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雅乐

雅乐

雅乐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490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265种,包括兰台世界、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大众文艺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雅乐的相关文献由414位作者贡献,包括思源、魏珏、柏红秀等。

雅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3 占比:98.5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0.82%

总计:490篇

雅乐—发文趋势图

雅乐

-研究学者

  • 思源
  • 魏珏
  • 柏红秀
  • 张戈
  • 王任亚
  • 王秀臣
  • 鲁先圣
  • 刘伟
  • 姜霞
  • 孟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广赞
    • 摘要: 文章以纵向历史方法考察豫西一带的古老乐种洛阳田山十卐乐。其功能上具有雅乐特征,形式上带有唐代燕乐痕迹,在佛教寺院发展后流入民间。笔者通过对洛阳地方文献资料查阅、十卐乐流传范围的比较以及将洛阳田山十卐乐的乐队编制,传统曲牌与唐雅乐、燕乐的乐器、乐曲的对比认为洛阳田山十卐乐是一种音乐制度沿袭于唐代、经历佛教音乐洗礼后流入民间、音乐本体内容多为明清时期民间小调的唐俗乐遗存。
    • 陈小宁
    • 摘要: “琴棋书画”不仅是古代文人尊贵身份的体现之一,也用于修心养性、以琴会友之雅集。白居易也不例外,虽然他一生成就最高之处是诗歌,但“琴”亦是他一生“必修之课程”。其在音乐方面也做出了不菲的成绩,尤其是音乐评论和音乐美学方面。本文先对白居易做一个简单介绍,其次列举白居易音乐评论、音乐实践和音乐交流的音乐活动。最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 吕雾汀
    • 摘要: 熊罴十二案发展到唐代,无论是其使用场合、使用乐曲与乐队配置都已形成定制。使用场合涵盖五礼中除凶礼外的吉礼、军礼、宾礼、嘉礼四礼,且以嘉礼为主要使用场合;乐曲也单单只演奏雅乐;乐队配制则是一案九人。熊罴十二案在唐代具有雅化的倾向。
    • 魏诗晓; 郭鹏
    • 摘要: 以"雅乐"为尊是《历代赋汇》乐曲赋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体现的是《历代赋汇》辞赋与礼乐思想同源的文化内涵。笔者将音乐学知识引入辞赋视域的同时,以《大合乐赋》为例,导出辞赋中体现的乐制、礼制、音乐观念,言说辞赋与音乐互动的礼乐文化内蕴和文献价值。
    • 李竹
    • 摘要: 中华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积极融合东西方音乐精髓,不断开创经典民族声乐作品全新的表现、演绎形式,为中华民族增强国际文化影响力提供重要路径。经典声乐作品《孟姜女》,是以秦朝时期历史故事为背景,具有浓厚、鲜明的传统音乐艺术特征,在九十年代著名的音乐作家改编后,作品继承了民歌原有的情感表达形式、旋律曲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二次艺术创作,融汇了戏曲、传统说唱、地方方言以及西方歌剧、管弦等音乐创作元素,使《孟姜女》这首经典声乐作品更震撼人心、感人至深。在演唱该首声乐作品时,需要演唱者特别注重全曲的情感表达方式、呼吸控制与咬字吐字方法,在全面深入掌握作品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分析歌曲中“春夏秋冬”四个曲段情感主线、音乐色彩与演唱细节,依字行腔、声情并茂地演唱,确保经典作品的整体演唱效果。
    • 刘茜
    • 摘要: 宋代祥瑞灾异思想受汉代阴阳五行与“谴告”思想的深刻影响。宋人认为祥瑞灾异的产生是由阴阳五行的和与不和引起的。作为天人关系的主体,君王的行为也对祥瑞灾异现象有着深刻影响。由于“气”学思想的发展,宋人认为具有物质属性的“气”乃为抽象的阴阳五行与人事之间的媒介,祥瑞灾异思想也与之发生密切关联。宋代初年,雅乐开始复兴,徽宗时期,臻于鼎盛。而宋代祥瑞灾异思想也对雅乐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宋人认为雅乐因具有引导“和气”的功用,故对祥瑞灾异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不仅如此,宋代雅乐在制度建设、雅乐乐曲与乐章创作等方面也受到祥瑞灾异思想的深刻影响。
    • 吕畅
    • 摘要: 《律吕新书》乐律理论的复古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黄钟尺制算法、十八律用法的独到之处、以《汉书·律历志》为准则。蔡元定构建以十八律为核心的乐律理论体系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符合理学伦理的雅乐用乐系统,而这一体系随着理学在近世权威地位的形成与巩固,对东亚地区雅乐理论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徐思澄
    • 摘要: 作为具有鼓吹部和雅乐部双重特征的宫廷乐部类或演奏团体,鼓吹十二案地位的历史沿革值得研究。鼓吹十二案在命名、曲目、演奏场合、功能范围及配器等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宫廷乐体系中不断被雅化,并在唐宋达到顶峰。由于无法被剥离的鼓吹乐及俗乐特征与制乐者对其雅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形成矛盾,鼓吹十二案在功能上原有的特殊性被削弱,因而在北宋之后逐渐被边缘化。由于雅化,鼓吹十二案并未随着鼓吹乐的俗化而与民间发生较多关系,而是在朝代更迭中随着宫廷雅乐的沉没而消失。其对宋元舞台艺术有一定的影响,创造出了“舞台上的小舞台”这一表演形式;在当代民间音乐中,长安古乐与鼓吹十二案的朝会奏乐略有相似,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 陈艳; 王芳
    • 摘要: 汉代国力鼎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期,诸侯王等高级贵族生活奢靡,同时汉代崇尚“事亡如事存”的生死观,王侯死后陪葬品亦极尽奢华。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繁荣鼎盛阶段,西汉承袭了秦朝制度,也受到周礼的影响,随着大一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为礼乐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契机。音乐方面,钟磬之乐依旧是王权贵胄的身份象征,被用于庙堂之上,然而金石之礼乐或是祭祀仪礼等都呈现出衰落迹象,以笙、瑟为主的“丝竹乐”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新的特征。区别于先秦“重雅贬俗”的音乐文化,西汉时期出现了雅乐与俗乐共荣发展的局面。政治、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为西汉吸纳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先决条件,多元的音乐文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 陈先涛
    • 摘要: 在先秦两汉“天人”思想影响下,雅乐与俗乐的审美目的、审美功能和审美特征“近而不同”。从分化过程来看,雅乐“天人之和”与俗乐“天人之乐”的审美追求有别,审美主体对“神性”“人性”的选择随之不同,并在“庙堂”“民间”的差异化场景中完成“分乐而序”。从合流成因来看,雅俗之乐以天人之情的同一性为基础,借助审美共通性推动天人之教,实现天人之美的价值统一。分化源于对“神”的崇拜,合流则见证“人”的崛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