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禅诗

禅诗

禅诗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8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0篇、专利文献139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五台山研究、佛学研究、佛教文化等; 禅诗的相关文献由24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言生、孙金燕、从容等。

禅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0 占比:66.83%

专利文献>

论文:139 占比:33.17%

总计:419篇

禅诗—发文趋势图

禅诗

-研究学者

  • 吴言生
  • 孙金燕
  • 从容
  • 洛夫
  • 温新瑞
  • 胡芬
  • 庄晓明
  • 毛建军
  • 余再山
  • 叶橹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苏露锋
    • 摘要: “云从钟山起,却入钟山去。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这首充盈着佛教空无思想的诗,作者并不是哪位高僧,而是北宋改革家王安石。这也并不是他偶尔为之,而只是其众多禅诗之一。从改革家到佛禅诗人,从王安石身上,似乎可以窥见古代改革派和历次改革的宿命。
    • 郑扬
    • 摘要: 本文以唐宋两代禅诗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佛教与禅诗的渊源,第二部分的内容则采用比较的方法,以唐宋两代禅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为例,如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等人。概括性地将唐宋两代禅诗的主要风格和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其不同之处的产生原因是由时代背景、文化思潮、创作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
    • 梅雪容
    • 摘要: 禅诗作为诗歌,自然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但实际上,禅僧在示法时不一定完全遵守古典诗歌的形式规则,而是即兴吟咏出偈语,就会形成很多韵白交替的体裁样式。故很多禅诗里会频繁有人称代词“我”的出现。禅诗里的“我”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人称代词,不仅仅代表个体的存在和个人的想法,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含义。禅诗里的人称代词“我”的大量出现,打破了传统古典诗歌审美要求的朦胧感,突出了抒情主体,这种自我观照与主体感受的投入也让禅诗更能够打动读者,宣示佛理,启发众生。
    • 冯雪红
    • 摘要: 禅诗英译是中国禅宗文化和诗歌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路径之一.禅诗英译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禅诗中所包含的禅理和禅意在英语和英语文化中的再现.禅诗英译的方法主要有:以动喻静的转化法、添加注释的厚译法、视觉化译法、陌生化译法、改译法、词语活用法以及创造译法等.
    • 王婷
    • 摘要: 作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诗歌辞赋流传甚广.诗人的山水隐逸作品所展现的隐逸禅化艺术生活方式,一直以来都是中外译者热衷讨论的对象.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译入语读者很难领略其诗词中的禅理寓机.以其代表作之一《归去来兮辞》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和合学的翻译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不同译本如何通过"语言"、"文化"和"交际"横向三维度的和合实现禅意的重现.
    • 李艳敏
    • 摘要: 现代禅诗是以现代汉语写作的自由体禅诗,承续了诗禅相融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其自觉写作已有二十余年,作者主要分布在河北石家庄、四川成都、福建三明和北京、上海等地.陈仲义1996年提出的禅思诗学如今正在现代汉诗创作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由李天靖、南北和少木森编选的现代禅诗选本和以个人名义出版的现代禅诗集集中体现了其创作实力,致力于现代禅诗探索的现代禅诗派也在民间发展壮大.南北、雷默、古石、也牛、昌政、杨键、霍俊明、碧青、从容、白兰等人的大量诗作构成了当下中国的现代禅诗景观.现代禅诗总体上为现代汉诗的禅意书写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路径.
    • 陈熙
    •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享有园林遗产和资源最丰富的民族,而身兼宗教功能与游赏功能于一体的佛寺园林在世界园林文化中独树一帜,而且按其数量和地域规模,其余各传统园林载体之总和皆不能与之相比。园林设计的专业教学应重视对这类园林载体的科学研究。本文题目中所提到的东方园林特指中国寺庙园林,科学界定寺庙园林(以佛教为主)的文化意义,强调中国文教在佛教中国化中的关键作用,并从中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精神,以分析寺庙园林与中国山水美学之间的关系。
    • 吴言生
    • 摘要: 唐代禅诗是唐诗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华的审美境界、优美的文学表现,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唐代禅诗研究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有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研究者聚焦的对象大多是文人的禅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