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南宋

南宋

南宋的相关文献在1947年到2022年内共计37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4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8篇;相关期刊1378种,包括浙江学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儒释道融合之因缘”研讨会、2009年两岸四地“《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学术研讨会、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等;南宋的相关文献由318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国灿、章辉、林正秋等。

南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47 占比:99.39%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8 占比:0.21%

总计:3770篇

南宋—发文趋势图

南宋

-研究学者

  • 陈国灿
  • 章辉
  • 林正秋
  • 徐吉军
  • 何玉红
  • 方如金
  • 刘培
  • 徐达元
  • 邹锦良
  • 何忠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任石
    • 摘要: 南宋文官朝仪序位,以《绍兴令》体现的常规原则为轴心,汲取元祐旧制部分要素,在实际运作中不断整合.变化的突出表现之一,是武臣中的管军纳入杂压,能够独立决定班位,并在一定时期内,呈现与枢密近乎分庭抗礼的态势.更重要的是,杂压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朝仪排序,呈现出多样化趋向,常用以协调阶秩与职任间的等级差距,增重了务实性.这样的演变,赋予森严的等级界限更多弹性空间,同时也埋下了一些深层隐患.
    • 高文强; 杨森旺
    • 摘要: 宋代诗禅互动频繁,“以禅喻诗”更是成为南宋诗坛颇具代表性的诗学现象。“悟”作为导向成佛的境界判定,其所具备的习得性、持有性与超越性在南宋时期被系统地引入诗学领域,从而形成以“遍参”“妙悟”与“圆境”为要领的禅化诗悟观。遍参立足于诗歌创作的操作性,要求主体以经典所具备的活句为参照,通过对“句中眼”的把握来促成个人创作状态由迷向悟的转变。“高识”“正体”与“兴趣”是妙悟的基本内涵,三者的统一可以将与诗有关的体制法度因素内化为自性之所显,进而确保诗家“第一义”的不落。圆境则是妙悟之后诗歌超越悟执的一种理想状态,因其具有“韵味”“镕融”“流转”等属性而较难达成。总之,“遍参”“妙悟”与“圆境”三者实为一体,代表了南宋诗悟观由浅入深、由隔历至融通的三个维度。
    • 刘涛
    • 摘要: 陈景肃是福建漳州漳浦县人,确曾师从高登,其仕履仅朝奉郎、仙游知县、朝请大夫、南恩州知州可考。陈景肃的字、号无考,并无数字郎名,其具体故里聚落实不可知。陈景肃与其友人、门生组成的"渐山七贤"未见载早期地方志,所作诗文多不可信。明代中期,陈景肃故里漳浦、诏安为推行王化,陈景肃的形象由名宦向名儒进行转变,相关"历史遗迹"先后被采编到地方志中。清初,由于陈景肃历史地位的不断提升,出现了托名陈景肃的诗文。
    • 王妮
    • 摘要: 科举制度至南宋而逐渐稳定,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而博学宏词科是南宋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进阶捷径,因而词科在南宋格外引人注意。南宋士人对词科的复杂心态见诸文字者有限,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以三洪为代表,以追攀与自得为主;中期较为复杂,批评者有之,以衣钵自许者有之,而大多数或为兼持两端者;后期词科虽近50年未录取一人,而积极备考者仍不绝,其感情表达最直接者以王氏父子为主,王氏父子以考中词科为誓愿。
    • 刘妍雯
    • 摘要: 李嵩作为南宋时期风俗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其作品风格独具特色,尤其是代表作《骷髅幻戏图》中怪异荒诞的人物形象和画面氛围一直是学者们十分感兴趣的内容。本文主要从南宋时期盛行的傀儡戏入手,通过分析傀儡戏以及李嵩的《骷髅幻戏图》来探究此作品背后的含义。通过了解傀儡戏的缘起和南宋的社会背景来找寻在当时傀儡戏如此盛行的原因,同时赏析《骷髅幻戏图》这幅作品,进一步探索作品背后深层次的表达和内涵。
    • 李芳方
    • 摘要: 姚勉出身于儒学世家,成长于内忧外患、急需安邦定国之才的南宋中后期,求学路上先后获得三位名师教诲,又与感山寺僧人切磋诗文,提升学业。然因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地方解额太少,延缓了姚勉的及第;及第后又受丁忧制度羁绊,在当时政治不清明的情况下与权奸斗争,沉浮于中下层官僚。如姚勉一般拥有经世儒学、通晓御侮政策、敢于与权奸斗争的清廉之官,往往很少有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他们失望彷徨,最终归隐山林。
    • 毕魏魏
    • 摘要: 南宋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这与当时重文轻武的环境有关。宋代重视文人,以文治为主,经济繁荣,绘画创作者生活有一定自主性,从而推动艺术创造的发展。文化上,宋人受理学影响,对宇宙万物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多重影响下,宋代的绘画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审美风格。宋迁都之后,山水画的画风也随之改变,在构图、笔墨和山水境界方面都发生了转变。
    • 武胜鑫
    • 摘要: 陈亮所撰碑志文呈现出明显的两浙地域性和平民性的特点。其中,碑志中富民的“善士”形象不仅生动展现了两浙平民的生活图景,而且深刻蕴含着陈亮“义利统一”的思想观念。同时,碑志中妇女的“家政”形象不但与墓主的生活阶层密切相关,而且和陈亮简化闺门常平之事的撰写原则紧密相连。总之,陈亮所撰碑志文体现其灵活写实的撰写原则,传递出“义利统一”的浙东事功思想观念。
    • 徐文睿
    • 摘要: 南宋政权从建立到灭亡,其统治高层偏安一隅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南宋。这种思想表现在抗金战争上,便是宋朝有数次可与金军一较高下的局势,最后却以失败收场。究其原因便绕不开以宋高宗为首统治集团的统治策略,而导致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宋高宗南渡时发生的兵变——“苗、刘之变”。也正是这一次不同寻常的兵变,更加坚定了宋高宗奉行软弱抑兵的绍兴体制模式,并且一直持续到宋朝灭亡。
    • 王子寅
    • 摘要: 黄书将士大夫的政治生存状况,置于艺文交际的框架下进行分析,突破了宋史研究偏重盛衰品评、朝代价值的窠臼,在方法论上有新创获。宋廷南渡后士大夫面临的政治生态变化较北宋更为复杂,中央政权下伸的权力意在巩固并扩大王朝控制力,在历史的发展中却造成地方力量的逆向扩张。士人家族文化的兴盛、馆阁制下对官僚艺文修为的培养与不再视术数为异端的包容社会,共同建构艺文介入进而形塑政治等多元生态的内在逻辑,昭示出南宋选官制下底层官僚求得进阶的生存实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