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34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314篇;相关期刊582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探新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吉林省老年教育第三届理论研讨会、华东、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2010年学术年会暨东南地区教育技术系主任协作会议、2006年春季国际护理学术会议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文献由896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娟、宋广文、杨韶刚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1 占比:9.0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314 占比:90.88%

总计:9148篇

人本主义心理学—发文趋势图

人本主义心理学

-研究学者

  • 孟娟
  • 宋广文
  • 杨韶刚
  • 车文博
  • 黄雅静
  • 林方
  • 高峰强
  • 高申春
  • 伍麟
  • 刘晓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周普元; 余航远
    • 摘要: 弗洛伊德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动力归因于潜意识的冲动,而奥尔波特则侧重研究处于意识体验中的健康个人的行动倾向,这也昭示其理论的人本主义性质,即个体具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它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具有理性、能动性、选择性,不受环境或生理等其它因素的控制。文本试图构建人类群体中谣言传播的个体心理模型,揭示谣言传播的心理实质及其运行规律:一则模糊不清但含有语义要素的信息经过X轴向前运行,该段信息在被个体接收后,在自我意识层面以模糊性和重要性两个维度,进行一系列的转化并形成谣言信息。具体而言,信息模糊性是在个体意识层面感知、记忆和评述过程中产生,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完整性原则,人们会对模糊的信息进行加工,使之更加具有合理性,合乎现实逻辑和自我需求,并使得信息的模糊性变成确定性。信息重要性是指Y轴动力系统中,在个体精神层面动机与需求的力的牵引下,信息被个体按照自己的情感愿望加工;在潜意识本我层面,信息被个体自我按照快乐原则投射到意识之中,使得信息对个体而言变得更为“重要”。以上过程,谣言生产的总体原则符合简化、强化和同化的歪曲模式。一方面,歪曲模式发生在自我对本我和超我的平衡点上(小我),内含潜意识向意识呈现、自我向超我及环境超越两大动力结构,推动“模糊性”向“确定性”转变;另一方面,歪曲模式同时发生在精神层(大我),行为动机和情感需求形成“重要性”驱动力。
    • 周子然
    • 摘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在其代表作《自由学习》中集中阐释了他的自由学习观,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从而促进个体完整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一观点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以及未来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和重要启示。
    • 孔德华; 乌云特娜; 金童林
    • 摘要: 人本主义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人本主义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道家的思想,道家的“顺应自然”与强调人的“个体性”的发展,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从道家的本体论角度,浅析其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联系,探究二者之间的相似性,这对于传承中国文化和发展本土心理学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以性善论、潜在论和动机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他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 董凌燕
    • 摘要: 为适应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求,进一步做好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招生、培养和毕业生录用工作,提升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公安机关对公安专业人才的需求,公安院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适时调整警察人才培养策略,将心理学与警察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深度融合,为社会培养实战型警察专业人才。本文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公安院校实战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与现实意义,提出了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公安院校实战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 陈金娣
    • 摘要: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缘起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的重要思想和理念,即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世界,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共情能够让人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对方感到自己是被理解和被接纳的,从而帮助双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基于此,我园注重引导家长用共情的方法观察孩子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达,耐心等待孩子的反应,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有效回应孩子,从而真正关注与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达到高效共情的亲子沟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自我思考和探索,提升其早期社会关键经验,如自尊、自信等。
    • 许芳; 张楠; 朱永虹
    • 摘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比较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一经提出,便在美国迅速流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在深入分析解读健康人心理特征的同时,对具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妥善解决这类人的心理问题,使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对于促进该人群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华生行为学派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以外,心理学研究的“第三方势力”。本文从分析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入手,阐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意义,揭示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人员的启示,从而促进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方面的应用,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 董文卓
    • 摘要: 作为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最具煽动性的批评家、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强有力地推动了西方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倘若分析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就必须对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布鲁姆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杰出代表人物——罗杰斯在思想内核如自我、共情与孤独等方面有诸多契合之处。据此,文章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切入,探究布鲁姆文学理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密切关联并剖析出其中隐含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范畴,从而便于学者更深入地领悟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同时也间接帮助学者研究当代西方文学理论。
    • 黄雅静; 李新庄
    • 摘要: 随着网络的加速发展,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危害也逐步显现。在对现有研究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一独特视角对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进行深层审视,发现欺凌事件中各参与主体的心理动机、深层需要等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指出可以从价值实现的积极导向、关怀接纳的社会支持、尊重理解的和谐环境、动态科学的人本管理等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欺凌进行干预。
    • 倪梁康
    • 摘要: 原则上,在所有文化中均可找到与“人格”所指相类似的东西,不过其含义始终忽隐忽显。当我们今天谈论人格、人格心理学以及胡塞尔后期讨论的人格性现象学时,我们所说的意识层面上的“人格”意味着一种精神的个体统一性。人格理论研究的一条重要进路在于对本性与习性的发生脉络的关注与追踪。而胡塞尔人格现象学的思考此前和如今仍然处在这样的语境之中。它对人格或心性问题的讨论是与同时代思想家对此问题的思考相衔接的,但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即从意识体验的一元出发,亦即从意识现象学的立场出发对人格或心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包含本性现象学和习性现象学两个方面。这里的工作与卢梭提出的“从人类现有的性质中辨别出哪些是原始的,哪些是人为的”之要求是相呼应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