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917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体育、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5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499种,包括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教师、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3届学术年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等;夸美纽斯的相关文献由929位作者贡献,包括肖菊梅、刘黎明、顾明远等。
夸美纽斯
-研究学者
- 肖菊梅
- 刘黎明
- 顾明远
- 杨汉麟
- 肖川
- 夏英明
- 王有鹏
- 王者鹤
- 魏晋
- 付玉
- 何小娟
- 刘丽霜
- 刘伟
- 刘学兵1
- 刘德华
- 博仔
- 吴伶俐
- 吴又存
- 夸美纽斯
- 娄雨
- 孙杰
- 尹坤萍
- 左小文
- 张亚军
- 张忠
- 张文杰
- 张晓燕
- 张梦清
- 张楚廷
- 张训
- 彭德豹
- 徐勇
- 朱永新
- 李化树
- 李娟
- 李海军
- 李金
- 杨光远
- 杨卫明
- 杨正强
- 樊青燕
- 沈益
- 潘国荣
- 王丛
- 王发成
- 王媛媛
- 王学玲
- 王瑞芳
- 王艳
- 白春仙
-
-
谢静怡;
马利云
-
-
摘要:
观察能力是小学生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文章作者通过梳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观察类作文,发现该类作文教学次数多、任务重。针对小学中低段学生观察意识薄弱,存在只“观看”不“观察”的问题,文章借助夸美纽斯感官教学法,提出在小学观察类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明确观察目标、精选观察材料、传授观察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四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有效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
-
齐卫华
-
-
摘要: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灵魂人物和主心骨,一位好的班主任必须擅长做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其中,面对面谈话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节省成本的方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老师的嘴是一种源头,在其中能够产生知识的溪流。"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班主任通过谈话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学生交流思想和情感,这对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增进相互信赖、交流意见和信息有着重要作用。
-
-
张雨晴
-
-
摘要:
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1]然而,当下的教育惩戒却存在一些异化现象,一方面,教师对惩戒缺乏理性认识,将惩戒与体罚相混淆;另一方面,教师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干脆放弃惩戒权,将教育惩戒看成“高压电线”,不敢惩戒。
-
-
吴俊杰;
戴娟;
谢作如
-
-
摘要:
夸美纽斯在其开创“教育学”这一学科的巨著《大教学论》的第十一章中,曾指出“在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这句话在目前同样适用。因为我们目前也正处于一个“重新定义教育和学习”的新时代。就像在夸美纽斯的学校中,每个人都平等地接受语文、数学、科学和艺术教育一样,人工智能教育的出现,给了我们一种重新看待学校和学习的视角。人工智能需要普及,仅仅将人工智能看成学习方式的观点需要被修正甚至变革。这样,我们面临的首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
-
焦思毓
-
-
摘要:
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中世纪末期的夸美纽斯、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赫尔巴特,分别站在不同历史节点上的三位思想家,存在于他们思想中的超越概念,既有时代的印记,也体现着他们对于教育的不同思考。三者的教育思想虽然存在差异,阐述的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其内在本质却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在超越概念的引领下,其教育思想的落脚点都汇聚在人之上。
-
-
-
严章绮;
肖菊梅
-
-
摘要: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系统地阐述了教学彻底性问题,强调了教学必须达到通彻的境地。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教学彻底性的内涵和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区分知识价值,实现有效教学;应用"边巩固,边理解,边记忆"的教学方法;落实"榜样示范"的教学策略;贯彻"顺序性教学"的教学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
-
李明婧
-
-
摘要:
夸美纽斯与卢梭的教育思想都渗透着自然主义,“自然”是二者关于教育论述的共同核心话语,夸美纽斯在教育适应自然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系统地论述了存在于人本身的道德唤醒。卢梭在培养“自然人”的归旨上详细地阐释了儿童的自然发展与道德养成。重温并比较夸美纽斯与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会发现在儿童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关于德育的认识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对当今德育的实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导向作用。
-
-
-
张亚军
-
-
摘要:
亲近自然是幼儿的天性。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就喜欢到户外去,对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充满好奇,对小动物充满喜爱之情。幼儿最初是通过直接感知来认识世界的,大自然为其主动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幼儿教育要适应自然,这是基本的原则。幼儿教育一直遵循着自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以来的自然教育传统,这既包括遵循自然成长的规律,也包括亲近自然。
-
-
王者鹤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秩序"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夸美纽斯的自然秩序观到赫尔巴特的人为的、反映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秩序观,这不仅折射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育学研究理论、方法以及研究体系引进科学精神,走向科学化的历程.文章介绍了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秩序观的内涵和成因,从教育学学科科学化的视角分析了两人的异同点,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中所谓的秩序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实现途径不同,但其一个共同的灵魂是和谐,即一个动态的平衡。并且,两人最终的基点都是人,通过激发人内在的各种潜藏的善的“种子”或者约束其本性中恶的“烈性”,通过培养和谐的品性,创设和谐的自然和社会。并且,两人都以此为出发点,寻找教育中的规律。就此而言,不管两人的出发点如何,这种追求和谐精神的教育在本质上是进步的,至今仍为教育研究和实践所提倡。从教育学学科发展看,在研究视角方面,夸美纽斯基于秩序的理解开始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的有效性;赫尔巴特进一步深入研究教育如何实现其社会功能,在学科发展史上开始将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开启了教师教学论研究,奠定了传统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从研究理论基础看,夸美纽斯的研究开始建立于现实唯物主义和感觉主义基础上,将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引入教育学,并且开始关注教育中的儿童心理问题,是教育学科学化的开端;赫尔巴特将哲学引入教育学,并且建立了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化。进一步说,赫尔巴特在反思以往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扬弃中构建,直接确立了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领域。因此,笔者认为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化和独立化是相辅相生的,该过程发端于夸美纽斯,发展于赫尔巴特,所谓的科学化不单单指引进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建立富有科学精神的理论体系。该过程发生、发展的轨迹可从夸美纽斯与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秩序观中窥得一斑。在此意义上,赫尔巴特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