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在超越

内在超越

内在超越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456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内在超越的相关文献由229位作者贡献,包括白玉凯、李祥俊、黄玉顺等。

内在超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8.5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456 占比:91.40%

总计:2687篇

内在超越—发文趋势图

内在超越

-研究学者

  • 白玉凯
  • 李祥俊
  • 黄玉顺
  • 赵法生
  • 郭齐勇
  • 高广旭
  • 万光军
  • 任剑涛
  • 何新
  • 刘世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奚刘琴
    • 摘要: 由“天道”下彻“人道”,由“人道”达于“治道”,张载为其治道思想建构了一个“内在超越”的思辨体系,并提出了以“井田、封建与宗法”为主要内容的“回向三代”的治道思想。不仅如此,张载以礼为教,验井田、复宗法、定边防,身体力行,见诸实施。其“为万世开太平”的治道理想,对理学在新困境新演变下“回向三代”的治道路径,及其经世致用之治道践履,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 金玉柱; 陈保学; 董刚; 宋晓忠
    • 摘要: 从“家”范式概念出发,结合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梳理武术门户历史建构的内在逻辑。指出,武术门户的历史建构始终遵循着“家”范式共相类推的制度传统,具体表征为“家”文化传统的武术门户认知观念,“家”代际标识的武术门户技术体系,“家”亲情纽带的武术门户伦理话语,“家”实践模式的武术门户内在超越。基于“家”范式,武术门户以其内在的规定性,不仅摆脱了被外来文化同化与强制阐释的命运,而且使得林林总总的武术门户始终具有“吾道一以贯之”的“家”范式特征。推动中国武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双重价值等量齐观,既要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力与尊严,更要肯定“家”范式传统中“亲亲为大”的价值理念。在以古鉴今与中西会通中重构武术门户的内在合理性,重塑武术门户的正面形象,促进武术门户文化的再生产。
    • 高翔
    • 摘要: 儒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有无“超越性”,是中外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分歧的关键在于,中西方学者都各自强调本民族哲学的局部特征,热衷于探寻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而不能以全人类的视野,从世界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探寻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和民族差异性,从而推进其交流和发展。中国哲学“超越性”问题新论尝试把“历史类型学”思想和方法,引进比较哲学研究,突破中西方学者各自的局限,以哲学“超越性”问题切入,从宏观上考察中西哲学思维的普遍规律。
    • 杨建兵; 王志伟
    • 摘要: 主体性是先秦德育的主基调。儒墨道法四家互有抵牾,却不约而同地奏出突显人之主体地位的主旋律。“文质彬彬”的儒家标举“为仁由己”的内在超越和仁者爱人的人文关怀;“质胜于文”的墨家以“非命”为逻辑起点,孵出“兼爱”“兴天下之利”的大爱情怀;“法自然”的道家鄙视“人为”,只为修养出本真质朴、随性而行获得完全解放的人;“严刑峻法”的法家也劝人“敦本务实”以“积善成德”。儒墨道法四家德育思想所彰显的主体性意蕴对当下的道德建设有推动道德内在的自我建构、塑造和谐人际观的个体支撑、发挥德性培养的“隐”之方式、促成双向德育的陶冶路径四个方面的参考价值。
    • 乐晓旭
    • 摘要: “超越”作为哲学与宗教的重要问题,不仅是主客对立下的存在者化的概念,还是前存在者意义上的“超越活动”。“超越活动”是“超越的本源”,现代新儒家所谓的“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均是“超越活动”的对象化,即人通过作为“超越活动”的“爱”与“思”而成为超验的存在者,而超凡存在者“天”的生成则与人的敬畏情感与形上追求相关。因此,“超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的超越性问题。近年来,对于“超越”观念的讨论如此热烈,与“人本主义”背景下人的超越性问题密切相关。
    • 王辉
    • 摘要: 教师职业发展是教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和基本方式,是教师基于自身的自觉和自为。“内在超越”作为哲学领域的基于人之本性的德性和品格的发展,是工具理性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进阶之路。摆脱工具理性主义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困扰、教师对幸福人生的追求以及教师对学生内在自觉的关照是教师职业内在超越的价值动因。教师的职业发展可以从主动内在批判、强化教育信念、立足教育现实以及关注学生成长中实现自身的内在超越
    • 耿晓辉
    • 摘要: 陶渊明诗歌的重要价值之一就体现在其展现的自我批判意识和内在超越精神.从身份认同的尴尬到社会理想的幻灭,从多重哲理的思辨到审美活动的全情投入,都能体现出陶渊明对自我的认识以及批判的力度,是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的.而且,陶渊明并不满足于仅仅找出问题,提出批评意见,而是更在意寻求答案、寻找解决之道,最终他找到了内在超越的方式,实现了从"小我"转向"大我"的跃迁升级,也成就了其人格和诗歌的永恒经典.
    • 赵法生
    • 摘要: 以往研究孟子的超越思想,往往只是依据其心性论.但是,分析其存夜气和养气说,会发现其心性的超越后面存在着一条更加深微的思想线索,它与当时的气论思潮密切相关.良知的存养与夜气相伴随,而集义养气工夫所形成的浩然之气,达到了万物一体之境界,表明气的超越使得心性超越具有了某种实证意义,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理论预设.另外,这种内在的德气还能够践形生色,晬面盎背,使身体完成从小体到大体的转化,即身而成道,使得身体也具有了超越意义.以上三方面的超越结合起来,才意味着孟子式超越的完成,这也使得他的超越思想超出了单纯内在超越的范畴,将内在德气与宇宙之气的融汇合一,从而具有了某种程度的中道性格.
    • 陈果
    • 摘要: 一个学生是围棋爱好者,他说,围棋运动中存在两类人——"胜负师"和"求道派"。所谓"胜负师"即是以胜利为终极目的,而所谓"求道派"则是以追求围棋的艺术境界为主要目的。"胜负师"以战胜他人为乐,"求道派"以战胜自己为乐;"胜负师"因败北而痛苦,"求道派"因没有自我突破、自我提升而痛苦;"胜负师"生活于"二人世界",他在对他者的征服中寻找自我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求道派"自成世界,在自我的内在超越中实现自我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 李晓锋
    • 摘要: 先秦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分歧,但已经出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其奠定了"天"和"人"有着内在联系的基础.《中庸》则在这一基础上正式提出人道来源于天道,个体可通过"诚""明"的方法由人性而达乎天道,从而实现自身的超越.《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宋明心性论和工夫论的价值源头,也对儒家传统德性修养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