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周代

周代

周代的相关文献在1944年到2022年内共计75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4篇、会议论文10篇、相关期刊471种,包括学术交流、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考古与文物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4中国广州第二届国际养生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上蔡重阳文化研讨会暨驻马店市天中文化研究会年会等;周代的相关文献由713位作者贡献,包括景红艳、李岩、李金玉等。

周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4 占比:98.6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1.33%

总计:754篇

周代—发文趋势图

周代

-研究学者

  • 景红艳
  • 李岩
  • 李金玉
  • 曹建墩
  • 任晓锋
  • 刘绍义
  • 安普义
  • 王晖
  • 祁志祥
  • 钱宗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高明凯
    • 摘要: 在周代,贵族在饮酒礼彻俎环节之后有脱鞋登堂的行为。《仪礼》中称“说屦”,秦汉以后称“解履”。解履是当时人们在席居生活方式下,对原始生活习俗的保留。日常生活中,弟子侍奉师长时,弟子需要解履于户外,然后方可入室。行饮酒礼时,宾主需要解履登堂燕饮。饮酒礼中,只有特定的人群可以解履登堂燕饮,而等级较低的士阶层和从事服务的厮役则不解履。饮酒礼彻俎之后的解履行为,是将室内的习俗借鉴到礼仪活动中,体现了“由俗入礼”的礼学发展路径。该行为彰显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亲密、团结,并区分出不解履的士及厮役,以此强化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周代饮酒礼中的解履行为,一方面维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另一方面区别了不同等级之间的亲疏,反映了“情义兼尽”的礼学思想。
    • 景红艳; 李添
    • 摘要: “甘棠决讼”是周代政治生活的一个文化现象,被认为是治世的象征。就司法角度而言,它其实是召公为了有效解决周初的民事讼诉问题而进行的一次司法改革,通过设立流动法庭的办法,以司法调节的方式解决民间纠纷,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消除基层的社会矛盾。流动法庭的设立,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它是西岐长期致力于法制建设,缔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的结果,也是召公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积累的解决社会矛盾的经验在民间的推广。
    • 晁福林
    • 摘要: 西周中后期至春秋时期习用的金文"■"字,由于它和"■(司)"字常连用,并且多见于册命用语,特别是见于毛公鼎、番生簋等重器铭文,所以它对于说明西周官制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关于金文"■"字的研究,诸家所论繁富,但迄今尚无定论。近年新出现的山东沂水春秋墓的青铜器上有标明其读音的字,为相关研究走出困境找到了前进方向。然而,这个新出现的字所从的音符不当读为"恖",而应当读为"憃",所以关于其读音以及其在彝铭中用意的研究尚有一些讨论的余地。
    • 夏煜卓
    • 摘要: 虢仲钮钟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大型邦墓虢仲墓,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编钮钟,也是最早与甬钟成套出土的钮钟。在西周晚期甬钟发展的成熟期与钮钟初成期这一节点上,虢仲钮钟的编列与音列设置既有其一贯继承性,也有革新突破性。虢仲钮钟的出土更新了人们对钮钟的认知,在周代礼乐的实践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意义。
    • 黄震云
    • 摘要: 最早的稷神是炎帝神农氏,但到夏朝后期稷没有起到作用,就不祭了。商代胡臭亶时,周弃成为祭祀的稷神,是为后稷。殷周同祭,汉代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据材料后稷为帝舜之子,而不是帝喾所生,因此得到舜的重用,主稷封邰,成为周人的始祖。《史记》虽本《诗经》,但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略有改动。
    • 马妍; 张茂林
    • 摘要: 南方地区龙窑的出现与发展是瓷器发明的条件之一,北方瓷器始烧于北朝时期,晚于南方。除了南北方原料上的差异以外,窑炉技术的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对北方地区窑炉发展变化规律的探讨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收集与梳理,将汉代至北朝时期位于黄河下游的河南、河北及山东地区的陶窑进行分型定式及分期,探讨其特征演变轨迹。初步推测烧成温度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窑炉形制的变化,包括窑室及火膛面积的增大、烟道增多与面积增大等多个方面。烧成技术的逐步提高是北方地区在北朝时期能够烧制出瓷器的重要技术保障。
    • 祁志祥
    • 摘要: “天人关系”是周代思想界思考论辩的重要问题。周代的天、人之辩既包括神、人之辩,又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周代的天人之辩从“尊天敬神”“以人法天”出发,发展到神人并尊、天人并尊,最终发展到否认鬼神的作用,降低“天时地利”的地位,肯定“吉凶由人”,主张“贵人先人”。在“天人感应”与“天人相分”、“以人法天”与“以人定天”的互动建构中,周代的“天人合一”完成了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周代天人之辩中体现的“人本”倾向,使得葛兆光的殷周文化一体论以及赵法生的周代伦理宗教“天民平衡”的新论不攻自破。
    • 张秋芳
    • 摘要: 由梦而祀的观念逐渐由过去的单纯行为演变为一种政治手段或者工具。祀与不祀不再听命于梦,而在于如何释梦,而释梦则又由政治需求所决定。春秋时期梦的作用逐渐减弱,人们只有在想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才会让它重新站出来,不过是对由梦而祀这种合法信仰的利用而已。春秋时代,周天子地位下降,王室衰微,逐渐丧失了对诸侯祭祀权的控制,命祀制度不断遭到破坏。但从另一角度却又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理性的增强,而非理性事物(譬如占梦活动等)对事态发展的影响日渐削弱的情形。
    • 任晓锋
    • 摘要: 疫病是一种具有广泛流行性或强烈传染性的疾病,在周代社会频频爆发,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疫病灾难,时人一方面能以正确态度对待,积极预防,采取有力措施科学治疗;另一方面,由于受时代局限,时人又误认为疫病乃神灵作祟所致,故而出现了企图以巫术驱除病魔的落后做法。
    • 唐丽雅; 郭长江; 张博; 许稼枢; 赵志军
    • 摘要: 曾国在西周早期伴随着周王室对于南土的经略活动而被分封于随枣走廊地区,并逐渐成为汉东诸国最大的一支。曾国之先祖“南公”地位可与周公、召公、太公相当,曾国的军事战略意义主要是拱卫宗周的南门、保障青铜之路的畅通。随州庙台子遗址的发掘和浮选为研究江汉地区历史时期(两周时期)曾国地区古代农业提供了契机。伴随2015年至2017年随州庙台子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水稻(Oryca sativa)、小米(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豇豆属(Vigna sp.)和豌豆(Pisum sativum)等农作物种子,占植物种子或果实遗存总数的94.8%。量化分析表明,庙台子所在的曾国地区既非单纯的稻作农业经济,也非单纯的旱作农业经济,而是稻、粟几乎并重,此外小麦在农业生产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典型的稻旱兼营。庙台子遗址地处江汉,该地区史前时期属于中国南方传统的稻作农业体系,随着周代曾国先祖受封于此地,受到了周文化旱作农业体系的强烈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