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心

无心

无心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22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9篇、专利文献1972篇;相关期刊232种,包括学术探索、青少年日记、微型小说选刊等; 无心的相关文献由3036位作者贡献,包括游启龙、邓明、梅小情等。

无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9 占比:13.55%

专利文献>

论文:1972 占比:86.45%

总计:2281篇

无心—发文趋势图

无心

-研究学者

  • 游启龙
  • 邓明
  • 梅小情
  • 陶国兵
  • 张红林
  • 范虹
  • 陈涛
  • 魏庆福
  • 俞建东
  • 卢利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苏露锋
    • 摘要: “云从钟山起,却入钟山去。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这首充盈着佛教空无思想的诗,作者并不是哪位高僧,而是北宋改革家王安石。这也并不是他偶尔为之,而只是其众多禅诗之一。从改革家到佛禅诗人,从王安石身上,似乎可以窥见古代改革派和历次改革的宿命。
    • 胡金旺
    • 摘要: 苏轼哲学的总体架构是自然无为的本体之道在自然流行的同时,人通过无心的方式对天道进行体证,从而做到人道与天道的同一。体证天道的主要方式是人通过有意识地做到无心和在应物及技艺上做到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而达到道的境界,这是苏轼哲学的精髓。苏轼最高哲学范畴天道既是具有实体性质的本体,又是境界本体。通过将苏轼的三种无心而悟道的方式的第一种有意识地做到无心的方式与道家的精细比较,得出苏轼是援外道入儒而非是诸家并举、会而不通的结论,而将第三种无心而悟道的方式更准确地概括为通过技艺而悟道,这种意义上的道即是自然的创造力,是生命的运动与创造。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学界有关苏轼的哲学思想的观点做了回应。
    • 钟建林
    • 摘要: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语言所指具有个体差异性、内隐性,常常难以被对方完全准确地觉察。因此,听者以自己的认知、经验和视角为前提选择性理解和接受自己所听到的话是自然和必然的,若“言者无心”,就难免导致沟通费劲,甚至产生误解。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准确捕捉到学生的心理,就可能导致对话效率较低,甚至与预设结果背道而驰。
    • 洪兆惠
    • 摘要: 十几岁时经历的这事,记忆的边缘早已模糊,进山时与谁结伴,去山里做什么,山是哪座山,又是哪一年,都不再记得,然而,这事的核心部分一直清晰。灌木丛中的那棵梨树,犹如一幅水彩画,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个正午,林间无风,从枝叶缝隙中透入的阳光在眼前闪亮,我又渴又饿,无心坐在松软的植被上享受山里的安宁和温暖。
    • 荆歌
    • 摘要: 书法许多时候确实没有标准。大凡艺术,都没有标准。见山见水,有心无心,主观总是起很大作用。据说美人脸蛋,五官大小比例和分布越接近平均值,就越美。所谓大众脸,就是最美的。字在许多时候也是这样,平庸一些,受众就广。
    • 张春峰
    • 摘要: 在丹霞寺,我看见过这样一棵树,一棵无心的青檀树。当我看见这棵树,我突然发现,生命是如此的恣肆和狂放。有谁见过这样的树,树冠枝繁叶茂,透着一种生命的恣意。树皮裂开粗糙的纹路,有些地方,还长了绿色的苔藓。而树干却是空的,空得只剩下树皮,一个人可以从树下的空洞里钻进去,再从树干顶端的枝丫间钻出来。
    • 黄震
    • 摘要: 这是吾乡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在岸边说话,总以为四下路道里无人,谁知道河道里有渔船,船里面有渔人。本是一场非常私密的谈话,却被渔人句句声声入了耳。妙就妙在"巧"字上。说者"有意",想说的尽数说,不想说的也可以说,反正没别的人听到;听者也是"无心"的,本不想知道,谁知道这一段"音频"恰恰如精彩的直播,不只是东家长西家短,还会有张家长李家短。
    • 沈诗雨
    • 摘要: 曾与故友论当世之事,兴起,不免喜笑颜开;深思,又不免忧思慨叹。归来,与母论相符之事,然母闻之,曰其心不在此。乃问其故。母曰:"吾生平平,无心于当世之事,惟忧汝暖否,饱否,乐否耳。"
    • 松子
    • 摘要: 以前家里就是开烟酒店的,由于我“感人”的算数能力,有时候不是给顾客多找钱就是少收钱。可是我在家闲了没事做,只能帮忙照顾生意,所以我妈不得不给我报了个补习班,让我每天忙到连收银台都摸不上一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