阶段性特点,国外研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过程上,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进行翻译能力建设上;结合图谱及文献,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在翻译过程和翻译能力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成果上存在丰富度不高的问题。
    • 何碧琪; 苏秀云
    • 摘要: 电影片名是传达电影核心的首要途径。此研究以近五年提名三大国际电影节的国产影片为例,在概念整合“七空间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种英译过程,分别为直接映射、译语空间主导的翻译、译者空间主导的翻译,展示了“七空间模式”在翻译电影片名中的可行性。文章同时对比了中英电影名的特点,得出英文片名多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以及抽象模糊、不注重结构、篇幅长的特点,而国产电影的片名多为名词、四字结构、动宾结构。由此探讨国产电影片名的英译名及其翻译的认知过程,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思路,为电影名称翻译的认知研究提供新角度。
    • 靳萌; 张蕾
    • 摘要: 翻译单位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翻译单位与翻译水平呈相关关系。实验选取汉语为母语、韩语为外语的本科生及翻译硕士各15名学生为对象,借助键击记录软件Translog、译后反省式有声思维法(TAPs)以及问卷调查法三元数据分析模式探索译者在韩汉翻译过程中的内在思维过程,对翻译实验过程中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编码整理与量化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翻译单位与翻译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翻译水平越高,翻译单位的大小和频次越大。该研究可以引导译者更加关注并反省自己的翻译过程,从而更好地提升翻译能力。
    • 吕叶凡; 秦艳辉
    • 摘要: 翻译的过程不仅仅只是字对字的转换,而且要处理好语言背后的文化、宗教、思维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是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于原作的思考与取舍.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善于思考、勤于查证,同时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贯穿于整个过程,力求译文准确、完整、地道.论文在介绍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将其与翻译相结合,并举出实例进行分析,论证了批判性思维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 许丹
    • 摘要: 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将以往的结果逐渐转向过程,与传统的翻译研究相比,基于有声思维法的翻译策略研究更加注重对翻译者大脑思维活动的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过程研究打破了传统的固有思辨模式,转向了寻求实证工具探索翻译者大脑中的"黑匣子".本文简要概述了有声思维法的基本概述及意义,分析了基于有声思维法的翻译策略与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使用差异,并对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和翻译策略的训练进行了深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