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道

天道

天道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8篇;相关期刊913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国际儒学论坛·2009、2007年中欧循环经济高端论坛暨中国与欧盟循环经济论坛、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等;天道的相关文献由1338位作者贡献,包括汤一介、崔耕和、刘军宁等。

天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3 占比:98.5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18 占比:1.26%

总计:1424篇

天道—发文趋势图

天道

-研究学者

  • 汤一介
  • 崔耕和
  • 刘军宁
  • 刘毓庆
  • 石磊
  • 虚静
  • 赵娜
  • 陈赟
  • 佚名
  • 刘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勰娇
    • 摘要: 《周易》在西汉经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原因是它为西汉思想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贡献,满足了当时社会重建秩序和价值的理论诉求,此贡献通过天人之道的建构体现出来。西汉易学天人之道的建构思路是,先将易道理论阴阳五行化,通过以卦象为媒介的宇宙图式表达新的天道观;再依据天人同气、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的理论模式,为人道提供来自天道的权威依据。这一天人之道的理论系统,因其整体性、孕育性、延伸性特征,催生出其他新的学说,对汉代以及后来中国民间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座独特的高峰。
    • 陈鑫
    • 摘要: 《史记·伯夷列传》不仅极具史学和文学价值,而且也为我们展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哲学问题,包括法统之连续、共同体边界之划分、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暴力的正当与不正当使用、命运与天道之关系等。正是在伯夷、叔齐看似不公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天道隐秘的公正。总之,《史记·伯夷列传》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从政治哲学角度对其进行诠释,既可以加深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增强我们对历史与自身命运的理解。
    • 陆建华
    • 摘要: 一孟子论人性,最为关键的文字是:“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从“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以及“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来看,人性的内容是人的感性认知能力以及耳目鼻口和四肢之欲。
    • 胡金旺
    • 摘要: 苏轼哲学的总体架构是自然无为的本体之道在自然流行的同时,人通过无心的方式对天道进行体证,从而做到人道与天道的同一。体证天道的主要方式是人通过有意识地做到无心和在应物及技艺上做到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而达到道的境界,这是苏轼哲学的精髓。苏轼最高哲学范畴天道既是具有实体性质的本体,又是境界本体。通过将苏轼的三种无心而悟道的方式的第一种有意识地做到无心的方式与道家的精细比较,得出苏轼是援外道入儒而非是诸家并举、会而不通的结论,而将第三种无心而悟道的方式更准确地概括为通过技艺而悟道,这种意义上的道即是自然的创造力,是生命的运动与创造。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学界有关苏轼的哲学思想的观点做了回应。
    • 李纲
    • 摘要: 中医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对中医著作的重新拾取,也需要对中医思想内涵的重新审视。《阴阳应象大论篇》充分论述了天人关系,是《黄帝内经》“天人观”的缩影,具体由气化自然的宇宙观、“形具而神生”的形神观构成了其对于“天道”与“人道”的认识,又以追求阴阳调和为价值取向,形成了直观辩证的整体诊治观、执中调和的养生观,共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模式。
    • 陈剑
    • 摘要: 本文借助巴塔耶、涂尔干、弗洛伊德、荣格、维柯等人的思想,分析《道德经》和《庄子》中道孕万物、女偊闻道、颜回坐忘、子来论死等几则寓言。老庄及其门徒认为,天道是某种孕育万物和赐福人类的神圣性存在,它既可以创造四季更迭、星辰运转的天地循环,也可以孕育自由心灵和无为而治的美好人间。但只有通过真人们的信仰和修为,天道才能将其神圣福泽撒播地球。模仿、物化、丧葬、祈禳等膜拜仪式是真人得道的关键环节,祛除私心和生死同一的境界是真人精神流世的契缘。笔者借助铃木大拙的“宇宙无意识”这一概念试图揭示老庄思想中高踞物质和精神之上、推动行动和生成意识、只有通过信仰才能抵达的孕育性本体。
    • 黄开国
    • 摘要: 春秋之前无“天道”一词,天道一词较之天命,是一个包容性很广的观念,有了天道的观念,才有天道观的出现。天命与天道一字之差,但内容却有很大区别。天道观包含天、人两大内容,从天而论,天道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之天的日月星象的运行与运行之道,及其由此而形成的天文历法等。从人而论,天道观则直接以人事说天道,特别是以人的政治、道德联系天道为说,道德与政治的因素是春秋时期天道观的重要内涵。无论是从天还是从人来论说天道,春秋的天道观都带有将天道上升为规律性的理论高度的哲学意义。
    • 李均明
    • 摘要: 清华简《五纪》以“象”之概念作为物质存在的迹象,包括“数算”,即数目一至五之序列及其交错运算;“五时”,即风、雨、寒、暑、大音五种时节之征象;“五度”,度量的五种表现形式;“五正”,人事关系的五种调整形式;“五章”,色彩的五种彰显形式。凡是人体器官所能感知的形、声、光、味、寒、暑、轻、重乃至人事活动之仪式都属于“象”的范围。与之对应的是“神”,其意义广泛,既指精神、意识,又指神明、神仙等人们崇拜的对象。《五纪》凡列七十神祇,各有所司。神之负面则为鬼。天地、神祇、人事之上乃为把总之“天道”,当属自然规律。
    • 公维军
    • 摘要: 《管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神圣文本,蕴含着管仲为服务于齐国崛起而采取的治国安邦、辅政牧民、祭祀教化、理财筹算和资源调配等系列理念。其中,竭力秉承天道、地道的道治思想,是维系齐国整个社会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中枢,而贯穿《管子》的核心之道依然是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基于考古学以及文学人类学的神话历史新视角,参照传统经典文献、地下出土文字、考古实物图像等互阐互释的多重证据,努力从“道”的宇宙发生学层面去找寻其所以然因素,揭示重视神话原型之一为太阳的天道以及隐喻原初地母崇拜的地道,进而促使基于宇宙之道的政治神话得以形成。
    • 冯兴元
    • 摘要: 市场交换是建立在自主、自愿以及平等的基础上。对于参与交易的双方来说,都出现了“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段话的意思是:“天道的运行规律不就如同拉弓射箭一样吗?箭高了就压低它,箭低了就抬高它;多余的要减少,不足的得补充。所以天道减损有余的,增补不足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