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940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72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1027篇;相关期刊2156种,包括党课、青年博览、党政论坛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5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论坛暨第26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2013中国杭州宋茶文化研讨会、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等;人生哲学的相关文献由5426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马德、黄小平等。

人生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72 占比:89.87%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1027 占比:9.85%

总计:10428篇

人生哲学—发文趋势图

人生哲学

-研究学者

  • 佚名
  • 马德
  • 黄小平
  • 俞敏洪
  • 刘墉
  • 周国平
  • 毕淑敏
  • 鲍尔吉·原野
  • 王莉莎
  • 程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摘要: 人生这场盛宴,真正让人铭记的,不是到口的美味,而是萦绕在内心的滋味和情趣。昨天无论好坏,都已经过去,不必悲伤与留恋;明天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还没来到,不必太多的期待和不必要的担心。今天无论得与失,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边选择,一边放弃;一边拥有,一边失去。有时候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有时候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有时候失去是为了更好地得到,这就是我们要懂得的基本人生哲学
    • 魏晓文
    • 摘要: 天然雪最初是云中冰核上的一个小冰晶,随着冰晶从空中落下,它慢慢长成了经典的六面形雪花;奥林匹克最初是对天神宙斯的祭祖活动,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化,逐渐成为了全球同竞的体育节日。自然的风光以及拥抱自然的运动,都会让人们心驰神往。1991年6月16日生效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国际奥委会第一次给已发展百年的“奥林匹克主义”正式定义: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
    • 张雨
    • 摘要: 伊壁鸠鲁与庄子是中西方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哲学家,他们对人生的认识既有区别,也有交融。对于快乐,伊壁鸠鲁认为快乐的极致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庄子则区分了“天乐”和“人乐”,认为“至乐”就是与“道”合一,他们的快乐都指向个人,更强调心灵的快乐,不同的是伊壁鸠鲁也承认了物质的快乐的合理性。对于生死,伊壁鸠鲁和庄子都主张要直面死亡,但两者对于生死的态度略有差别,伊壁鸠鲁认为生死只是原子的聚散,无需烦恼,庄子则认为生死一体,生死都是自然的发展变化,我们不仅要善生也要善死。伊壁鸠鲁和庄子的人生哲学对于当代我们如何面对生死和快乐的问题仍有重要意义。
    • 黎千驹
    • 摘要: 老子将道的“自然而然”属性引入到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和修身养性之中,则形成了其人生哲学。老子的人生哲学包含“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致虚极,守静笃”“贵柔尚弱”“谦下”“上善若水”和“物极必反”等众多方面的内容,要求人要不断地减除自己身上种种不合于道的私欲,而使自己最终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人生之最高境界。老子的人生哲学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对人们修身处世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黎千驹
    • 摘要: 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就是盛大而刚直的正气。这种气,如果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损害它,那么人就可以挺立于天地之间。这种气,是跟仁义礼相配合的,否则就会泄漏。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无疑充满着浩然之气;孟子身上就完美体现了这种浩然之气,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贺仲明; 刘禹彤
    • 摘要: 作为一位拥有多年东北地区工作经历的作家,老藤十分了解东北文化,并且他也善于在作品中进行深刻而丰富的思考。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近作长篇小说《北地》中。作品以一位老干部年轻时建设东北的人生际遇为线索,展示了对当代社会政治文化和人生哲学等多方面的思考。作品既呈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在艺术上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体现出在思想和美学两方面的较高价值。
    • 韩雪梅
    • 摘要: 2020年12月25日,《心灵奇旅》在中国大陆上映。作为迪士尼年度最期待电影之一,《心灵奇旅》在中国大陆收获3.76亿元票房,仅次于《寻梦环游记》,全球票房累计1.37亿美元,获得了亮眼的票房成绩。《心灵奇旅》带来一丝光亮,照亮无奈和糟糕的生活,治愈世界各地人的心灵。影片创新性地将人物灵魂变成可视性的动画人物,并在多维空间叙事中展开一次奇幻冒险,同时探索人生的哲学意义。
    • 李靖萍
    • 摘要: 在布宁部分短篇小说和散文中轮船这一意象多次出现,在情节推动和诗性话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经超越其本身的客观意义和功能属性,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它既是死亡与毁灭的象征,也是思想变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生理想和永恒追求的寄托,这些丰富的象征意味都在布宁构建的艺术世界中得以呈现。解读不同文本中轮船的象征意义,可以进一步阐释布宁的文艺思想和人生哲学
    • 魏三原
    • 摘要: “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哲学思考的重点,是能够“成一家之言”的基础。对司马迁天人思想的研究维度不应局限于某一点,需从学术批判、自然科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多重向度去综合分析。《太史公书》的丰富内容与多样体裁也决定了司马迁天人思想绝不仅是某种观点的单纯表达,而且具有相当的适时性、传承性、辩证性与进步性。
    • 姜福安
    • 摘要: 20世纪中叶陈世骧和高友工将抒情传统确立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传统,后经几代学者讨论、传播,抒情传统论已经发展为近几十年的学术热点。而在陈世骧正式提出抒情传统之前,梁启超等人在五四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中国文化的抒情特质,这与跨越欧亚的反启蒙论述有关。在倭伊铿人生哲学的启发下,梁启超认识到精神与物质、情感与理性应该和谐统一。因此,他着意在理性高扬的五四时期申述情感的重要性,并系统梳理阐释了中国文化中的抒情精神,试图以情感反制理性主义的主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