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体育、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3796篇;相关期刊586种,包括上海教育科研、四川教育、山西教育:高中文科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2004年学习障碍国际研讨会等;班级授课制的相关文献由1253位作者贡献,包括柳夕浪、刘羽熙、李爱国等。
班级授课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3796篇
占比:98.74%
总计:94996篇
班级授课制
-研究学者
- 柳夕浪
- 刘羽熙
- 李爱国
- 牛其刚
- 马占营
- 马豫星
- 吴定刚
- 康维娜
- 张立军
- 徐莉
- 潘红星
- 莫永技
- 蒋满秀
- 虞国荣
- 赵书利
- 钟世安
- 龙俊
- 丛立新
- 严玲
- 伍怀林
- 倪青群
- 傅庆萍
- 冉群生
- 刘京海
- 刘学兵1
- 刘安吾
- 刘晓东
- 史淑军
- 吴淑青
- 吴良根
- 周一贯
- 周雪梅
- 唐新梅
- 唐雅冰
- 季苹
- 安雪玲
- 宋雪果
- 张俊
- 张大俭
- 张帆
- 张新强
- 张玉平
- 彭豪
- 徐倩
- 曾琛琛
- 朱劲松
- 朱静
- 李变丽
- 李吉光
- 李希贵
-
-
张普;
刘梦
-
-
摘要:
传统的“大班授课制”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成绩,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地变化发展,教育条件、社会环境与从前大不相同,面对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学生群体,再采取以往的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初中“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亟须改革。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个体之间的差异化相较于小学阶段更加明显,教师若还是按照“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讲授知识,不利于班级全体学生的发展。
-
-
孙静
-
-
摘要:
学习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但班级授课制模式下无法应对学生的差异,因此教师对作业进行差异化设计就尤为重要。根据学习规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偏好、学习风格来设计差异化作业。本文就《儒林外史》一书的探究性阅读来具体解析语文阅读差异化作业的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差异化作业具体到作业设计,需要兼顾学生不同的智能偏好。
-
-
杨晓哲
-
-
摘要:
从长远来看,我们可能低估了教室联通的价值。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是学校实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态。教室构成了校园物理空间中极其重要的基本单位。一间间教室彼此分开,独立且互不干扰。基于过往的技术方式,在物理阻隔的情况下,教室的确很难再用物理的方式重新打通相连。但基于新的技术方式,教室的联通变得可行。
-
-
王平
-
-
摘要:
自有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学校中一种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和过程。随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不断成熟完善,特别是受教育人口的急剧增长,一种经过精心设计、有组织和规章要求,甚至一整套固定程序与标准的课堂教学样态,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标配”,而源自教育之初的那些对于“人”的成长需求和特征的关心与回应,则面临着被忽视的危险。课堂教学如何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兼顾学生的个体需求,使得教和学的过程真正滋养人的生命,发挥育人价值?
-
-
董雪婷
-
-
摘要: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个性化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统一标准塑造学生“共性”的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进行个性化教学十分有必要。基于此,学校需要为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资源库,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教师需要具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进行个性化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个性化学习。
-
-
廖明星;
蒋文明
-
-
摘要:
为了增强对分课堂教学范式的应用者对其内涵的理解,文章基于文献分析与教学实践,从班级授课制情形下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视角,解析了对分课堂教学范式的教师精讲留白式课堂讲授与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课堂讨论的学习活动。结果表明,该教学范式在分权清晰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课堂时空下,以科学的方式为教师和学生分配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掌控权,让课堂双主体共享主场,课堂教学变得和谐共进、有活力。
-
-
黄明东;
蔺全丽;
刘婷;
阿里木·买提热依木
-
-
摘要:
教育4.0全球框架构建了未来社会四大优质学习模式,即个性化与自主化学习、无障碍与全纳学习、基于问题与协作学习、终身学习与学生驱动型学习,这些模式对当前的大学班级授课制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线群体学习制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技术性及制度性等特点,可以为优质学习模式的实施提供良好支撑。建议从四个方面推进在线群体学习制的实施:一是引导多元主体转变在线学习观念,提升其信息素养能力;二是加强在线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开发,建设“云课程”资源之海;三是推进在线群体学习服务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创新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四是打造泛在学习环境,构筑个性化学习网络空间。
-
-
朱薇
-
-
摘要:
班级授课制是适应教育普及化产生的经济高效的教学制度。虽然随着小班化和走班制的发展,但学校教学活动的主战场依然是课堂。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课堂就是培养思维的最佳场所。笔者在新课标指引下,以提升高中生思维品质为目标,探索“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常态课堂中的应用思路,初步建立教的策略与学的策略相整合状态下的教学结构,让课堂教学达到理性的结构化,让常态教学逻辑清晰。
-
-
杜涛
-
-
摘要: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它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也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书中对班级授课制的理论阐述,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从提出至今,班级授课制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在教育教学领域、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弊端也因此越来越明显。
-
-
徐莉
-
-
摘要:
从问题出发当下教育的主流,仍然是班级授课制。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编班,教师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面对固定的学生,用同样的方式,朝向同样的目标,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这一系列的固定和相同背后,是假设同样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学习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确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学习者个体之间的需求差异,以及是否能对此进行及时有效回应的问题,也必然存在着。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课程改革中,差异化教学的实现始终是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