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村落共同体

村落共同体

村落共同体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农业经济、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674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法制与社会、甘肃理论学刊、甘肃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村落共同体的相关文献由119位作者贡献,包括蔡磊、刘玉照、张思等。

村落共同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3.7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674 占比:96.15%

总计:2781篇

村落共同体—发文趋势图

村落共同体

-研究学者

  • 蔡磊
  • 刘玉照
  • 张思
  • 田鹏
  • 郭冬梅
  • 刘忠
  • 卢尧选
  • 卢晓
  • 姚林
  • 张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谭秋成
    • 摘要: 市场扩展、社会分工和农业技术进步减少了农民生产生活上的相互依赖性和合作收益,导致村落共同体合作的基础瓦解;公共物品定义范围及提供方式的变化则减少了共同体成员在公益事业上合作的内容和义务。村落共同体解体是一场社会变革,解体后使成员从外部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交易机会,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但是,村落共同体解体使一些原来通过传统规范解决的问题成为新的难题,同时导致成员对公共资源和公共域产权进行争夺,不可避免地产生系列纠纷和利益冲突,并使村范围内公共物品因为成员之间缺乏协调而不能合作生产。村落共同体解体的过程也是国家权威彻底深入、扎根农村的过程,乡村治理注定要由国家主导。当前乡村治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包括:成立村民议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再建村民合作规则;扩大“一事一议”范围,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降低利用法律的成本,为村民提供更多法律服务,等等。
    • 马春蕾; 王志强; 魏振知
    • 摘要: 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和正常运作与乡村法治文化的建设和维护紧密相连,更依赖于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法治的基础是法治文化建设,新时代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同步推进。在我国新疆边疆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目前仍存农民文化素质低、法治意识淡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乡村法治宣传力量薄弱等问题。应通过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强化正向引导、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等途径,推动我国村落共同体的建设。
    • 子志月; 黄凯
    • 摘要: 穑神是永德县送归村布朗族的村寨保护神,献穑仪式是当地布朗族群众的一项重要民间信仰活动。布朗族的穑神信仰及其献穑仪式,不仅满足了当地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心理诉求,起到了规范地方社会秩序、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促进布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且成为强化布朗族村落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为乡村社会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力量。
    • 尹子良; 贺勇
    • 摘要: 文章选取以村民为主体的村落共同体视角,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为分析工具,解析传统村落在宗族社会、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提出适合多元主体背景的空间新秩序。最后结合新光村的探索实践,归纳总结如何构建具有集体认同的共同体以及相应的空间营建策略,为其他村落空间营建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 吕龙; 娄康杰
    • 摘要: 在滕尼斯的共同体范式里,不同的共同体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功能。这也构成了文章对不同的共同体类型对乡村邻里"互助带娃"的不同维度的解释范式,血缘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类意志的统一体。血缘共同体是互助带娃的基本场域,面对当下乡村血缘共同体同质性的活动保持一致或者缺席,那么地缘共同体则是乡村邻里"互助带娃"有力补充,乡村亲缘共同体则是在地缘共同体、血缘共同体缺场的"救急"行动。
    • 卢晓
    • 摘要: 民族互嵌社区建设和流动背景下村落共同体终结的判断在“共同体”维度上呈现悖反。以“村落共同体生成机制”为核心的微观村落民族志或许可以回答这一难题。南方山地苗村个案展示“互助共生”是村落共同体形成的内在动力机制,权益均衡、力量平衡、公私利益协调是共同体得以生成的基本条件。法治与自治的“互嵌配合”是传统村落共同体在现代保持韧性的关键。
    • 周选和; 焦长权
    • 摘要: 日本学界的满铁调查及其相关研究对中国农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共同体”理论是这一学术传统的核心线索。它发源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传入日本后与“近代主义”思潮相结合,在大塚久雄的影响下成为学界主流。在经验研究领域,日本学界发生了“村落共同体”与“水利共同体”两场论战,前者对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存在激烈争论,后者对中国农村水利组织的性质展开了讨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学界“共同体”理论发生了社会学化的转向,人们对其有了再认识。
    • 田鹏
    • 摘要: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过程中乡村发展与村落变迁的多元化推进动力机制及多样化地域构造模式,使得地域社会视角下中国村庄转型呈现出过渡性、动态性、复合性等实践特征。在村庄向社区转型演化过程中,不同地域社会构造模式及其多元化整合机制能否重塑地域社会认同及新公共性,构建普遍主义价值规范和主体性社会行动体系,并顺利过渡到共同体本位导向的现代地域社会,理应成为中国村庄转型和村落共同体的前途命运理论研究的题中之义。本研究基于地域社会理论视角,阐释其作为理论框架之于中国村庄转型的学理价值。与村落终结、单位化村庄、后乡土社会、村庄结构—区域差异等理论视角不同,地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整合这一核心概念出发,基于地域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地域生活营造的认同模式、地域主体重塑的新公共性等维度,考察从村庄到社区转型过程中空间、制度、主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关联,从而提出不同村社嵌合地域社会的构造模式顺利转型过渡到现代地域社会的理论议题和现实制约。
    • 宋田昊楠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由多民族聚合而成的共同体,其中各部分相互依存,具有共生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遵循的方向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指南。学界既有研究呈现出重国家、轻社会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忽视挖掘各民族地区交往交流后自发形成的村落共同体的实践。通过对云南省帕旭-芒石寨村落共同体的分析,文章认为,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根本上的一致和村民归属感、认同感使得村落共同体得以存在。西南地区多民族村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国社会中的缩影。基于此,从微观层面观察民族村落共同体的动态生成,有利于从宏观层面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铸牢基础,探寻其背后的政策意义及理论内涵。
    • 邢宇宙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引发农村环境污染扩大,由此带来局部生态环境失衡问题也日益严重。据此,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乡村振兴之中,必须要重新思考村落共同体建设之于村庄的意义。海南万宁开展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基于党政主导的部门包村、分类发展与典型示范、乡村精英群体的带动和地方文化生态的支撑等机制,探索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平衡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尚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缺乏可持续运行的机制;缺乏产业支撑导致动力缺乏;村民参与不足、社会基础薄弱等问题。基于此,未来应推进以村落共同体为基础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