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圣性

神圣性

神圣性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35482篇;相关期刊285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天风、中国天主教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3年全国民族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等;神圣性的相关文献由345位作者贡献,包括孔凡娟、Erica、倪光道等。

神圣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482 占比:99.92%

总计:435829篇

神圣性—发文趋势图

神圣性

-研究学者

  • 孔凡娟
  • Erica
  • 倪光道
  • 冯天策
  • 孙长虹
  • 安佳
  • 宋一苇
  • 宋晔
  • 张俊
  • 张宏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中元
    • 摘要: 醒狮文化传统的持久存续,与岭南民众尤其是舞狮人、用狮人的现实需求,以及传承群体对醒狮礼仪的观念认同息息相关。醒狮的传承主体对醒狮文化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醒狮文化神圣性的认同;二是对醒狮礼仪的坚守。稳定延续着的需求与认同作为核心要素,构成醒狮文化传统存续的内在基础。
    • 马宇
    • 摘要: 苗族古歌产生的三要素是特定的语境、仪式和人。特定的语境是相应的民俗或祭祀活动;特定的仪式是神圣的秩序在场;而特定的人则是沟通着神与人世界的使者(发生的媒介)。三要素共同在场,塑造着苗族古歌的神圣性和庄严性。苗族古歌,是“指在苗族聚居地用苗语流传的关于开天辟地、万物起源、民族族源与迁徙等创世性题材的歌谣”。
    • 郝长墀
    • 摘要: 自启蒙时代以来,权威概念受到了极大挑战,在人们的观念中也淡薄了。在自然主义的理论中,权威被看作是某种衍生性的东西或某种要消失的东西。在笛卡尔和帕斯卡的哲学中,权威与意志概念之间有着本质关系,他们揭示了权威在本源性上具有神圣的特征。在克尔凯郭尔和《圣经》的文本中,真正的权威是神圣权威,其根本特征是完全抛弃权力和武力,因此具有柔弱性。个体应该在处理神圣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关系中成为自己,同时也使神圣权威成为真正的权威,使世俗权威回到自己的相对地位。
    • 李秀敏
    • 摘要: 《尚书》作为传统儒家的"五经"之一,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受到无与伦比的尊崇,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更成为皇权时代具有神圣性的国家经典,对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始自孔子,中经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陈骙的《文则》,历代关于《尚书》文学意义的论说却不绝如缕,笼罩在《尚书》之上的神圣光环阻碍了人们对其进行客观的文学审视;加之《尚书》本身语言的古奥艰涩,历史上的《尚书》遂成为与文学隔绝的禁区。
    • 颜岩
    • 摘要: 科拉科夫斯基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围绕宗教神圣性、人的有限性和恶的永恒性展开论述,认为康德的道德学说能够防止道德机会主义,“抽象的人”能够抵制“具体的人”的霸权和压制;认为恶的不可根除性有助于让现代人保持敬畏和谦逊,抵制启蒙理性主义盲目乐观的心态;强调宗教神圣性和神话可以避免现代性坠入虚无主义,让人们的生活充满意义和价值。科拉科夫斯基的宗教现代性批判属于文化保守主义的一种类型,虽然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性的危机、反思启蒙理性的弊病、发掘宗教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启发,但仅仅诉诸宗教文化和道德良知不仅不能走出危机,反而会回避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而陷入悲观主义,或在反面确证现代性危机的永恒性。
    • 蔡辰梅
    • 摘要: 在以“教师是人不是神”作为道德辩护的“去圣化”过程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失落了对职业神圣性的道德追求。然而,教师个体自我的道德尊严和配享幸福,教师职业本身的神圣性以及教育发生的内在规律乃至教师群体社会声望的建立,都内在需要教师道德神圣性的恢复。教师道德的神圣性在本质上是教师道德主体性的显现,是其超越性需要的满足和对他者召唤的回应,更是对日常教育生活的意义赋予过程。教师道德神圣性的实现需要教师以职业理想信念奠定精神动力,以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增强对道德神圣性的价值认同,以教育性关系的重建以及基于教育生活中的意义重构生成教师道德神圣性实现的凡常模式。
    • 何云波; 奚沛翀
    • 摘要: 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成分,是促进学生将储备知识进行内在转化并实现自我修养提升的必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人文教育并未对受教育者即“人”的内在维度予以关注,更遑论深入审视。人性本应包括理性、神圣性及动物性。但是,忽视人的“根性”的教育模式,反而可能将教育扭曲为一种“反人性化教育”“伪人性化教育”。如何在利人中立人,在满足动物性的同时,伸张神圣性,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充沛的生命的和谐的人,而非虚伪的“两面人”,是中国当代大学人文教育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 蓝希瑜; 董安恬
    • 摘要: “问凳”为浙江省级非遗项目,现多作为一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为外界所熟知。不过,历史上“问凳”是浙西南畲族民间一占卜仪式。作为占卜仪式,“问凳”神圣性明显,它的神圣性来源于图腾信仰、神话历史、三脚马传说和具象化空间以及长期展演。神圣的“问凳”占卜仪式申报成杂技与竞技类非遗保护项目,要加强文化考古,注意民俗本身的历史。非遗保护要讲好非遗故事,注意项目的完整性和客观性。
    • 王光耀; 王恒
    • 摘要: 列维纳斯对神圣性的思考既部分地接续了海德格尔,同时也部分地歧出于海德格尔。接续体现在:对神圣性的思考需要摆脱存在神学,需要拆解致力于自我保存与提高的存在意志。歧出体现在:在告别存在神学之后,海德格尔将存在本身思为神圣性得以绽现的原初维度,列维纳斯则认为,将神圣性隶属于存在之境域,既有匿名化的危险,也有落入偶像崇拜的危险。在列维纳斯看来,神圣性只能发生在对他人呼唤的无条件回应这一原初伦理情势之中。此一神圣性不仅异于作为存在者之实体性根据的存在,异于作为生存之努力的动词性的存在,同时也异于海德格尔式的存在本身。对此"异于存在"的神圣性维度的揭示正是列维纳斯所开启的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向的最初进路。
    • 张晓艺
    • 摘要: 神圣问题是文化信仰领域中最为原初的核心议题,也是最易产生分歧和难以把握的抽象概念,并形成了一种离散认识.从社会建构的角度看,文化的神圣性在于对人类活动的秩序化.作为以人伦关系为底色的文化信仰体系,当前以吸取儒家文化有益滋养为标识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离不开对儒家文化"神圣"维度的再度辨识.在儒家文化神圣性的现代建构过程中,尚需经由神圣资源的运作与仪式表达,达成兼具"现代社会神圣特征"与"传统人文信仰关怀"的社会公共性,并藉此尽力达成有关"何为儒家文化"的社会共识.在"多样但不多元"的神圣格局之下,维系儒家文化神圣性的旧机制遭遇部分失效,而以文化公共性建构儒家文化神圣性的新路径尚未完全形成,这已成为当前儒家文化建设"神圣"维度中的一大结构性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