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67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59篇、会议论文361篇、专利文献170299篇;相关期刊1976种,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等;
相关会议124种,包括2009教育技术昆明高峰论坛、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第六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第8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等;教育技术的相关文献由9145位作者贡献,包括熊才平、李龙、李芒等。
教育技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0299篇
占比:95.24%
总计:178819篇
教育技术
-研究学者
- 熊才平
- 李龙
- 李芒
- 刘美凤
- 谢百治
- 丁兴富
- 黎加厚
- 任友群
- 张海
- 李康
- 丁卫泽
- 刘雍潜
- 祝智庭
- 何克抗
- 王以宁
- 郑旭东
- 黄荣怀
- 陈瑜林
- 张际平
- 李艺
- 杨开城
- 汪基德
- 盛群力
- 安涛
- 尹恩德
- 张小红
- 杨成
- 梁林梅
- 魏顺平
- 彭绍东
- 王志军
- 王红艳
- 赵勇
- 郑芳霞
- 顾小清
- 高铁刚
- 张祖忻
- 张舒予
- 沈书生
- 王静
- 蔡宪
- 丁新
- 任翔
- 傅钢善
- 冯秀琪
- 吕巾娇
- 张华
- 徐世东
- 徐晓雄
- 李俊
-
-
覃泽宇
-
-
摘要:
作为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对技术的哲学思考散见于其对形而上学、物理学和伦理学等论述中。他在自然视域中通过“四因说”的思维框架对技术进行了阐述,而理解“四因说”需要回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视域中,需要关注自然的运动本原问题。技术作为一种将自然运动包含在内的强制运动而存在,是人类模仿或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技术的创制本质,主要体现为将潜在的事物变成现实的事物,此过程依赖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等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同时,他将技术的本质拓展到了德性范畴,建构了“技术-智慧-中庸”的路径,实现了技术之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将亚里士多德的技术思想投射于教育技术,发现教育技术在其存在、本质和实践层面上均需重新解读。教育技术的存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从自然存在到技术存在的跃迁;教育技术的本质,乃是在教育场域中不断生成技术的创制智慧,并通过智慧性的技术创制来实现人类教育意志的有效手段;教育技术的实践,即是在创制智慧的引领下实现技术在教育场域中的真善美统一。
-
-
覃泽宇
-
-
摘要:
作为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对技术的哲学思考散见于其对形而上学、物理学和伦理学等论述中。他在自然视域中通过“四因说”的思维框架对技术进行了阐述,而理解“四因说”需要回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视域中,需要关注自然的运动本原问题。技术作为一种将自然运动包含在内的强制运动而存在,是人类模仿或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技术的创制本质,主要体现为将潜在的事物变成现实的事物,此过程依赖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等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同时,他将技术的本质拓展到了德性范畴,建构了“技术-智慧-中庸”的路径,实现了技术之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将亚里士多德的技术思想投射于教育技术,发现教育技术在其存在、本质和实践层面上均需重新解读。教育技术的存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从自然存在到技术存在的跃迁;教育技术的本质,乃是在教育场域中不断生成技术的创制智慧,并通过智慧性的技术创制来实现人类教育意志的有效手段;教育技术的实践,即是在创制智慧的引领下实现技术在教育场域中的真善美统一。
-
-
李春阳
-
-
摘要: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何引导教师有意愿的学习,持之以恒的学习,一直是教师培训的难题。哈尔滨市平房区教师进修学校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团队——“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研究,开发教育技术专题课程,为全区教师服务,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践能力,引导教师在实践、反思中学习,在教与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应用新技术,并创造性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
-
姚绍岩
-
-
摘要:
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网课教学的需要,为了提高网络课程制作水平,将新兴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家用录音棚搭建和摄录设备选择出发,广泛引入新产品与新技术,为广大一线教师构建出高端的居家网络课程制作平台,让现代教学装备完美应用于实践教学。
-
-
胡永玲
-
-
摘要:
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都在逐渐发展成熟,在教学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的起点,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端。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的进步,改革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变得焕然一新,以此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数学教学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此文是指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中采用科学的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对小学生面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相互融合,以“导学、体验、拓展、激思”的教学方法,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的一系列方法、手段、途径。
-
-
李习华;
曹云波
-
-
摘要:
“个性化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过程应当是针对学生特点和潜能进行设计的方法、内容、目标、进程、评价等,促使学生获得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理想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若干各个方向的名师,随时随地关注和教学,可能能够收获“所谓”的个性化。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所采用的“班级教学”本质上是因教学资源不足的妥协,进而将“个性化学习”变成了“标准化教学”。同时,工业革命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学校也承担了一定的将学生定向培养成社会分工所需要的人才的功能。显然,二者是矛盾的,同时中短期内应该也没有办法改变现有的学校“班级教学”制度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更多地探讨在现有学校常态化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促使学生更好、更高效地学习“知识”,进而收获更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潜能的发展。
