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春秋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0年内共计42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02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96篇;相关期刊1790种,包括炎黄春秋、兰台世界、收藏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等;春秋的相关文献由4373位作者贡献,包括邵炳军、侯步云、陈筱芳等。
春秋
-研究学者
- 邵炳军
- 侯步云
- 陈筱芳
- 曾亦
- 姚晓娟
- 孙旭红
- 马卫东
- 余治平
- 崔广洲
- 郭晓东
- 高方
- 黎汉基
- 唐明亮
- 张高评
- 徐建勇
- 李明圣
- 石云孙
- 黄开国
- 黄觉弘
- 佚名
- 周国琴
- 孙董霞
- 平飞
- 张俊娅
- 张振
- 张金梅
- 徐杰令
- 春秋编辑部
- 本刊编辑部
- 李亚娟
- 杨树郁
- 柯小刚
- 毛远明
- 王博
- 王建柱
- 王欣洁
- 肖锋
- 董芬芬
- 谭佳
- 鄂矛
- 阳功庆
- 陈煜
- 严学锋
- 于洪珍
- 亦安冉
- 冯国权
- 刘剑霞
- 刘国民
- 印青
- 吴秉坤
-
-
王光辉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20年
-
摘要:
魏源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出发,提出并系统论证了"《诗》与《春秋》一义".依魏源,《诗经》与《春秋》均经过孔子编排,其中都寓有孔子之微言大义.这些微言大义是孔子基于素王的身份作出的,既有对"夷狄盛而中国微"之现实的回应,又有对"变周之文用夏之忠"之理想的建构.魏源"《诗》与《春秋》一义"说的提出,与道光年间四夷窥伺日深、中国失道民散的现实相关.魏氏意在通过存三代以上之心,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事,扶中国大厦于将倾.
-
-
柯小刚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20年
-
摘要:
古典并不是僵死的古代事物,而是能在不同时代被反复重新激活的文化本源.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不过是道化之迹,而道本身或"迹之所以迹"则无古无今.从道迹关系的角度重读孟子关于《诗经》和《春秋》关系的论述,以及《易经》和《说文》的开端,有助于今日重新思考古今关系问题,反思现代流行的线性史观,为现代文明找到自我理解的根据,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迷误.
-
-
-
孙董霞
- 《甘肃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孔子是否作《春秋》,是学界公案,争议颇多.但说孔子曾经修订《春秋》应当是没有问题的.提倡述而不作的孔子之"作"《春秋》,即是在鲁《春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笔削.从先秦文献来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史官皆从自己国家的角度出发记录历史事件,号称"百国春秋".而孔子修订《春秋》的笔法也应当与春秋早期史官们的笔法不同.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史官的书史笔法面临挑战和种种问题.史官只书制度,不见人文的书史笔法存在着"文"过之弊,面临着"礼"与"理"的矛盾,而王官失守,史官流散再加上社会变乱,难免出现记录失宜的情形.孔子修《春秋》对春秋史官笔法进行了改革,救"文"之弊,运用微言大义,将"义法"与"情理"结合,变"外文"为"内文",因而更具威慑力.
-
-
-
-
-
-
-
-
赵辉
-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墨子说见过百国《春秋》,但墨子之百国《春秋》散佚.本文根据战国和汉代典籍及出土文献,共考出孔子《春秋》之外春秋时诸侯国《春秋》二十三则.据这二十三则佚文,知孔子《春秋》标题式记事只是春秋时历史散文的一个特例.春秋时的历史散文百国《春秋》叙事已具备了《左传》的主要特征,叙事比较细致,有场面的描写,而且言事兼记,只是不及《左传》那样具体.
-
-
李燕
- 《首届“21世纪全球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历史教育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上古三代的史鉴意识是其滥觞.西周以来,史官通过"献书"、教育等方式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中.随着史册编修的兴盛,以《春秋》命名的史书大量出现,并被用于官学.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官学失守.孔子据鲁史而作《春秋》,并在其中寄寓"微言大义",形成"属辞比事"的"《春秋》教".孔子作《春秋》所奠定的儒家观念和体制义例为后世史家所承扬,并对当今的中学历史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中学历史教育应继承《春秋》"尽而不污"的撰述原则,借鉴其"辨事明道"的教化功用和"属辞比事"的表达方式,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而有助于现代合格公民培养目标的达成.
