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礼乐

礼乐

礼乐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音乐、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706种,包括齐鲁学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2年学术年会、2007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礼乐的相关文献由113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震云、成守勇、项阳等。

礼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7 占比:99.5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25%

总计:1203篇

礼乐—发文趋势图

礼乐

-研究学者

  • 黄震云
  • 成守勇
  • 项阳
  • 陇菲
  • 刘晓婷
  • 刘衍军
  • 孔德凌
  • 季伟
  • 张保振
  • 张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潘黎勇
    • 摘要: “超越性”是儒家礼乐的重要思想特征和价值内涵,“超越性”问题亦是礼乐哲学、美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殷商巫礼中的“上帝”信仰孕育了礼乐超越精神的发生机制,但“帝”的至上权威和圣俗浑融的存在性态无法使殷人的超越性意识真正显现出来。西周时期,“德”观念的发生与流行以及“天”作为一种新的精神信仰的出现使礼乐的天人两极、圣俗两端得以挺立,西周礼乐的超越精神亦通过新的天人关系获得确立。这也构成了孔子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政道困局而意图通过化礼归仁的践证方式开启“内在超越”思想突破的问题背景和文化前提。
    • 罗超华; 孙学堂
    • 摘要: 宋代士人以“回向三代”为治政理想,他们既希望循“圣人之迹”以井田、礼乐等三代制度解决现实困境;又尝试从“六经”中解读更深层次的“圣人之意”,修内德而治天下。在他们描绘的世界里,三代超越了私有制“家天下”社会的历史实相,成为一个“礼乐达天下”的“公天下”盛世。究考缘由,这不仅渊源于周公、孔子在经学上塑造的治政典范,同时也与唐宋思想转型过程中韩愈、欧阳修等对三代的再度美化相关联。而随着“回向三代”意识的深入人心,这种治政理想还进入了文学世界。通过文学书写,宋人在经论、史论、政论中建构的三代理想社会得到了更加鲜活立体的呈现,尤其是欧阳修、苏轼还曾融汇乡情进行图景式想象与描绘,更使之富有现实意义。
    • 杨路英
    • 摘要: 圣节即帝王诞辰的日子,宋代将圣节定为国家重要的官定节日。在节日中,朝廷会举行大规模的宴享活动庆祝,其中音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从圣节仪式概况、圣节仪式用乐及过程、圣节仪式特征及音乐特点等三个方面对圣节音乐进行探析,以期从中分析出宋代节日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密切联系。
    • 杨洁; 郭海明
    • 摘要: 长期以来,《诗经·国风》多被认为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剥削压迫的强烈反抗,是下层百姓的民歌创作。而结合周代的礼乐文化背景,根据风诗中的衣饰描写、生活状态等判断,国风实际上彰显了浓厚的贵族文化,体现了贵族的生活情调和审美好尚,可考的作者也多为贵族,因而其并非中下层民众的诗歌创作。
    • 郑翠仙
    • 摘要: 孔子的思想是关于人道的智慧,孔子的美学亦是关于人文的美学。人文作为人道的显现,在孔子那里展开为礼乐,并建基于人性。由此,人文之美表现为礼乐之美以及人格之美。相较而言,礼乐之美重在文饰,人格之美重在仁德。孔子的美不仅内在地被仁德所充实,而且外在地被礼乐所文饰。可以说,美善合一就是孔子美学的基本特征。孔子之所以将美学融入人文之中,是为了让美绽放出人文的光辉。只要沐浴在人文的光辉之下,人就会感到身心的愉悦。由此,人成为了审美的人,世界成为了审美的世界。
