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共同性

共同性

共同性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63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眼科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368篇;相关期刊515种,包括法制与社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国际学术论坛暨首届研讨会、“传承与创新”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第九届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共同性的相关文献由71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连祥、符庆宏、黄佳佳等。

共同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9 占比:15.5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3368 占比:84.39%

总计:3991篇

共同性—发文趋势图

共同性

-研究学者

  • 李连祥
  • 符庆宏
  • 黄佳佳
  • 胡峰
  • 帅国文
  • 朱达秋
  • 潘健
  • 齐备
  • 严妍
  • 何景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慧; 王晓珍
    • 摘要: 增进共同性,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也包含着各民族的差异性。党的百年民族工作,既丰富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也以理论和实践创新实现中华民族共同性与各民族差异性的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共同体意识,其内在地以共同性为根基,并集中表达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于各民族在差异性中寻求共同性的团结过程,它不是机械的、同质的意识,而是有机的、活力的和包容的意识。以增进共同性为重要方向和内在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以共同性为根基和主流,同时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伟力、合力与活力。
    • 黄金辉; 陈崇仁
    • 摘要: 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需要从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中寻求基本进路。“国民”是伴随民族国家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身份,基于一元化国民权利搭建的政治制度安排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中国现代国家语境下的国民意识是在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进程中被逐渐塑造起来的,它既具有民族国家形态下国民意识的一般性,也内含中华文化基因,表征中国现代国家特性。无论从民族国家一般特性,还是从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来看,国民意识都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核。这种内核体现为国民意识是增进共同性的前提、是支撑共同性的主轴、对增进共同性具有根本性效能。通过国民意识培育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进路,主要包括:坚持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保障国民合法权益;加强各族人民共有奋斗历史教育,铸牢国民共有精神家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拓宽国民交流互动平台;赓续共同利益,塑造国民集体行动意愿。
    • 陈智; 赵冬; 金浩
    • 摘要: 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认识上强化共同性,在实践上增进共同性,而塑造与增进共同性要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性和各民族差异性关系的正确把握。具言之,既要在认识层面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适时加以引导和优化,还要用这种正确的认识指导民族工作实践,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重要原则,在尊重差异中赢得人心,在包容多样中汇聚力量,在增进共同性中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继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 莫雷; 吴友军
    • 摘要: 当代西方激进左翼的代表人物朗西埃、哈特和奈格里的理论虽然有诸多差异,但是当他们批判资本统治以及资本主义的等级和权力结构时,他们的理论最终都指向了对政治共同体的建构。哈特和奈格里将共同体理解为批判财产共和国而形成的大同世界,朗西埃将共同体理解为基于平等而展开争议的共同体。虽然他们对共同体的理解在侧重点和角度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从一般智能和智力平等的角度出发理解共同性,认为共同体是对共在结构的重新安排;必须打破资本和权力的统治,破除等级制和各种区隔,实现共同体的不断生产和创造,从而形成更好地彰显人的自我本性和生命特质的共在和共享的真正共同体。他们的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思想家批判虚幻共同体和追求真实共同体的两种不同路径,突出强调了共同体与主体、共同体与身体之间的关联。但他们对虚幻共同体的批判仅停留于对共同性的份额的争夺和平等的感性分配,无法为真实的共同体的建构提供现实的道路。
    • 王彬武
    • 摘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主题。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心主题。高质量发展从经济领域拓展到各项事业,在各领域又会有不同的特点。教育是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能不能按照教育的规律理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直接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成效。
    • 王传发; 毛国旭
    • 摘要: “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和本质内涵。增进共同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目标和内在要求。中华民族共同性是各民族在长期交融汇聚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属性等方面的有机联系与聚合,“四个共同”从共同疆域、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和共同精神等四个方面真实呈现和高度凝练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历史渊源与基本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共同性”认同基础上的铸牢过程,增进共同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与方向指引。要在正确把握“四个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增进共同性,指引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进而提升中华民族的认同度、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 李洁; 杨博皓
    • 摘要: 和亲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权关系发展的一种形式,无论出于主观意愿,或基于历史事实,均落脚于不同民族政权间良性政治关系的搭建及互动,从族际维度看则是以政治关系为核心的民族关系调整。从族际交融视角来看,族际血缘融合是和亲最直接的呈现,同时伴之以族际文化的交汇与交融,且延伸至经济层面的联系。经由和亲这一形式,从血缘融合开启的互化揭开了族际深层次交往的序幕,使“汉”与“胡”的边界趋于模糊。和亲成为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性凝聚”的渊源之一,也成为反思“华夷之别”“中心”与“边缘”的一个重要维度。深入挖掘和亲的历史,可为当下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 涂恬; 黎夏璐
    • 摘要: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的饮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研究传统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性。一方面是对当下的传统饮食文化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了解思政教育当中与传统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的共同性。在两者可行性进行分析的情况下,提出可以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措施,其根本宗旨就在于提高烹饪专业人才的思想道德素养。
    • 宋田昊楠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由多民族聚合而成的共同体,其中各部分相互依存,具有共生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遵循的方向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指南。学界既有研究呈现出重国家、轻社会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忽视挖掘各民族地区交往交流后自发形成的村落共同体的实践。通过对云南省帕旭-芒石寨村落共同体的分析,文章认为,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根本上的一致和村民归属感、认同感使得村落共同体得以存在。西南地区多民族村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国社会中的缩影。基于此,从微观层面观察民族村落共同体的动态生成,有利于从宏观层面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铸牢基础,探寻其背后的政策意义及理论内涵。
    • 高偌淇; 刘会柏
    • 摘要: 着力增进共同性,对加强中华民族建设,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具有显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共同性的增进方面也积累了丰硕的成就与经验。新时代新征程需进一步增进共同性,应从巩固民族团结和加强国民凝聚两个角度同向发力,只有将二者有机统一、协同联动起来,才能形成推动共同性建设的磅礴力量,进而促进中华民族建设不断实现新的飞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