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卜辞

卜辞

卜辞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67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5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222种,包括人文杂志、殷都学刊、故宫博物院院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字学研究、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等;卜辞的相关文献由464位作者贡献,包括连劭名、郑慧生、夏渌等。

卜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5 占比:96.13%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3.73%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15%

总计:671篇

卜辞—发文趋势图

卜辞

-研究学者

  • 连劭名
  • 郑慧生
  • 夏渌
  • 晁福林
  • 陈絜
  • 于省吾
  • 杨升南
  • 单天罡
  • 张玉金
  • 徐云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徐义华
    • 摘要: 商代已有发达的笔墨书,比契刻更方便记录。商人契刻卜辞于甲骨,主要原因是占卜同时具有卜求和决策两个功能,卜求又包含决疑和祈请两部分,决疑只是卜问吉凶,祈请则是要通过与神灵进行反复的沟通和博弈以达成预期的结果,这需要把占卜所取得的兆象和占断向神灵汇报和展示;占卜过程本身也是决策过程,需要通过展示占卜的原状以证明决策取得神灵的支持具有正确性和神圣性。所以,商人把卜辞契刻在甲骨上面。
    • 周博
    • 摘要: 殷墟卜辞中“寇”的用法有三:(一)用作动词,表示劫掠、侵犯之义;(二)用作名词,表示寇贼之义;(三)用作名词,表示人名、地名、族名。我们主要探讨了卜辞中作为名词表示寇贼的“寇”的犯罪、抓捕与惩罚。寇贼曾闯入商人宗庙大肆劫掠,被商王视作灾咎事件,而其罪行当远不止于此。商王对于寇贼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发动了大规模的抓捕行动,从选派人员到抓捕过程、结果频频占卜,颇为重视。商王对于抓获的寇贼予以严厉的惩罚,主要表现为刑罚,即肉刑与死刑。在肉刑方面,寇贼主要被施以刖刑;在死刑方面,商王采取了与祭祀结合的方式剥夺寇贼的生命权,将之用为人牲。除此之外,在特殊情况下寇贼还被商王用作战争工具,仅见于商人伐■方的战役,但并非主力,似不能高估。
    • 王旭东
    • 摘要: “攸侯”是晚商时期最重要的“多侯”之一,其领地“攸”大概位于今山东莱芜东南,为商人东进拓殖的前沿阵地。武丁晚期以来,商王一方面往攸侯的领地内派驻“牧”“田”诸官,将“攸”的边鄙属邑“爿”“義”转化为国家直接管控的“公邑”;一方面迁走毗邻于攸的永、元等族,使攸侯侵占永族旧居建立新的鄙邑。通过上述“体国经野”举措,商王朝在东土的统治得到强化,间接或直接管控的政治疆域有所扩张,甚至最初的地方行政萌芽亦在此过程中诞生。
    • 李雪山; 张洋帆
    • 摘要: 村中村南甲骨是殷墟新近出土的甲骨资料,该批卜辞所反映的殷礼材料较为丰富,主要有祭祀礼、田狩礼、军礼、贡纳礼等,祭祀形式多种多样,所祭祀对象呈现出重祖轻祢的现象,祭祀时间一般接近夜晚。所见田猎资料中,狩猎地点相对集中,且兼具军事巡省性质。卜辞所见告庙、谋伐、选将、献俘等诸军礼环节体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特点。所见贡纳制度的材料多集中于贡纳形式,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总体来看,村中村南甲骨所反映的殷礼已经初步走向制度化和程式化,该批卜辞无疑是研究中国早期礼制起源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杨岐黄
    • 摘要: 本文通过对甲骨文中出现的玉器相关内容的梳理,与商代考古发现玉器及与玉器相关的考古遗存进行比对研究,提取当时玉器及用玉情况信息,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玉器发展与使用的面貌。
    • 璩效武
    • 摘要: 现在出土的商周甲骨,其正面刻有甲骨文字,其背面多有较规则的钻、凿、灼的痕迹。前辈学者一般将其解释为是出于占卜的目的而进行的钻凿和灼烧痕迹,并以这些痕迹作为甲骨上的文字是占卜所用的(卜辞)的证据。璩效武先生从对甲骨文字义的释读中,已否定了甲骨文是卜辞的成说,对这些钻、凿、灼痕迹也做出了其独到的解释。
    • 璩效武
    • 摘要: 许慎、司马迁等关于"卜"的错误解读关于"卜",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横也。"许氏之说有三疑:作为"解字"应该剖析字之结构、字形之始源、字音读之起源。然,许氏都未清楚告知。卜,是灼剥龟而得吗?其形有灼剥龟之意境吗?象龟兆之纵横吗?许氏之解乃是受误传尔续说,无正理,不可取也。卜,不是灼龟、卜龟的启始之义暨专用(辞)字,更不是灼剥龟而产生的"字"。它的初始是对疑而不定的事、事态、物之处理的一种裁决的手段。
    • 简直
    • 摘要: 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应当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性。我研究过中国书法,对古代文字也略知一二,但是要理出头绪,殊非易事,便从上海图书馆借来一摞古文字研究的书籍,补补课。其中有一部著作--《甲骨文字辨释》,作者璩效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上下两册,黄色封面,很厚,竖排,手写体影印,我刚翻开就合上了,因为看上去很难阅读。这一放就是一个月,在最后还书日的前夕,我准备浏览一下目录,结果真是眼前一亮:甲骨文字是"卜辞"吗?"帝""贞"颠倒,历史不清把"贞人"赶下王位后的商殷无数的单字、成句乃至全版释读例证,推翻了甲骨文是卜辞的定论,并且证明甲骨文是殷商政府及商王室文档。这一夜,我几乎没合眼。从直觉上判断,这是一部有开创性的著作。因为,我和李寻兄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也经常对甲骨文是"卜辞"抱有很深的怀疑,然而,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也就没有深究。今夜,有一个致力于此门学问40多年的专家论证这样的命题,岂不是重门顿开?而且,假设璩先生的研究方法科学,结论可靠,那么,不仅是甲骨学原有体系将被彻底推翻,整个商代史也必须重写,毋庸置疑,这将引发史学界的一场地震。由此我展开了对璩效武先生的发现之旅。
    • 李文琦
    • 摘要: "帚"字在殷墟卜辞中被学界认定为"妇"字的最早形态,有着"妇"的含义.而关于妇的含义及诸妇身份,学术界虽已有论述,但对诸妇的身份范围界定尚未达成共识.本文试梳理甲骨文中的诸妇,并结合传世文献,考证妇的含义应为已婚女性.从商代妇女的称谓方式、丈夫身份等方面入手,来论证商代卜辞中诸妇的身份有王妇、子妇和其他贵族之妇三种类型.
    • 陈絮
    • 摘要: 殷墟花园庄东地所出子卜辞,所记载的地名体系以两条交通路线为核心,第见花东卜辞所牵涉的地理范围是在今山东境内,其中自然包括"伯或征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邵"."伯或征邵"也即是武丁王卜辞中的"沚或征召",经考证可知,召地在今山东莱芜一带,而沚族则盘踞在鲁中柴汶与赢汶之间,也即今泰安、新泰与莱芜交界地带."沚或征召"事件,显然是武丁时期实施于东土的"以夷制夷"政策的一个折射.沚地范围的卡定,则为殷商早期(罟)、土二方之乱的重新梳理与商代民族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地理依据.武丁王卜辞地名系统、花东子卜辞地名系统及商末王卜辞地名系统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叠现象,此于晚商政治地理的勾画复原以及商代古史的重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此外,卜辞地理的研究,亦有助于甲骨疑难文字的考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