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礼制

礼制

礼制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9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哲学、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4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638种,包括求索、求是学刊、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五届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2011世界华商管理大会、第15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2010国际儒学论坛等;礼制的相关文献由1036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善兵、艾红玲、向晋卫等。

礼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4 占比:99.7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30%

总计:987篇

礼制—发文趋势图

礼制

-研究学者

  • 郭善兵
  • 艾红玲
  • 向晋卫
  • 曹建墩
  • 王志跃
  • 陈戍国
  • 吴恩荣
  • 周洪
  • 廖江波
  • 张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闫月珍
    • 摘要: 宫室之喻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固有的特点。它肇端于宫室所具有的礼制意义,被用以彰显身份和等级,成为礼仪制度的物质呈现。中国早期的宫室制度延伸到文学领域,形成了以宫室结构和建筑技艺隐喻文学经验的表述方式。此一表述方式是一种物质、观念和符号三者紧密联结的认知方式,这使得物质性的宫室具有了意识性的话语功能。宫室之喻沟通了文学与建筑,形成了一种公共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中国建筑典范的宫室融汇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所凝聚的所指意义已超出了建筑范围,显示出极强的文化渗透力和历史延续性。
    • 郝建杰
    • 摘要: 作为人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商周时期的祝寿类语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嬗变的发展历程。先周时期,商、周两个族群祝寿类语辞内涵既呈现出以现实需求为根的共性,又因文化差异而呈现出商人重神性与周人重人情的礼制区别。西周时期,周人的祝寿类语辞充斥于贵族的礼制生活,一元独尊化、现实政治化、亲族人伦化的倾向愈加明显。东周时期,祝寿类语辞的使用出现了向下层贵族泛化的趋势,其礼制内涵也逐渐形式化、空洞化。这一嬗变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不同族群、不同时代礼制的起伏跌宕,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一个轻礼制的新时代的来临。
    • 钟治国
    • 摘要: 董仲舒承袭了《周易》《礼记》等文献中对玉之德的讨论,将君子之德比附于玉:以玉之清通而不掩其瑕比况君子知过改过之智,以玉之润泽而无污染比喻君子和润纯粹之仁,以玉之廉而不杀类比君子制事制身而得其宜之义。仁义礼智诸德性得自于天之所命而为人之性,因此董氏的人性论肯定了孟子的人人本有向善的本质的观点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以性为人人皆具的善“质”但更强调圣王之于中民之性的教化。此外,董氏还赋予玉德以礼制的意蕴,玉与礼法及政治秩序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玉德关乎礼制,玉以其德而常被用作礼器;礼制关乎治乱,遵从本于天地、阴阳内蕴的高下、尊卑等天然秩序的礼制才能达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 孙卫平; 崔雪茹
    • 摘要: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历史。而故宫是中国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的最高成就之一,在故宫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从故宫的建筑风格来说,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故宫的建筑和命名;从故宫建筑的色彩和装饰来说,儒家的礼制、等级思想影响了故宫建筑的色彩和装饰。不仅如此,儒家文化在故宫建筑布局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陈郭竞; 张楚宁
    • 摘要: 笔者分析了程朱理学对宋瓷的影响以及具体表现。从礼制与仿古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程颢、程颐提出的有关“器”、“道”的理念以及朱熹的理气论与人格美的关系。程朱理学建立了完整的造物系统,演变成了宋瓷独特的美学观,开创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程朱理学对今后的学术研究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为当今陶瓷艺术的创作启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对目前社会陶瓷从业人员有着更好的借鉴。
    • 李国锦; 王子怡; 贺晨亮
    • 摘要: 辽宋金元时期是民族文化交融和渗透异常活跃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服饰交融异常活跃的时期,这个时期内民族间服饰排斥及借鉴的穿用现象也具有显著的象征性。针对这一现象,采用以文献资料为主、实物和图像资料的借鉴为辅的研究方法,分析胡汉间服饰的象征属性,它随着服用的场合以及着装人群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服饰既象征着政权,同时也是礼制与人们求新心理的象征。而服饰的象征属性也凸显出服饰交融的过程,它逐渐由排斥走向互鉴,体现出民族融合的图景。
    • 胡云飞
    • 摘要: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已有近万年的历史。玉器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既是精神财富,也是物质财富。玉器最初是作为礼器,用于在祭祀上敬奉神灵。随着阶级的出现,至商代,巫权思想被王权所取代,玉器被赋予新的含义,王权与玉器相结合,使玉成为一种明辨贵贱、权力和政治的象征。至周代,礼制逐渐完备,周人崇礼的文化思想在玉器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玉礼文化”逐渐兴起。
    • 李雪山; 张洋帆
    • 摘要: 村中村南甲骨是殷墟新近出土的甲骨资料,该批卜辞所反映的殷礼材料较为丰富,主要有祭祀礼、田狩礼、军礼、贡纳礼等,祭祀形式多种多样,所祭祀对象呈现出重祖轻祢的现象,祭祀时间一般接近夜晚。所见田猎资料中,狩猎地点相对集中,且兼具军事巡省性质。卜辞所见告庙、谋伐、选将、献俘等诸军礼环节体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特点。所见贡纳制度的材料多集中于贡纳形式,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总体来看,村中村南甲骨所反映的殷礼已经初步走向制度化和程式化,该批卜辞无疑是研究中国早期礼制起源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侯天泽; 钱琛
    • 摘要: 城垣产生于原始社会,一开始是为了抵御野兽和外敌。“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我国从夏朝进入奴隶社会开始,城垣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君主和国民,当时还没有城市规划的概念。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盛行礼乐,所谓礼制是指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依社会规范形成的等级制度。从秦汉至明清,经济、文化乃至城市规划都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基于此,主要探究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以及西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对于后世都城建设的影响。
    • 徐泽平; 丁心蕊
    • 摘要: 湖北民窑陶瓷技艺、烧制习俗中保留了劳动人民朴素的自然造物思想与审美特征。正所谓“美”即为有用之物,湖北陶瓷技艺中蕴藏的礼制文化、烧制习俗、民窑陶瓷使用习俗从侧面反映出湖北民窑陶瓷的美学价值。湖北民窑陶瓷的造型与装饰想象奇特、张扬恣肆,又不失浪漫气息。湖北民窑陶瓷线条华丽精致,既有北方的豪放洒脱,又有南方的灵动秀气。其形成了一套规整的陶瓷使用文化,而此陶瓷使用礼仪之中蕴含着礼制文化。烧造的祭祀礼节也从侧面反映出劳动人民对于烧窑、制陶的尊敬之情。湖北民窑陶瓷技艺、用俗、祭窑习俗三者间都蕴含特殊的美学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