-
-
祁建钊;
雒淼淼
-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在线教学的趋势、挑战与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就如何实现在线教学与人工智能的有效深度融合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当下人工智能时代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在线教学呈现多技术融合、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趋向系统化以及在线教学正在由浅层走向深层等三方面特点。而人工智能时代下在线教学面临的挑战则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智能素养缺失、平台建设、授课软件与教学环境有待改善以及教育管理调整等。基于在线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在线教学提升的路径优化可由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以深度融合为导向促进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第二,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促进在线技术支持的增强;第三,结合当下需求深化智能技术与在线教育融合的顶层设计与探索。
-
-
高智英
-
-
摘要:
从教育技术的人文属性、基本理论、工具属性以及学科融合等方面分析了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并详细阐述了基于融合视角的几种教学设计观,结合具体实例,陈述了融合教学设计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旨在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指导性建议。
-
-
程薇;
凡正成;
杨淑婷
-
-
摘要:
元分析被视为指导教育实践与制定教育政策的“最佳证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元分析的研究结论一定是可靠的。基于此,文章试图分析发表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期刊中关于元分析的研究质量,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纳入39篇元分析文献;接着编制了包含25个题项的元分析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随后对39篇文献进行文献编码与资料提取。研究发现,虽然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元分析的发表数量和研究质量呈整体上升趋势,但研究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纳入研究的元分析文献普遍存在概念泛化、文献检索不充分、关键研究过程缺失、忽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局限性等问题。文章期望通过研究为规范元分析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
-
储著朗;
汤轶波;
张宇忠;
王谦;
李姝玉;
杜庆红;
邵亚雄;
韩梅
-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探究基于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的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本科生线上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2020年病理生理学授课学习的所有本科生,分为对照组(2017—2019年以传统课堂模式教学的本科生)和实验组(2020年基于CBL的半翻转课堂教学的本科生),教学完成后,针对学生的教学满意度等问卷调查、期末考试成绩以及教学督导专家意见进行总结。结果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对基于CBL的半翻转课堂线上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较好[自主学习能力(3.96±0.93)分、满足个人学习要求(3.95±0.86)分、知识掌握情况(3.80±0.86)分];与其他线上平台相比,利用微信授课易被学生接受[(3.87±1.03)分];线上授课[实验组2020年成绩为85.0(81.0,89.0)分]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组:2017年、2018年、2019年成绩分别为75.0(66.5,83.5)分、73.0(67.0,80.0)分、76.0(67.5,84.5)分]明显提高(P<0.001);教学督导专家也有积极的评价。结论 基于CBL的半翻转课堂在病理生理学本科生线上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
-
-
于萌
- 《西安教育技术与网络学会金秋学术年会暨第六届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中小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影响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重要因素.然而从目前发展来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显现出了停滞的迹象,逐渐进入了发展的“高原期”,如何解决现在所处的这个瓶颈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教育技术的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似乎成为破除这个“高原期”的一个利器,但教育技术能否彻底解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原期”,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
-
兰国帅;
李艺
- 《第16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暨首届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存有四种"研究事实":一是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存有尖锐的矛盾,它们之间各自为政、相互指责;二是与其他研究相比,教育技术研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话语逻辑体系,学科立场不明确,缺乏可积累、持续性的教育技术知识;三是教育技术研究系统内部缺乏一种研究的基础,即哲学深思,教育技术研究者缺乏在哲学深思上对教育技术研究问题的剖析、把控与决断能力;四是教育技术研究"引进"丰富,但"原创性"不足,亦缺乏"创新性".对此,教育技术研究者需充分"把控"教育技术研究的"特殊性",深刻认识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关系的复杂性,努力建构教育技术研究自身独特的话语逻辑体系,敢于形成"中国模式"的中国教育技术学派,从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维度对教育技术研究,重新进行系统的哲学深思,构建教育技术研究哲学,从而揭示与理解教育技术研究新的价值使命,以形成正确的"行动观念",这是教育技术研究哲学论证的"基本课题".
