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
乐舞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1年内共计514篇,主要集中在音乐、舞蹈、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7篇;相关期刊263种,包括兰台世界、大众文艺、文艺生活·文海艺苑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乐舞的相关文献由505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平、季伟、张涛等。
乐舞
-研究学者
- 于平
- 季伟
- 张涛
- 张斌
- 张铭
- 李晓君
- 汪青
- 许琳琳
- 丁月娟
- 仝娟
- 侯颖
- 刘俊
- 刘德波
- 刘振
- 刘青
- 史兵
- 吴建红
- 吴晓玲
- 吴晓雨
- 吴超
- 周华斌
- 周向东
- 周菁葆
- 夏小玲
- 奚治茹
- 宁雪冰
- 尹荣方
- 张婷婷
- 徐成彬
- 成庆麟
- 易小迪
- 李书
- 李宇博
- 李晓艳
- 李柏松
- 李绘
- 杜群
- 杜鹃
- 杨帆
- 柳燕
- 汤娟
- 潘江
- 王义彬
- 王克芬
- 王志鹏
- 王艺琳
- 田平
- 祝仰东
- 罗立章
- 翟琳娜
-
-
岳洋峰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2020年
-
摘要:
汉代杂舞文本以"出自方俗"而著称,雅舞文本则以承袭《诗经》传统而取胜.汉代的杂舞以及雅舞文本的生成过程与乐舞的种类、演进的规律以及文本传承的经典性质紧密相关.分析东平王刘苍所创作的《武德舞歌诗》,在查考汉代乐舞的演进的同时,进一步关照汉代雅舞文本的经典化路径.
-
-
孟梦;
盛子珍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2020年
-
摘要: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古丝绸之路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当前中华文明播撒四方、促进世界艺术交流与传播的重要举措.在1994年至2019年的25年间,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趋势与越发迅疾的文明进程,使得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的发展形态产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所收录的丝绸之路乐舞相关研究的文献以及学术著作中不难发现,丝路舞蹈文化研究、丝路乐舞相关文物史料研究、中外乐舞交流研究以及敦煌乐舞发展研究等领域成为了热点,在侧重于舞蹈本体的基础上从宗教文化、民族区域两个方面探讨舞蹈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几代舞蹈工作者通过研究石窟造像、宗教壁画艺术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推出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舞蹈作品,以乐舞文化特有的方式延续了丝绸之路文明的进程.
-
-
王佳琪
- 《艺术大观》
| 2020年
-
摘要:
西夏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由党项族所建立的王朝,创造了其独特而又辉煌的西夏文明,随着近些年的考古挖掘,众多西夏石窟图像与文物文献被不断发现,西夏的艺术文明开始被各界所关注,舞蹈艺术也不例外。西夏的舞蹈艺术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脉络下形成的,本文通过图像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对比,发现西夏舞蹈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三大特征:吸收了中原乐舞,借鉴了藏传佛教,继承了党项土风,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夏舞蹈艺术,并对后代乐舞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
-
-
-
-
-
-
-
-
于俊利
-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唐代以富足强盛的国力为根基,在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博大清新、辉煌灿烂的恢弘气派,而融入异质文化元素的唐代乐舞则更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巅峰.西域乐舞文化的艺术灵性和风格气质开拓了唐代诗人的想象力,丰富了他们的创作题材.基于史料的相关记载,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文化学方法等研究方法 ,对唐诗中西域舞蹈叙写进行梳理、解读后认为,唐代西域乐舞诗文体现了唐人乐舞观及乐舞文化的流变.本文指出,唐代西域乐舞的盛行既传承了丝绸之路上唐人开放、自信、自强的精神,又进一步营造了长安开放向上的社会风气,影响了唐人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范文澜先生曾言:“任何一个发展着的民族,必须要吸收到其它民族的文明来丰富自己,愈能吸收别人的长处,愈对自己有益。”一个成熟并懂得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民族,在文化上才能够保持活力,不断发展。唐人西域乐舞诗展现了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动的民俗文化画卷,为唐文化增添了豪放、健朗、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这种不拘一格、斟酌损益的文化精神,彰显了本民族的风貌和骄傲,呈现自己的文化灵魂和信念。正因此,千载之后的今天,这些华美的篇章仍然具有独特的风姿和隽永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