-
-
马兴祥
-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春秋》学是宋代学术中的显学,学术史上对宋代《春秋》学的梳理和研究,多以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为始,对宋代自建国至庆历初八十余年的《春秋》学则鲜有论述.这段时期的《春秋》学固然缺乏具体文献的遗存,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时期的《春秋》学没有其成就和特色.考之于《宋史》的"志""传",这时期出现了不少热衷《春秋》之学(尤其是《左传》学)的士大夫、文人,也有不少专门的学术著作,反映出这个时期《春秋》学的总体成就.从解经方法来看,不拘泥于传统三传异同论,不对体例过度解读,而是强调联系现实,发挥《春秋》义理对现实政治的指导功能,是这时期《春秋》阐释学的主要特点.这些内容也应该是构成宋代《春秋》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某些义理(如"尊王"说)的阐发也深刻影响了仁宗庆历之后《春秋》学主流思想的形成和走向.
-
-
-
杨树增
-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中国的史官设立得最早,然而私人著史却是从孔子开始的,他的《春秋》以所载的史实来宣扬儒家思想,以达到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有着不同于"百国春秋"的义法与属辞的特点,标志着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儒家历史散文的诞生,对今后中国思想意识、史学、散文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春秋》之后的《左传》,是一部史实详备、富有文采的史著,标志着春秋末期儒家历史散文的成熟.它的创新表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尽力做到详备;将记事与记言在编年体中有机地融合起来;突破了编年体单一的顺叙法,灵活地运用了顺叙、倒叙、补叙等多种叙事方法;语言表述上更加生动形象,把中国的叙事记言和写人的艺术技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
-
-
张金梅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作为“《春秋》笔法”的基本内涵,“微”在古文家、今文家和史学家那里,具有“微而显”、“志而晦”;“微言”、“微旨”;“约文”、“省文”等多重意蕴。刘勰将其引进中国文论,从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三方面将其发展成为“简言达旨”,并在“道-圣-文”的话语模式中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公认并效法的权威学术话语,丰富深化了中国文论话语以少总多,以有限的形式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的含蓄精神。
-
-
涂汉培
-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孔子因鲁史记等百二十国宝书作《春秋》,公羊世传孔子春秋学,故有《公羊传》.公羊发明孔子意,言黜杞、故宋、新周、王鲁、以《春秋》当新王.由孔子《春秋》王鲁,可知《春秋》三代殷、周、鲁;因公羊《春秋》当新王,可见公羊三代周、鲁、春秋.孔子作《春秋》为万世制法,则春秋一代,即后之万世也.《春秋》鲁代十二公,依孔子所传闻、所闻、所见,分据乱、升平、太平三世,内其国、诸夏、夷狄;相应地,公羊春秋一代,亦可分为封建、郡县、省部三世,治夷夏内外有异.此正三科九旨之意也.
-
-
-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春秋》绝笔于"西狩获麟",探寻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便成为儒家士人的思想使命,而依托孔子及"获麟"之传注建构了区别于传统儒学的价值体系,形成了服务于现实政治的新的儒学核心理论,这是秦汉儒家士人最重要的儒学贡献.麟最早见诸甲骨文,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动物,"咏于《诗》,书于《春秋》"之后,麟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不断附加,成为具有灵性的并和王权结下不解之缘的仁兽:"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春秋》三传,尤其是公羊家"素王"、"三统"、"三世"等方面的论述,确立了经学为汉代"大一统"政治服务的目的;谶纬"获麟"的政治结构,解决了汉代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而《春秋》"西狩获麟"讥讽鲁国所狩非时违背周代礼制的本义几乎被全部掩盖,这也是经典阐释之于文学的表现.
-
-
-
- 黄国东
- 公开公告日期:2020-04-10
-
摘要:
本发明属于樱桃番茄栽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棚春秋双季樱桃番茄育苗防虫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S1育苗;步骤S11,浸种催芽:将选好的春播种子晒种1天、秋播晒种2—3小时,放入45℃水中预浸30分钟;步骤S12,营养肥料土配制;步骤S13,播种;步骤S14,分苗:在1叶1心期按一定分苗密度分苗、在3叶1心期再按一定分苗密度分苗,共分二次,分苗次数越多,挂果越多,25cm高就可结果;分苗后浇透水,提温到25~28℃,缓苗后降温至20~25℃,夜间温度保持在14~16℃;并按一定步骤S15,苗期管理;步骤S2,定植;步骤S3,定植后管理;步骤S4,收获。本发明适合早熟栽培、长势好、抗病虫害强、成活率高。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