-
-
刘钊
- 《第16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暨首届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要充分认识教育技术,除要把握“技术”概念以外,还必须充分理解“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技术强调实践性,有着直接的功利目标,以有效性和有用性为评价标准,于是,在面对教育技术内涵和外延的相关问题时,可以用"技术的产生是否直接指向教育目标"作为分类标准,将教育技术领域中的技术分为"引入技术"和"生成技术".引入技术是产生生成技术的基础,而生成技术则为教育技术确立起存在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
-
梁艳琳
- 《第16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暨首届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智慧时代下,新优质学校又有了新的内涵,本文将教育技术领域手段运用到新优质学校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分别从学习共同体建设、课程改革、学校凝聚力等方面介绍了教育技术在此项目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实践创新.
-
-
涂涛
-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教育尚未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本文从“教育”和“技术”的本源入手,探索“繁荣幻象”出现的本质原因,进而提出在技术应用中必须回归教育本质,智慧地运用技术解决教育问题,共谋教育技术转型发展的智慧出路.
-
-
颜士刚
-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陈昌曙将哲学问题分成三个层次:哲理问题、类哲理问题和哲理性问题.无疑,前者是基础哲学的研究任务,后两者则指向专业领域,尤其是哲理性问题,与专业实践联系密切.哲理性问题是应用哲学(部门哲学)存在合理性的基础和前提.教育技术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哲学,其哲理性问题应引起学界的关注.哲理性问题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哲学命题,也不是“专业性问题”,比如,“高、精、尖”技术能够引领方向、代表前沿,但却难有广泛的教育效果,“简、易、普”技术虽然实实在在地发挥着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但却少有人问津.因而,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应该关注和处理二者的关系,这是比较典型的哲理性问题.当下,随着现代技术影响的深入,教育领域涌现出了大量哲理性问题,这里再列举一例并进行简单分析.
-
-
兰国帅;
李艺
-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存在4种“研究事实”:一是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存在尖锐的矛盾,它们之间各自为政、相互指责;二是与其他研究相比,教育技术研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话语逻辑体系,学科立场不明确,缺乏可积累、持续性的教育技术知识;三是教育技术研究系统内部缺乏一种研究的基础,即哲学深思,教育技术研究者缺乏在哲学深思上对教育技术研究问题的剖析、把控与决断能力;四是教育技术研究“引进”丰富,但“原创性”不足,亦缺乏“创新性”.对此,教育技术研究者需充分“把控”教育技术研究的“特殊性”,深刻认识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关系的复杂性,努力建构教育技术研究自身独特的话语逻辑体系,敢于形成“中国模式”的中国教育技术学派,从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维度对教育技术研究重新进行系统的哲学深思,构建教育技术研究哲学,从而揭示与理解教育技术研究新的价值使命,以形成正确的“行动观念”,这是教育技术研究哲学论证的基本课题.
-
-
董玉琦;
尹相杰;
韩颖
-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软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对该问题的深入思考会引发一连串的追问:教育技术学研究如何促进教育改革?技术的应用能否提高学习质量?如果能,那么研究框架是什么?提高学习质量的机理是什么?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使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深入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提出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普遍存在前概念;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其效果优于常规教学效果;基于前概念、利用学习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化,提高其学习成绩。
-
-
-
黄琰
- 《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一方面希望技术能够在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也希望每一项科技在实际的教育场景当中,能够真真切切地保证每次课堂体验的效果变得更好,课堂效率变得更高.每一次利用科技的力量对教室的教学环境升级时,都秉承这样的理念.教学过程是一个黑盒,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科学评估和反馈,老师的教学过程没有数据化的评测,师生风格是否匹配?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就是好的教育需要好的工具体系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