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教关系

政教关系

政教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358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中国宗教、天风、科学与无神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2010国际儒学论坛等;政教关系的相关文献由27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践、徐炳三、李向平等。

政教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8 占比:1.4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358 占比:98.55%

总计:20658篇

政教关系—发文趋势图

政教关系

-研究学者

  • 张践
  • 徐炳三
  • 李向平
  • 王光海
  • 周玉茹
  • 王作安
  • 白虹
  • 赵志
  • 陈金龙
  • 严鸿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鹍飞; 孙纬
    • 摘要: 宗教既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特征,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特性。政治意识形态特征体现宗教的政治性,社会文化特性体现了宗教的社会性。从政教关系维度的政教分离与政教合一以及国家治理方式维度的人治与法治两大类别,将宗教事务治理模式进行2×2矩阵划分为四种基本模式:君权神授型、神权法治型、君权天授型与现代法治型。依据这一理想类型划分,结合历史与现实,初步勾勒了宗教事务治理模式演化的基本路径。推动和实现宗教治理现代化,应坚持推进宗教治理的世俗化导向与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 柴建华
    • 摘要: 初见于《世说新语》的“曹植七步成诗”故事中或明或暗地杂合有许多佛教因素。其中“七步”来源于佛陀诞生神话,“煮豆”“釜”的意象来自于汉译佛典中对地狱的想象,甚至“兄弟阋墙”的故事模型都与早期佛教中提婆达多和佛陀的故事有某种暗和。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佛教与政治深刻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也有着刘宋政权谋求政治合法性而进行叙事的努力。
    • 常红星
    • 摘要: 十六国时期的泰山竺僧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佛教在山东地区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迄今80余年来,国内外学界对泰山竺僧朗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竺僧朗生平行迹、竺僧朗佛学思想、竺僧朗与六国君主、竺僧朗与山林佛教四个研究领域.未来需要开辟新的路径和视角对竺僧朗进行综合性的专题研究.
    • 李元光
    • 摘要: "王辛同治"是吐蕃前期政权治理的基本模式,当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后,开始学习周边民族的治理模式,建构法治与引进佛教,强化赞普集权,限制本教对政权及社会事务的干预.本教是维系吐蕃政权的法理根基,佛教是顺应当时吐蕃社会发展方向的进步文化.随着时局的变迁,统治者对"两教"有不同的偏好.对统治者来讲,宗教与自身信仰无关,是维护统治与争权夺利的工具.厘清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有助于理解西藏历史上政教关系的本质与"政教合一"的演变逻辑,从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历史观.
    • 刘婉儿
    • 摘要: 长期以来,巴西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国家.但其实早在20世纪下半叶,该国宗教领域的力量对比已开始发生变化,突出表现在基督教福音派利用巴西现代化进程中滋生的弊病及该国天主教会的制度弱点不断发展壮大.有分析认为,巴西福音派信徒数量或将在21世纪30年代赶超天主教徒.福音派势力的持续上升不仅改变了巴西宗教领域的面貌,而且使得该国政教关系愈发紧密、微妙.以五旬节派为代表的巴西福音派信徒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便积极投身政坛,不断扩大在立法、行政部门的影响力,并在2018年"亲福音派人士"博索纳罗当选总统后,开始以更积极的方式渗入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巴西的经济与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及政治文化,对该宗教群体的崛起过程、参政形式、政策主张、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至少在中期内,巴西福音派将凭借对其有利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扩大信众基础,进而持续改变巴西政坛的力量对比.另外,该国福音派活动主要围绕保守的基督教价值观及教会利益展开,可能助推巴西保守主义的发展,并不可避免地滋生腐败、庇护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巴西政治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变量.
    • 柴建华
    • 摘要: 初见于《世说新语》的"曹植七步成诗"故事中或明或暗地杂合有许多佛教因素.其中"七步"来源于佛陀诞生神话,"煮豆""釜"的意象来自于汉译佛典中对地狱的想象,甚至"兄弟阋墙"的故事模型都与早期佛教中提婆达多和佛陀的故事有某种暗和.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佛教与政治深刻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也有着刘宋政权谋求政治合法性而进行叙事的努力.
    • 叶宣延
    • 摘要: 中世纪晚期是法国政教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尤其是1438年查理七世颁布的《布尔日国事诏书》,奠定了法国“高卢主义”传统的基石。在公会议运动的背景下,应法国本土教会的要求,《布尔日国事诏书》宣布取消教皇保留圣职与预先指定的权力,规定主教由法国教士团选举产生,并废除上缴给教皇的首岁金等,带有浓厚的反教宗至上论的色彩。同时,诏书也赋予法国国王对教士的举荐权,为王权干涉教职人员的任命提供了依据。在削弱教皇权威、确保法国教会享有相对独立地位这一层面,诏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不过,由此带来的世俗君主、罗马教廷和法国教会三者之间交织缠绕又相互冲突的复杂关系在诏书实施和最终被废除的过程中也被充分地展现出来。
    • 王泰
    • 摘要: 19世纪上半期,先是拿破仑入侵埃及,继而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建立政权,埃及的政教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是伊斯兰宗教势力愈加式微的转型时期.拿破仑入侵埃及,对埃及传统宗教势力实施了既利用又打击的双重政策,并且把西方世俗文化首先带给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带有鲜明的西方化和世俗化特点,但他的政权建立、巩固乃至发展及其后的军事扩张都需要伊斯兰势力的支持.阿里政权终究是世俗政权,废除埃及传统的包税制度和重新分配土地、实施具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文化教育改革以及军事打压瓦哈比派和对奥斯曼哈里发的战争,均显示出埃及的伊斯兰政治势力进一步被弱化.
    • 黄毅
    • 摘要: 施莱尔马赫在《论宗教》中,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论证了教会与国家相分离的必要性。首先,他之所以反对教会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是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教会将不得不履行国家交付给它的,本应该由国家自身来完成的各项任务,从而使自己变成国家的仆人。其结果是,教会放弃了自身真正的精神品质,沦为一种世俗机构。通过把教会与国家相分离,教会就能够免受国家世俗事物的影响,从而专注于提升德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其次,施莱尔马赫还表达了一种更为独特的国家主义观点。他认为,唯有教会专注其自身的精神事务,国家才能重新掌控诸如教育、文化等资源以便培育爱国主义热情。因此,在施莱尔马赫看来,主张政教分离不仅是为了维护教会职能,也是为了保障国家利益。
    • 叶宣延
    • 摘要: 中世纪晚期是法国政教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尤其是1438年查理七世颁布的《布尔日国事诏书》,奠定了法国"高卢主义"传统的基石.在公会议运动的背景下,应法国本土教会的要求,《布尔日国事诏书》宣布取消教皇保留圣职与预先指定的权力,规定主教由法国教士团选举产生,并废除上缴给教皇的首岁金等,带有浓厚的反教宗至上论的色彩.同时,诏书也赋予法国国王对教士的举荐权,为王权干涉教职人员的任命提供了依据.在削弱教皇权威、确保法国教会享有相对独立地位这一层面,诏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不过,由此带来的世俗君主、罗马教廷和法国教会三者之间交织缠绕又相互冲突的复杂关系在诏书实施和最终被废除的过程中也被充分地展现出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