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斜视

内斜视

内斜视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05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60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术会议等;内斜视的相关文献由56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利华、赵堪兴、许江涛等。

内斜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3 占比:28.4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760 占比:71.36%

总计:1065篇

内斜视—发文趋势图

内斜视

-研究学者

  • 王利华
  • 赵堪兴
  • 许江涛
  • 冯雪亮
  • 张伟
  • 吴小影
  • 李海凌
  • 陈霞
  • 马琳
  • 刘双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慧琴; 冯雪亮; 范若华
    • 摘要: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显微注射治疗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7月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收治的7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实施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显微注射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斜视角、矫正效果、视觉三级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斜视角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正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视觉三级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显微注射治疗共同性内斜视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斜视角,促进患者视觉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 吴斯琪; 肖亦爽
    • 摘要: 1病例患儿,男,4岁,因“发现右眼内斜1年”就诊。患儿近1年来无明显诱因发现右眼内斜,无眼红眼痛,无颜面部、头颅外伤史。曾至当地医院诊断为:(1)右眼内斜视。(2)右眼视网膜脱离。患儿系足月顺产,第1胎第1产,生后无吸氧抢救史,父母健康,母亲孕期无特殊服药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
    • 徐文君
    • 摘要: 斗眼,也就是内斜视,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黑眼球向内眼角方向斜视,造成双眼不能同时视物,不仅影响外观,也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双眼视功能,形成弱视,造成立体视不良。可是内斜视也分真假,两者的预后完全不同,治疗迥异。为什么会有假性内斜视呢?因为孩子刚出生后往往鼻梁没有发育,比较扁平,内眼角的皮肤显得有些松弛,会遮盖部分内眼角的白色眼球,这样在外观上看来内眼角的白眼球少而黑眼球多,也就是内斜视的外观。
    • 万茜茜; 刘贺婷; 王家凤; 郑雨薇; 许育新
    • 摘要: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35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病人,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注射组20例和手术组15例,其中注射组又分为结膜微切口组(注射组a)和无结膜切口组(注射组b),每组各10例。手术组根据术前三棱镜度数设计手术方案,注射组予以内直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比较各组间3个月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3个月时注射组与手术组治愈率分别为75.0%和86.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a与注射组b治愈率分别为70.0%和8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治疗后出现上睑下垂2例,轻度外斜视1例,均于1个月之内恢复,1例复发,予以重复注射。均未出现结膜淤血、瘢痕、组织粘连等并发症。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效果较好,安全性、可重复性高,可作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早期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
    • 劳苇; 刘芳; 黄金飞
    • 摘要: 目的:对比单纯压贴三棱镜矫正与压贴三棱镜联合手术治疗对中等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acquired comitant esotropia,AAC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中等度数AACE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排除颅脑疾病。10例行单纯压贴三棱镜矫正(单纯棱镜组),8例行压贴三棱镜联合手术治疗(联合手术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个月、5个月、6个月测斜视度、Worth4点灯、近立体视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前与最后一次回访时患者斜视度的差异。评估两种治疗方法对Worth4点灯结果和近立体视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⑴两组患者在最后一次回访时斜视度都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在最后一次回访时,12例患者恢复至中心立体视,两组对近立体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压贴三棱镜矫正和压贴三棱镜联合手术治疗都可以减少中等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斜视度,使其恢复双眼单视,单纯压贴三棱镜矫正对远融合功能和近立体视恢复的效果与压贴三棱镜联合手术治疗类似。
    • 周广德
    • 摘要: 儿童“斗鸡眼”一般情况下是指内斜视,多伴有弱视。内斜视是斜视的一类,斜视和弱视是常见病、多发病,和视觉发育密切相关,必须尽早予以诊断治疗,方可有较高的视功能恢复机会。因此,本文在论述时常把斜视和弱视一起阐述,这也是因为这两种情况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 张越; 崔丽红; 李雪
    • 摘要: 目的 研究Faden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在治疗高AC/A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例行Faden(联合)内直肌后徙术高AC/A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检查手术前后患者斜视度,眼球运动,AC/A,立体视的变化.术后平均随访1年,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眼位正位,眼球运动不受影响,AC/A减低,立体视明显改善.结论 Faden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是一种治疗高AC/A调节性内斜视疗效明确的方法.
    • 郝瑞; 张伟; 赵堪兴
    • 摘要: 目的 分析病因不典型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的临床特点、可能病因及手术疗效.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AACE并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8±7)岁,12例患者均伴有复视主诉,发病时长(8.83±3.71)个月,均行眼部常规检查除外弱视及眼部器质性病变,行眼眶及头颅MRI检查除外眼眶及颅脑疾病,并经病史询问否认存在引起AACE的常见诱因(如单眼遮盖、精神或心理因素、中高度近视眼等).分析此类患者的发病特征、看近(33 cm)与看远(5 m)斜视度数差异以及斜视矫正手术前、后斜视度数和立体视变化.选取同期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单眼斜视矫正手术治疗且性别、年龄匹配的1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及10例自幼发病、无复视症状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资料作为对照,比较3类患者内直肌肌止点位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例AACE患者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为(1.70±0.88)D;术前第一眼位看近的内斜视度数为(22.42±5.82)三棱镜度(PD),看远的内斜视度数为(20.00±4.86)PD,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术中行被动牵拉试验,所有患者双眼内直肌无明显紧张或挛缩,外直肌无麻痹情况存在.12例AACE患者内直肌肌止端附着点距角膜缘距离为(5.20±0.27)mm,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5.30±0.25)mm,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为(5.30±0.31)mm,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8).12例AACE患者术后6周、3个月和6个月均残留小度数隐性内斜视(平均3.42~6.33 PD),且术后立体视较术前好转,术前有2例患者无立体视,术后12例患者均有立体视.结论 病因不典型AACE患者不合并高度近视眼,无远视眼,看远与看近内斜视度数无明显差别,推测其内斜视的产生可能与先天存在的隐性内斜视失代偿有关,从而产生复视的临床症状,常规手术量能够减轻内斜视,恢复立体视,但术后仍残存少量隐性内斜视,此类患者内直肌附着点无异常.
    • 赵晨; 韦严
    • 摘要: 调节性内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内斜视类型,常需配戴远视矫正眼镜矫正眼位,以提高视力和双眼视功能.但调节性内斜视的病程较长,需要长期监测患者屈光状态的变化,维持远视足矫会干扰眼球的正视化发育过程,而远视低矫又有内斜视失代偿的风险,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常有困惑.同时高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的调节性内斜视配戴双光镜的收益以及三棱镜对残余内斜视的矫正作用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针对调节性内斜视的光学矫正原则提出观点,以供同行探讨和参考.
    • 陈晓斌; 黄菊芬; 李维娜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 对在我院诊治的16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6位患者平均年龄为(21.38±6.65)岁(10~34岁),发病前患者平均每日近距离(≤30 cm)用眼时间为(9.13±1.59)h,持续时间为(6.06±2.07)个月,平均等效球镜右眼为(-3.70±2.35)D;左眼为(-3.68±2.59)D,看近斜视度平均(46.56±14.11)△;看远斜视度平均为(50.38±13.26)△.术眼内直肌止点距角膜缘距离平均为(4.98±0.44)mm,患者术眼内直肌距离角膜距离与手术量呈正相关(r=0.717,P<0.01).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正常的患者例数明显增加(x2=12.082,P<0.05).结论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多见于近视及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人群,全矫手术方案是其合理的手术方案,术中可结合患者术眼内直肌距角膜缘距离,予以适当调整手术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