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认同危机

认同危机

认同危机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59篇;相关期刊399种,包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统一论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台湾研究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认同危机的相关文献由54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成兵、王亚南、翟韬等。

认同危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7 占比:76.4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159 占比:23.08%

总计:689篇

认同危机—发文趋势图

认同危机

-研究学者

  • 王成兵
  • 王亚南
  • 翟韬
  • 宫敏燕
  • 焦润明
  • 焦若薇
  • 贺翔宇
  • 余克礼
  • 倪赤丹
  • 傅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韦丽华
    • 摘要: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及越南革新开放的不断深入,越南传统文化价值受到冲击,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越南将崇尚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战略,将民族传说中的始祖雄王,构筑为越南新文化的象征,将其“国祖”身份法定化。雄王“国祖”身份的形成与发展,既是越南民众与政府的共同选择,也是越南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必然选择。从认同的角度来说,越南将雄王“国祖”身份法定化,将雄王朔造为全民族大团结的文化象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 李畇赟; 刘善槐; 谢爱磊
    • 摘要: 本研究基于12省2196名编外教师的调查数据和36名编外教师的访谈,探讨了公办中小学编外教师的职业承诺问题。研究发现,我国编外教师职业承诺处于较低水平,且低水平职业承诺行为实质上是编外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适应和应对不平等与认同危机的策略。编外教师通过身份区隔下的自我归类、他人对其身份的“不承认”而产生职业认同危机,进而做出逃离、妥协以及日常抗拒等低职业承诺表现。编外教师的低职业承诺表现主要受两种机制的影响:成本收益分析和付出—回报失衡。
    • 王越; 段爽
    • 摘要: 乡村教师是乡村建设的知识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传递文化的使命。作为乡村中的文化人,乡村教师一直都是特殊的存在群体,本文通过对比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20世纪末至今三个阶段乡村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融入状况,发现当前乡村教师存在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乡村文化认同危机和专业发展认同危机,并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国家层面的制度建构和完善、个人层面的知识建构与自我建构等策略,以期对乡村教师的社会融入有所促进,从而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 陈莹
    • 摘要: 失独老人在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后面临深层次固化的自我身份“特殊化”和集体身份“差别化”的危机。这种认同危机对失独老人及其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到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研究尝试运用抗逆力理论,分析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提升失独老人对抗身份认同危机的能力,重建其身份认同。主要以三个失独群体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的运作过程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中,发现抗逆力的培育可以逐步减缓失独老人身份认同危机的影响和对其生活的负面连锁效应,同时可以增强失独老人的个体能力特质和环境支持网络建设,达到重建其身份认同的目的。
    • 金红莲
    • 摘要: 文化认同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托,文化认同是社会成员归属感的表现形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内在活力不断提升,由此部分社会成员文化认同方面出现迷失和文化价值的缺失,从而影响到社会关系的和谐。民歌作为文化行为是生活在该地区人民的地方身份和音乐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研究者认为河北民歌的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对传播、传承、弘扬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起到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有利于河北民歌的文化意义建构和传播,有助于提高文化凝聚力,因此应积极开发民歌传播资源,调整文化战略,正确引导河北文化发展方向。
    • 袁一丹
    • 摘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态度的同一性"背后,隐伏着不同的思想脉络,因而有必要考察参与者此前此后的生命轨迹.刘半农在现代文学史中的形象,被定格为文学革命的战士.这一历史定位抹去了他作为"红男绿女"小说家之前史,也遮蔽了他个人气质中与战士形象不尽吻合的生动性.从鸳蝴派小说家到文学革命的战斗者,刘半农在身份转换过程中,通过与周作人、钱玄同等《新青年》同人的互动,努力涤除自身的洋场才子气.然而这段卖文为生的前史,仍会影响"五四"以后刘半农对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态度.从刘半农早期创作的侦探小说、滑稽小说及反乌托邦小说中,不难看出他在谋食与谋道之间的内心挣扎.从"半侬"到"半农"的自我改造是一场拉锯战,难以逾越的"耻辱的门"象征着五四新文化人自我改写的限度.
    • 张志忠
    • 摘要: 本文对徐小斌中短篇小说《请收下这束鲜花》《末日的阳光》作出深度的文本解读,阐述作品女主人公遭遇的13岁心理危机。在成长心理学中,13岁作为青春期的起点,是人生最重要的心理节点。徐小斌笔下的两位女主人公生逢此时,既有“文革”动乱时代的认知挑战,有自我生理心理之跳跃式变化,也有对朦胧初恋的甜蜜与苦涩的内心感知,给特定年代的少女的成长,留下微妙的成长体验。
    • 翟韬
    • 摘要: 政治发展理论学术史通常认为,阿尔蒙德和其学术继承者白鲁恂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理论;而亨廷顿在1968年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强大政府论”,终结了前者的主导地位.实际情况是白鲁恂的危机与序列理论不仅不是对阿尔蒙德理论的继承,反而和亨廷顿的理论有着较强的亲缘关系,两者一道终结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白鲁恂的政治发展理论认为:经济社会现代化破坏了政治发展——民族国家的建构,造成五项政治发展危机,不同的危机到来顺序构成了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需要从提高国家能力和政治文化入手解决危机、实现民族国家建构和政治发展.白鲁恂的政治发展理论也可以被视作是一种宏观的历史社会学理论,对于学术研究和当前世界政治的观察都有一定的助益.
    • 李立平
    • 摘要: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二十世纪少有的从语言学转入文学领域的文学大家.认同危机是导致其角色转换的深层原因,而中西文化之争也是其产生认同危机的根源,林语堂的认同危机也是他“一团矛盾”的根源之所在.认同危机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一个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解决危机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知识分子最后所走的道路也不同.林语堂的转向有着深刻的内在机理:思想启蒙与文学革命、个人认同与群体认同之间关系的紧张是他转向的内在动因,重新厘清林语堂的这一转向也为我们探讨五四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 张志忠
    • 摘要: 本文对徐小斌中短篇小说《请收下这束鲜花》《末日的阳光》作出深度的文本解读,阐述作品女主人公遭遇的13岁心理危机.在成长心理学中,13岁作为青春期的起点,是人生最重要的心理节点.徐小斌笔下的两位女主人公生逢此时,既有"文革"动乱时代的认知挑战,有自我生理心理之跳跃式变化,也有对朦胧初恋的甜蜜与苦涩的内心感知,给特定年代的少女的成长,留下微妙的成长体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