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认同

认同

认同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22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22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2098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法制与社会、思想教育研究等; 认同的相关文献由576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玉军、李海龙、王成兵等。

认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22 占比:99.90%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0.10%

总计:5227篇

认同—发文趋势图

认同

-研究学者

  • 吴玉军
  • 李海龙
  • 王成兵
  • 陈莹
  • 李远龙
  • 陈舒劼
  • 张丽
  • 张军
  • 本刊编辑部
  • 李萍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丽婷
    • 摘要: 群像电影虽非电影文化范式的一种,但拥有着群体性和现实性的文化影响力。在国内,群像电影与主旋律基调脉脉相通,形塑“个体-家国”的共同体意识,与观众通过对话的形式产生双向交流与互动,建构“英雄-平民”的人物图谱,从民族理性和人文精神出发给予普通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由宏大叙事转为对人内在本性的挖掘。同时,随着媒介化时空的发展,群像电影持续发轫拓宽了类型范式,主流价值的引导和平民话语的回归为构建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开辟了叙事新路径。
    • 谢中元
    • 摘要: 醒狮文化传统的持久存续,与岭南民众尤其是舞狮人、用狮人的现实需求,以及传承群体对醒狮礼仪的观念认同息息相关。醒狮的传承主体对醒狮文化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醒狮文化神圣性的认同;二是对醒狮礼仪的坚守。稳定延续着的需求与认同作为核心要素,构成醒狮文化传统存续的内在基础。
    • 文龙杰
    • 摘要: 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乌克兰面临独立30余年来最大危机,这与其国家建设水平低下有关。国家可分为实体意义上的国家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国家建设也可分为两种路径——获得具体国家特征的实体国家建设,建构国家、社会及个人之间合理化关系的政治国家建设。乌克兰国家建设不足集中表现为政治国家有效性缺失。乌克兰国家建设存在政治制度多变、国家寡头化、国家认同缺失、民族冲突对立等诸多不足,导致民主无序化、国家寡头化、认同碎片化、族群对立化,极大影响了国家有效性。乌克兰未能处理好秩序与民主、自主发展与外部影响、历史与现实、民族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关系,未完成获得独立性、人民性、主体性和共同性的历史任务。乌克兰国家建设教训提出警示:国家建设不能盲目接受、照搬某种思潮或模式,而应以独立性为基础,以人民性为遵循,以自主性为保障,以建设性为追求,探索确保本国国家有效性的特色路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态势下,国家安全稳定与有序发展的难度加大,现代国家建设应高度警惕新自由主义的话语叙事与行动渗透。
    • 张建立
    • 摘要: 汉字既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也是中日两国间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工具。在汉语中,“侘傺”作为一个复合词使用,初见于《楚辞》,本意为“怅然住立”。“侘傺”传到日本后,在古文书中保留了汉语本意及复合词形态,但在《万叶集》《古今和歌集》等文献中却被拆分缩减为一个“侘”字来使用,并逐渐被赋予了积极含义。自16世纪以来至今,“侘”一直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美意识、人生价值观、尤其是作为日本茶道精神理念而广为人知。
    • 董慧; 王晓珍
    • 摘要: 增进共同性,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也包含着各民族的差异性。党的百年民族工作,既丰富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也以理论和实践创新实现中华民族共同性与各民族差异性的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共同体意识,其内在地以共同性为根基,并集中表达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于各民族在差异性中寻求共同性的团结过程,它不是机械的、同质的意识,而是有机的、活力的和包容的意识。以增进共同性为重要方向和内在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以共同性为根基和主流,同时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伟力、合力与活力。
    • 梁会东
    • 摘要: 随着我国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有关消费伦理的问题日渐凸显,学界对大学生消费问题化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本文首先在消费主义理论视角下厘清了大学生面子消费的具体内涵,通过总结大学生面子消费的特征,分析构建大学生面子消费的影响因素来反思大学生群体的面子消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沈文平; 汤棋夷; 韦岸; 李婷婷
    • 摘要: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源头深远,内涵丰富,从哲学范畴中的同一性理论出发,以哲学“认同”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物种认同,血缘身份认同,地理空间上的文化认同三个层面挖掘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内涵,从而获得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深入的认识。
    • 唐铮; 丁振球
    • 摘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环境中的交际语言,迅速走红于网络和现实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向。文章对网络流行语使用的特点、传播动因、问题及规制进行探究,发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容、语料来源、传播范围均有新的时代特征,其“出圈”的传播模式突出了模仿、复制和变异等迷因的特征;网络流行语被基于自我呈现、社会认同、情绪宣泄、话语抵抗等目的而使用,力求树立良好形象的标签、塑造圈层化的群体身份、充当减压的安全阀、进行温和的协商成为网络流行语得以有力传播的心理动因。不过,网络流行语的风行可能带来加剧标签化思维、抬高圈层间沟通壁垒、传播社会焦虑、陷入想象性解困陷阱等隐忧。为此,应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沟通机制,促进不同圈层群体的交流,扩大主流话语与非主流话语的对话基础;联合社会各界洞悉网络流行语使用群体的心态,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心理监测与辅导机制;同时鼓励网络流行语使用群体通过正规渠道反馈问题,并推动解决,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有针对性并循序渐进地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 张亚娟; 张焰
    • 摘要: 革命文化具有精神激励、价值引领和行为示范作用,对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革命纪念馆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历史记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面对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挑战、青少年受新环境和观念的影响以及革命纪念馆自身建设的不足,要结合历史、联系现实,增强革命文化的感染力;要让革命文物“发声”、让历史资料“说话”,增强革命文化的说服力;更要推进媒体融合,增强革命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的载体作用,巩固好青少年革命教育的重要阵地。
    • 韩西西; 刘国庚; 戎华刚; 刘舒展
    •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是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本文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现实意义、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策略探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