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世俗性

世俗性

世俗性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32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35480篇;相关期刊280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等;世俗性的相关文献由342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德、刘乃银、刘莲莲等。

世俗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3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480 占比:99.92%

总计:435807篇

世俗性—发文趋势图

世俗性

-研究学者

  • 马德
  • 刘乃银
  • 刘莲莲
  • 周春生
  • 夏强
  • 张俊
  • 张琪亚
  • 徐德龙
  • 戴冠青
  • 承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杰宏
    • 摘要: "神话主义"这一概念从一国传播到多国,从文学批判领域拓展到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乃至影视作品、遗产旅游、电子媒介等多个领域,其概念范畴呈现出不断扩大化的趋势。这种概念范畴的不断外延与泛化一方面拓展了学科领域,同时带来了学科本体属性的泛化与模糊,隐含着学科边缘化的危机。对神话的神圣性与世俗性问题的讨论必须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及意义范畴,应避免从孤立的个案、片面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二者的互文共生关系。
    • 郭玲
    • 摘要: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一个高峰。中国绘画自产生以来,它的功能从“悦神”逐渐转化为“悦己”,发展至北宋时期开始不断走向世俗化,体现在壁画方面亦是如此。寺庙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时代背景的反映和社会生活的写照,山西宋元时期寺庙壁画中有几座具有世俗化倾向的典型留存,这些具有世俗化特征的图像为研究宋元时期社会风貌、人文价值以及解读中国文化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周咪; 朱华
    • 摘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敦煌装饰艺术中的华盖图案,从敦煌文化的"源头"上为现代艺术的"支流"提供新的创意思路,文章将华盖图案的装饰纹样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在分析不同朝代华盖图案的基础上,对其纹样进行分类总结,分析其色彩应用和规律.将华盖图案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下,探究华盖图案的宗教及社会意义,最后对华盖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提出方法.对于华盖图案进行解构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敦煌装饰艺术.
    • 马德
    • 摘要: 人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可以对不同的人,生出分别心。这是人的聪明之处,也是人性的奸诈之处。人在天性里,会自然地对他人产生一个等级划分。这是人的世俗性,也是人的功利性。在这样的划分中,你会发现人与生俱来对上卑怯和对下居高临下。
    • 李书铱
    • 摘要: 扬州画派与扬州经济及书画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画家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经历了从现实的困顿到妥协与融入市场,以及从迫不得已到认同自己身份的心理变化.该文通过研究画家的生平、题画诗、绘画题材,分析扬州画派画家的心理变化对其作品中世俗性的影响.
    • 刘宜斌
    • 摘要: 17世纪前奏鸣曲与坎佐纳的结构、名称常常相互混淆。作为一种体裁,17世纪初期的坎佐纳被奏鸣曲所取代。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常常是为一件或两件小提琴与通奏低音乐器而作,包括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小提琴常作独奏乐器,用低音弦乐器和羽管键琴作通奏低音乐器。之后,奏鸣曲又分为教堂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与室内奏鸣曲(Sonate da camera)两种类型。教堂奏鸣曲音乐较严肃,在教堂内演奏;室内奏鸣曲具有较为典型的世俗性特征。巴洛克晚期奏鸣曲在D·斯卡拉蒂与C·P·E巴赫的发展下,呈现出古典奏鸣曲式的雏形,并预示着古典奏鸣曲的萌芽。
    • 张昱; 汪希
    • 摘要: 马洛版《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沿袭了关于人吃禁果而堕落的主题。该剧未及描写弥尔顿式的英雄,也没有像斯宾塞那样刻写一部道德书,更未像莎士比亚那样写实地描写人世一切冷暖情仇,而是人在宇宙中能享有的一切可以享受的世俗内容。基督教传统道德认为人应尽善、尽美且无欲,但浮士德这个人物的重心却在于他对世俗物质的渴望,成为了马洛笔下的另一撒旦。浮士德对世俗欲望的追求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免除精神枷锁以后的现世精神和享乐主义态度,这正是人文主义者对人之身份的索求。虽然违背了向上、向善的古典主题要求,本文重在以体会时代精神的角度,以反映论(即镜子说)来参详这部通常认为反伦理的经典剧作,以作为一种新的解说途径。
    • 南海灯
    • 摘要: 教会传统对世俗性的分析多从教会内部神学和社会伦理的角度出发。而天主教想要更好地与社会互动还需要站在社会和教会共有的前提下。伦理学家查尔斯·泰勒从世俗性概念的三种区分入手,着重分析了"灵性维度"中完满感、厌倦感与中间状态三种生命境况。进而推导出了非宗教的哲学伦理观念和世俗的生活方式中也存在"灵性维度"的结论。查尔斯·泰勒对世俗时代的分析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中国的天主教会重视在"灵性维度"上同当今社会的交流与对话。
    • 俞航
    • 摘要: 查尔斯·泰勒于2007年出版的《世俗时代》,对世俗性问题进行了详尽阐释,囊括其哲学生涯的诸多思考,有力补充了他对现代性谱系的梳理与书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为泰勒关于世俗性的诸多观点提供启发与资源,且二者在一些重要议题上存在交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是泰勒分析世俗性之神学起源的重要文学资源,且以此泰勒展示了现代道德秩序失去超验基础的历史进程;作为哲学家的泰勒在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汲取营养的原因值得进一步分析,一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处的过渡时代使其描绘了现代性的萌芽,另一方面泰勒在其文学实践中寄托了在世俗世界用诗学语言为现代道德秩序刻画超验基础的希望.
    • 韩宇瑄; 宋浩钰
    • 摘要: 作为当代作家中的独特一员,阿城以"寻根文学"的参与者在文学史上留名.但这一标签在方便文学史定位的同时,也具有相当的遮蔽性.考察阿城作品的内在文化理路,"世俗性"贯穿着阿城小说创作的始终.在对世俗精神发现与确立的过程中,"世俗性"贯穿于阿城小说的各个方面,并在创作主体对生命的思考中,实现了世俗的内在超越,使阿城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别样的魅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