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人

天人

天人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专利文献26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天人的相关文献由24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法生、何锟伦、余内逊等。

天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84.88%

专利文献>

论文:26 占比:15.12%

总计:172篇

天人—发文趋势图

天人

-研究学者

  • 赵法生
  • 何锟伦
  • 余内逊
  • 余谦益
  • 刘小风
  • 刘睿
  • 刘长海
  • 刘雪滢
  • 刘静维
  • 吴国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黄开国
    • 摘要: 春秋之前无“天道”一词,天道一词较之天命,是一个包容性很广的观念,有了天道的观念,才有天道观的出现。天命与天道一字之差,但内容却有很大区别。天道观包含天、人两大内容,从天而论,天道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之天的日月星象的运行与运行之道,及其由此而形成的天文历法等。从人而论,天道观则直接以人事说天道,特别是以人的政治、道德联系天道为说,道德与政治的因素是春秋时期天道观的重要内涵。无论是从天还是从人来论说天道,春秋的天道观都带有将天道上升为规律性的理论高度的哲学意义。
    • 郭高军
    • 摘要: 心学与理学自产生之后就被诸多学者视为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两套学说体系,其实不然。心学在本质上还是理学,它是理学发展的新形态。作为心学之代表的阳明不仅继承并发展了朱熹在心理、知行、天人等关系问题上的思想主张,而且还在朱熹心理合一、超越性等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将外在天理内化为人的良知,这一方面凸显出人类在宇宙中的主体性和与天地万物的一体性,另一方面也将传统儒家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理学与心学不应被视为泾渭分明的两条学术河流,它们是同一条河流的上下游,心学继承并发展了理学,从而将传统儒家哲学推向了新的高峰。
    • 陈先涛
    • 摘要: 在先秦两汉“天人”思想影响下,雅乐与俗乐的审美目的、审美功能和审美特征“近而不同”。从分化过程来看,雅乐“天人之和”与俗乐“天人之乐”的审美追求有别,审美主体对“神性”“人性”的选择随之不同,并在“庙堂”“民间”的差异化场景中完成“分乐而序”。从合流成因来看,雅俗之乐以天人之情的同一性为基础,借助审美共通性推动天人之教,实现天人之美的价值统一。分化源于对“神”的崇拜,合流则见证“人”的崛起。
    • 孙明君
    • 摘要: 天人思想是庄子及庄子学派思想体系中的理论基石,天人之思贯穿在《庄子》全书当中.在《庄子》内篇天人思想的基础上,《秋水》篇继承和发展了内篇中的天人思想.从天的角度,《秋水》的作者提出了"无以人灭天"的思想理路;从人的角度,作者提出了"达理明权"的行动指南;此后作者统合二者,凝练出"返其真"之思想境界.《秋水》中的天人思想导源于《庄子》内篇,但又表现出一定的求变意识和创新工夫,从而与内篇有了不同的特质.《秋水》篇中的天人思想可以视为从《庄子》内篇到《渔父》等篇之间的一种过渡,在庄子及其后学的天人思想体系中独树一帜,值得深入研究.
    • 曾嘉
    • 摘要: 自然与名教关系是魏晋玄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当时的政治与社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两者关系在历经了“名教本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之正反合式的三重发展之后,臻于圆融,而这条路径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实相贯通.魏晋天人视域下的名教与自然关系及其嬗变,应是魏晋玄学研究之不可或缺的视角,这个视角使此一问题的探讨,既彰显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又具有了后现代的价值.
    • 王诗雨
    • 摘要: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心议题.中国古代始终秉持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天人合一"是建立在"以类合之"的基础之上的,二者互为前提,这是一种整体对待的生态自然观.在这种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是互为主客体的间性关系,既强调整体和谐的一面,又充分重视二者的区别与不同.中国传统的哲学观、身体观和宇宙观深受其影响,并以一种审美的形式反映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中.
    • 李承寅; 於玲玲
    • 摘要: 在古今中外的一些艺术作品中,我们总能看见一些长着翅膀的人.他们时而是上帝派来人间的使者,时而是魅惑人心的妖怪,又时而变成我们自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这些羽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各地区羽人艺术形象,探索其异同之处,并追寻形象诞生的可能因素及其历史背景.
    • 张锦枝
    • 摘要: 北宋五子关于意的相关探讨表明,意在理学中正逐渐成为独立的概念.他们普遍认为,意具有意见、私意、意念、意欲等义,是天人、物我之间的隔碍.然而,正因为意居于天人、物我之间,是贯通天人、物我的结穴,其自私、遮蔽、阻碍的意涵又必然随之消解,潜在地构成意论在体用方面的两重特质.意作为天人、物我之间的隔碍为表象,而沟通天人内外才更为必然和根本.通过贯通天人内外,此一心意成为人成就内在自我的根据.
    • 李承寅; 於玲玲
    • 摘要: 在古今中外的一些艺术作品中,我们总能看见一些长着翅膀的人。他们时而是上帝派来人间的使者,时而是魅惑人心的妖怪,又时而变成我们自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这些羽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各地区羽人艺术形象,探索其异同之处,并追寻形象诞生的可能因素及其历史背景。
    • 赵法生
    • 摘要: "一本"说语出孟子,后为历代儒家所发展,成为表述儒家天人观的重要概念.实际上,儒家一本论发源甚早,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已经有天、命、性、情、道相贯通的思想,在以情气论性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一本论思想,孟子的心性论其实是对孔孟之间性情论的发展.而牟宗三所诠释的明道一本论,在理学和康德哲学的双重影响下,否定了气与心性之间的联系,将心性诠释为纯粹的精神实体,是儒家一本论的现代形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