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74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6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1206种,包括文史知识、文学教育、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7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等;辛弃疾的相关文献由2465位作者贡献,包括陶文鹏、王兆鹏、程继红等。

辛弃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36 占比:99.8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5%

总计:2740篇

辛弃疾—发文趋势图

辛弃疾

-研究学者

  • 陶文鹏
  • 王兆鹏
  • 程继红
  • 赵晓岚
  • 刘扬忠
  • 梁衡
  • 汲军
  • 佚名
  • 辛更儒
  • 康丽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陈鲁民
    • 摘要: 朱熹是个很节俭的人。宋光宗绍熙三年,辛弃疾到福建做官,顺道去看望老友,朱熹热情地为他接风洗尘。宴席上,酒端上来了,却没有下酒菜,辛弃疾皱眉道:“干喝没意思。”朱熹就让仆人煮了一碟黄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黄豆,如果喝一杯吃两粒,他的脸色就会沉下来。好在辛弃疾深知朱熹脾性,并不以为忤,仍高谈阔论。两人酒逢知己,尽欢而归。
    • 裴佳敏
    • 摘要: 辛弃疾现存词共629首,其中登临词有34首,所涉及的城市空间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是影响辛弃疾登临词创作的重要因素。登临地的地理位置、山川水文等要素所构成的自然地理空间是辛弃疾登临词诞生的前提条件,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与江南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所构成的人文地理空间是影响其创作的必要保证。登临词中人文历史的深厚积淀与自然美景的高度融合形成了雄深壮美的词风,为研究辛弃疾词提供了文学地理学方面的认识价值。
    • 邱阳
    • 摘要: 辛弃疾与陈亮作为辛派词人群的主要成员,因心系故国、力言恢复中原而成为南宋以来爱国志士的精神楷模。辛陈二人之交游行迹及相互酬唱被历代学者文人津津乐道,然由于文献遗失,学界对二人定交、铅山之会、考亭之会等重要交游事件之发生时间争议颇多。结合前贤研究成果,通过史料考辨,可以推定辛弃疾与陈亮初识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第二次会面于江西铅山,事在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第三次会面于福建考亭,事在光宗绍熙三年(1192)。
    • 向俊
    • 摘要: 辛弃疾南归后长期谪居,壮志难酬,在受疑忌排挤,而后罢官闲居的愤懑中,辛弃疾产生了慕陶思想,并对陶渊明有了逐渐深入的接受和认同。辛弃疾虽视陶渊明为千古知音,但在追求个体自我实现的价值选择上,即使在谪居期间,辛弃疾仍保持着积极入世的心态,对理想和气节的坚守,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主体意识。辛弃疾师陶颂陶,既是其谪居期间自我调适、自我实现的价值选择,也使得稼轩词中的这种独特的主体意识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给予人精神启示和力量。
    • 陶文鹏
    • 摘要: 辛弃疾词的意象富于创新性,这源于他的卓荦奇才和灵心妙思。他营造意象既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又有敏锐独到的感受,更擅长飞腾起想象和幻想的翅膀。他巧妙运用社会意象来表现自然意象,或反过来用自然意象表现社会意象。他使两大类意象紧密结合,互相映衬。他与鸥鹭结为盟友,共同演出了饶有诗情画意理趣的"连续剧"。辛弃疾为了营造新鲜的有交融性的意象,锐意创新,不倦地实践以诗文为词,向多种文体广泛吸取艺术营养,变北宋词的"就景叙情"为"即事叙景",为南宋及其后词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陶文鹏
    • 摘要: 辛弃疾是英雄词人,他爱英雄,想英雄,唱英雄。其词刻画了南宋各类英雄豪杰,是一座英雄人物形象的画廊。词人运用白描写实、想象夸张、场景细节、即事叙景等多种艺术手法塑造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南宋英杰形象,还善于将英雄词人自我与词中英杰互相辉映,发出更绚丽的光芒。
    • 郑虹霓
    • 摘要: 当代词学家刘扬忠学术成果丰硕,在诗词创作上也用力甚勤,其诗词创作与词学研究相得益彰。刘先生的诗词集《四万斋诗词存稿》模山范水、咏史抒怀,风云气与儿女情并陈,对稼轩词既有追摹又有超越,转益多师,富有时代精神。《四万斋诗词存稿》为如何继承古典文学遗产提供了范例,标志着传统诗词创作在学人笔下的复兴之势。
    • 黎洁
    • 摘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辛弃疾的一首《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拉开了春天的序幕,也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美味的世界。故乡的味道永远植根在心田,一方水土养着一方人,儿时跟在母亲后面去挑野菜,田垄、篱笆、竹林、沟边等地一路寻觅,留下许多踏春的脚印,也留下一段温馨的回忆。
    • 魏雨柔
    • 摘要: 《祝英台近·晚春》是辛弃疾的一首闺怨词,“有徘徊宛转之思、刚柔兼济之笔”[1],但这首词中多个字词存在异文共行于世,用字多符合诗歌对仗及平仄的要求。考虑到用字在词句中的表现力,它们所体现的语言意境有所不同,各类异文的差异中流露出的情感也略有分别,本文将以四卷本、《花庵词选》《草堂诗余》《阳春白雪》《绝妙好词》等书中字词的差异进行对比,并对本词的情感态度进行分析。
    • 姜燕
    • 摘要: 和多数文人不同,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仅是利用笔墨写成的,其中还蘸染着鲜血与眼泪。读辛弃疾的诗词作品时,人们总会领悟到一种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到磅礴的气势。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辛弃疾的诗词具有深远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