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道

人道

人道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4篇;相关期刊799种,包括管子学刊、现代哲学、周易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人道的相关文献由1184位作者贡献,包括抱瓮老人、王海明、凌濛初等。

人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0 占比:92.7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84 占比:7.21%

总计:1165篇

人道—发文趋势图

人道

-研究学者

  • 抱瓮老人
  • 王海明
  • 凌濛初
  • 杨国荣
  • 汤一介
  • 丁启文
  • 佚名
  • 刘志豪
  • 刘毓庆
  • 吴昌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陆力
    • 摘要: 章学诚所构建的理论以"道"为基础,共分三层,即天道、人道、先王之道,三者是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这三层"道"说中,章学诚尤其重视第二层的人道,并由人道为基础将经世致用学理化,并进一步将"六经皆史"纳入其中,从而完成了"六经皆史"理论基础的构建.至此,章学诚成为了中国传统史学致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 刘勰娇
    • 摘要: 《周易》在西汉经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原因是它为西汉思想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贡献,满足了当时社会重建秩序和价值的理论诉求,此贡献通过天人之道的建构体现出来。西汉易学天人之道的建构思路是,先将易道理论阴阳五行化,通过以卦象为媒介的宇宙图式表达新的天道观;再依据天人同气、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的理论模式,为人道提供来自天道的权威依据。这一天人之道的理论系统,因其整体性、孕育性、延伸性特征,催生出其他新的学说,对汉代以及后来中国民间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座独特的高峰。
    • 庞文薇
    • 摘要: 18世纪德国思想家赫尔德是德国启蒙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是现代人类学先驱,也是现代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之父。人类学是赫尔德的哲学思想根基,他的民歌事业和民歌集则是他在民间文学领域的最大贡献。本文据此对赫尔德的人类学思想根基进行阐释,进一步从民歌与人、来自人的民歌和为了人的民歌三方面对赫尔德民歌集中体现的人类学思想进行分析,指出赫尔德搜集各国民歌,是在民歌中找寻人类的本原,用民歌创造完整的人,使人迈向人道
    • 单小曦; 钟依菲; 肖依晨; 朱哲娴; 钱书逸; 刘欣
    • 摘要: 《将夜》中猫腻一方面借用中国疆域中曾有或仍有的国家和地名融入俗世世界,另一方面构建了四个神秘的不可知之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修炼体系,在"反常化"的架空世界下从俗世世界到修行者世界、从外部地理文化景观到内部修行理念共同形成了《将夜》的世界舞台。叙事艺术上,小说以"与天斗"为主线,通过伏笔、隐藏故事线与宏大场景突出了史诗性,宏大叙事的框架下存在着"喧哗"的民间叙事,展现出猫腻的草根情怀,并以考究的语言诠释了"文青型"网络写手的样貌。人物塑造上,小说基于大众普遍认同的伦理观,通过"欲望书写"中的"功利主义伦理观"和两性关系中的"性别伦理观"建构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形成了书院与佛宗两个不同阵营的人物群像。思想主题上,小说通过各派别的设定,展现出对儒释道部分教义学理的阐释与变形,同时将西方个人主义和中国传统集体主义两者结合,由此完成对儒释道思想的重构,构建了"天道"和"人道",最终通过后者战胜前者的设定展现出小说中宣扬"人道"思想的世界观。
    • 李纲
    • 摘要: 中医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对中医著作的重新拾取,也需要对中医思想内涵的重新审视。《阴阳应象大论篇》充分论述了天人关系,是《黄帝内经》“天人观”的缩影,具体由气化自然的宇宙观、“形具而神生”的形神观构成了其对于“天道”与“人道”的认识,又以追求阴阳调和为价值取向,形成了直观辩证的整体诊治观、执中调和的养生观,共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模式。
    • 曾肖
    • 摘要: 自然观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是生成及演化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法则、规律。老子在对"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人道描述中包含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主张和对人类个人的行为规范要求,体现了人道之社会性。虽然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生成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总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但是生存之外部环境亦是自然的一部分。老子的《道德经》以言语模仿自然,却并没有丢失人道之社会性,其自然性和社会性是同属于自然观的,两者在用语看似矛盾的情况下蕴含着统一。
    • 摘要: 冯永刚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年第3期《道德教育中的人道困惑及制度保障》一文指出,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善行恶报”以及“恶行善报”的人道缺憾,腐蚀了道德的精神感召力与亲和力,僭越了道德教育的“育人”和“成人”的本性。消解道德教育的人道困惑,使人道思想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有赖于制度保障。
    • 陈力祥
    • 摘要: 中国哲学以关注人道、赓续人道为基本特征。人道思想最初乃是兼天地人三才之道而提出来的。船山人道思想是对历代人道思想的赓续与发展。他认为,人道来自于天道,天道乃人道之体,人道乃天道之用。人道的基本特性彰显为“不可损伤”与“合天道”两个层面,具体展开表现为仁、义、礼,并可落实于孝道文化的践行上。船山确证人道衰微的原因在于“厚利而薄德”和“人道圮坏”。人道与孝道之间有着内在必然的关联,只有尽人道方可行孝道,于是,船山的人道思想最终落实在其孝道思想上。
    • 巩宝平; 陈以凤
    • 摘要: 孟子人道修养论主要由道德、认知、文学三个方面构成.道德修养论主要讲孟子遵循由内而外、各安其位、忧乐圆融的理路,通过弘仁(居仁、存仁、仁民、仁义)、养性(养心、养体、养气、养勇),从士人升为贤圣.认知修养论主要指孟子所论存在事实、理想与偏执三种成分,反映了上古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信息,体现了早期儒家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现象的独特认知;文学修养论主要讲孟子在论证某些观点时,以善于喻例、道德明志、辩证而论见长,显示了论者高超的文学修养水平和文字驾驭能力.孟子人道修养论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儒家主张道德优先、兼顾其他的学术宗旨,为后人在道德、认知与文学方面的人文修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启迪,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 苏光恩
    • 摘要: 在苏格兰启蒙思想当中,存在着对现代社会的双重想象:这既是一个商业社会,也是一个文明社会.一个"文明和商业的社会"不是商业关系的简单扩展,维持这一社会的伦理也不仅仅是正义,现代人之间并不是冷漠的,相反,他们彼此之间更为人道或更具同情之心.苏格兰人一方面肯定并强调了商业对文明的巨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仍然呈现了"文明社会"与"商业社会"之间的差异和张力:文明乃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纯商业繁荣的产物;而且商业社会存在着一些背离文明的倾向,如商业社会的劳动分工导致劳动者的野蛮化,商业精神也可能渗透并侵蚀其他社会关系.借助"文明"概念,苏格兰人得以在接受或拥抱商业社会的同时,获得一种对商业社会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批判的视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