    • 秦双杰
    • 摘要: “琴—禁”观念是指对古琴作出使用上的限制或属性上的规定的思想,是汉代琴论的主流。“禁”的观念总体上体现了礼乐精神的理想和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以及试图对这一矛盾作出的调和。两周至两汉,琴经历了从“古之郑卫”到“八音之首”的地位演进,由此衍生出汉代“琴—禁”观念的两个阶段。西汉前期,面对遍布宫廷的作为“俗乐”的琴,致力于复兴礼乐的儒生们主张对琴的使用作出规定和限制,这是“禁”的第一重逻辑,即从外部对琴设禁。在这一潮流下琴逐渐雅化,经汉哀帝罢乐府后被划归入雅乐行列,由此开启了第二重逻辑,即“禁”内化为琴的基本属性,归属于琴之“道”的本体维度,是琴道的功能性体现。前一阶段折射出早期琴的丰富面相,通过后一阶段,琴才最终从众多乐器中超脱独立,成为未来数千年文化、哲学的载道之器。
    • 石超
    • 摘要: 子张之儒是先秦儒家重要一派,将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和相关的理论作品串联成篇,可窥其思想演变之脉络。具体讲,该学派在孔子殁后致力于发扬孔门从政思想,逐渐构造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哲学理论。其核心纲领可用“居敬而行简”概括,其中“居敬”属于从政者自身修养方面,以追求君子“威仪”为目标;“行简”则属于从政者莅民为政方面,以治理百姓为内容。在此理论框架之下,子张及其后学还概括出“虑以下人”“五美四恶”“敬刑为德”“明于礼乐”“知民之性”等理念,并试图回答“政治是什么”“政治何以可能”等哲学问题,客观上促成了当时学界关于人性善恶之讨论。
    • 欧阳祯人
    • 摘要: 古琴的起源与发展,由伏羲到神农,由狩猎时代到农业文明,从儒家到道家,均赋予其艺术某种神圣性。研究古琴,离不开对上古历史文化背景、人与天的深刻关系的了解与探讨。古琴操缦的过程,也就是儒家“礼”“乐”思想对人的不断渗透、浸润的过程。古琴操缦的手法必须极尽娴熟、完美,从量变达到质变,从而实现精神的飞跃。依据《易经》《中庸》合说的理路,古琴操缦调养性情,“成于乐”“游于艺”“思无邪”的最高境界乃是人琴合一。
    • 黄震云
    • 摘要: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诸侯不能制作自己的礼乐,但可以有条件地使用。天子礼乐制作的顺序原则是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所以礼成一般在乐之后。仪式上运用礼乐时乐与歌舞并不要求同题对应,歌唱和舞蹈也不必同题一致,但要构成的礼乐形态必须符合王道的要求。这样,礼乐就有原礼乐与使用礼乐的区别。原礼乐本身根据要求也可以作出适当调整,但名称不变,如武王、周公翦商后制作的《大武》乐,原有殷商的音乐成分,在洛邑告成的时候制作礼乐《大武》,七成中去掉了不适宜宗庙的部分,将后面三成修订为安民、和众、丰财,而名称仍然叫《大武》乐。所以,礼乐可以根据需要改编,这也是为什么《诗经》会有异文的原因之一。礼乐作品表达不限于《诗经》本身,《诗经》礼乐可以舞韶歌武,和三代以来礼乐作品配合适用。礼崩乐坏以后,又出现诸侯制作的礼乐。流传到现在的《诗经》中的雅颂是西周的礼乐,风诗部分是原来天子赏赐诸侯的礼乐,是礼崩乐坏以后部分诸侯完成的礼乐。孔子删诗时保留了这些作品。
    • 毛宁
    • 摘要: 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作为这一时代意识形态组成部分之一的乐舞理论,对于前代各家乐舞观点采长补短,形成一种融会各家各派思想的独特风格。本文主要论述汉代的乐舞理论,即乐以言情、郑乐胜雅、舞以尽意、礼乐互补、雅俗共赏、推崇雅乐、穷尽物态六种乐舞理论,并以汉代的舞蹈史实作为乐舞理论的表现特征加以佐证。后通过汉代开放包容的学理氛围反思当下艺术学术界的个别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