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周敦颐

周敦颐

周敦颐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8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58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年会、2012国际儒学论坛、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等;周敦颐的相关文献由88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晚霞、周建刚、周欣等。

周敦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8 占比:99.6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38%

总计:1062篇

周敦颐—发文趋势图

周敦颐

-研究学者

  • 王晚霞
  • 周建刚
  • 周欣
  • 粟品孝
  • 连凡
  • 周建华
  • 孙海若
  • 向薛峰
  • 朱雪芳
  • 张京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俞毅
    • 摘要: 《爱莲说》全文艺术特色鲜明,短短百余字,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展现了对莲花的喜爱和欣赏,歌颂了莲花的高洁品质,让后世读者将莲花所象征的高洁品格作为最美好的精神追求。
    • 周业锋
    • 摘要: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前后,周敦颐被朝廷升为虞部郎中,提升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在广东任职四年,勤政的他四处巡按,足迹几乎遍及岭南的山山水水,并留下了一连串脍炙人口的故事。
    • 高伟
    • 摘要: 在朱熹思想中“欲”和“人欲”是不同的范畴,其讲“灭人欲”“去人欲”并非要人“灭欲”“无欲”,而是主张克制不合于理的过分欲望。虽然朱熹人欲说在中国后世也招致了误解,但日本近世对朱熹人欲说的漏读与误读却呈现体系化的特征。这一现象酝酿于藤原惺窝、林罗山等所谓朱子学的“忠实介绍者”当中,至古学派兴起后,其内部各家儒者开始对宋儒人欲说进行猛烈抨击,然而观点不尽相同:山鹿素行区别了周敦颐和朱熹无欲说的差异,贬周而褒朱;伊藤仁斋、伊藤东涯认为“主静”不合于“天地生物之心”,指出无欲是无意义的修养工夫;荻生徂徕、太宰春台则考究“人欲”在《礼记·乐记》中的内涵,批判宋儒人欲说是对古典真意的背离。朱熹人欲说被古学派如此误读,与近世早期朱子学与阳明学对欲望的严格主义演绎有关,藤原惺窝、林罗山等的人欲说中并未传递出朱熹对“欲”“人欲”的区分,而阳明学者中江藤树与熊泽蕃山则极力表现着儒家无欲境界的奇妙。这些诠释传统共同构成了古学派理解朱熹人欲说的历史文脉。
    • 曹远席
    • 摘要: 我国古代的文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无论是在得意或者失意的时候,都倾向于将自己的意向寄情于某一事物,有的人寄情于山水,有的人寄情于花草。重要的是,无论是寄情于什么事物,总会将自己的心志或意愿以意义的形式赋予这些事物。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然界的不同植物与人的心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在对这些事物形成“爱”的情感寄托的时候,不同的措辞之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含义。
    • 谢承新
    • 摘要: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岳麓书院的一副对联,曾经风靡大江南北,写出了湖湘文化的大气磅礴,以及湖湘子弟对湖湘文化的骄傲自豪。对联中“濂溪一脉”,指的是中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体现了对莲花所象征的君子德行和理想境界的追求,成就了莲花的君子象征。
    • 王晚霞
    • 摘要: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生前声名并不显著。但到南宋,官方赐其谥号、追封汝南伯,并得以从祀孔庙,之后历代累有褒扬加封。周敦颐的思想及学说,既通过遍布今湖南、江西、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北京等地的濂溪祠堂、濂溪书院及与其有关的遗迹等实物得以传播,又通过诸多名称各异、内容相似的“周敦颐集”“濂溪志”以及历代诸儒著作和方志等文献得以传播,且通过科举考试、世系遗芳、文人歌咏等多种途径实现了社会传播。分析周敦颐思想的传播网络,可以看出由官方倡导、儒林依归与民间祭拜组成三层传播群体,口碑传播与视觉传播结合,主体性传播和伴生性传播并行等特点。在理学发展史上,周敦颐由于系开山鼻祖,故而其思想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传播生态位,并具有很高的时间上的势能和理论解释力上的动能;周敦颐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拟生态化的传播场域、一个圆锥体结构的传播系统。这个个案分析,也为观察宋代以后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传播结构提供了启发。
    • 粟品孝
    • 摘要: 江州周氏宗族是指宋儒周敦颐定居江州之后的族人,他们在南宋至元明时期数百年间多次迁徙。两宋之交的战乱对其打击巨大,周子长子周寿一系遭受重创,六子中五子不见有子嗣,第五子季仲之子周兴裔(周子四世孙)或背井离乡,约在南宋中期卒葬苏州(时称平江府)常熟县;兴裔长子周昺续任常熟县尉,遂家于此,兴裔后被尊为苏州周子后裔的始祖。留居江州的周子次子周焘一系在南宋晚期再有迁徙,其中周子五世孙周洵携全家返回道州;续居江州的周子后裔则在元朝末年受到兵乱冲击而散走他方,其中周子九世孙周铅得避居江州瑞昌县。至明代中期,道州的周洵后人周伦(周子十三世孙)又迁回江州(时称九江府)为周子守墓,并与瑞昌的周子后裔相认,共续濂溪血脉。而迁至常熟的周昺一系,从宋末元初的周才(周子七世孙)到明朝后期的周与爵(周子十七世孙)一辈,历时数百年,先后有族人迁居吴县县城和长洲县城,实际均在苏州城内移徙。
    • 王刚
    • 摘要: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建构了“陶渊明独爱菊”及与此相关的“事实”,并随着理学优势地位的逐步加强而成为“常识”。周敦颐由追慕元结而“类陶”,在北宋“慕陶”风气下,曾被时人视为当时的陶渊明。但是,在嘉祐末期至治平初年世风和危机的交迫下,周敦颐深刻反思“慕陶”问题,进行了“脱陶”的调整和改变。他一方面对“君子”和“隐逸”赋予新内涵,在托物咏志中,使得菊花所具“君子之德”的传统遭到断裂和遮蔽。另一方面,强调在“无可无不可”中的实干与责任。由此在莲花的文化意象中,展现出柳下惠风骨,并直追孔、颜的精神世界。这一走向既改造了陶渊明的文化形象,也为后世留下了新的言说范式。
    • 武凤珠
    • 摘要: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北宋理学家、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周敦颐散文《爱莲说》中的传世名句。从周敦颐故里取水土融入油墨、用油墨将名作印刷在邮票上,千年文脉于方寸之间巧妙传承。7月14日,是周敦颐逝世纪念日。在中国邮政于近期同步发行的《学达性天--周敦颐诞辰一〇〇五周年》(以下简称周敦颐个邮)和《忠清粹德--司马光诞辰一〇〇三周年》(以下简称司马光个邮)丝绢个性化邮票中,先贤后人、邮政员工从江西、湖南、河南、山西四省五地采集先贤故里水土,汇入油墨、印制票面,以特殊原料、方寸巧思表达对先贤的缅怀与敬仰。
    • 周庆
    • 摘要: 在《明道先生年谱》中,有这样的词条:“宋仁 宗嘉祐二年丁酉,二十六岁。三月,中进士。‘先生 再见周子于合州’。” 明道,是指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 二程之一的程颢。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 道先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