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0年内共计165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6篇、会议论文7篇、相关期刊851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法制与社会、理论导刊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两岸广播春节大联播研讨会、“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实践与反思:社会管理价值体系的构建等;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文献由173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晓阳、于春江、张悦等。
主流意识形态
-研究学者
- 李晓阳
- 于春江
- 张悦
- 范秋迎
- 于春洋
- 于波
- 储著源
- 刘明君
- 王永乐
- 王永友
- 肖祥
- 谭燕妮
- 刘春海
- 徐晓伟
- 李媛媛
- 王永贵
- 王芳
- 田园
- 石云霞
- 秦宏毅
- 程健康
- 程单剑
- 翟颖
- 胡晶晶
- 谭春萍
- 贾绘泽
- 何家旭
- 刘春蕾
- 刘繁荣
- 刘胜良
- 尤文梦
- 张向红
- 张明
- 惠天
- 朱红侠
- 杨静
- 林伯海
- 王志刚
- 王晶梅
- 王茝
- 田世宏
- 耿春晓
- 聂佳
- 聂立清
- 蒙云龙
- 谢文玉
- 邹庆华
- 郝苏君
- 郭为
- 陆攀
-
-
李玲;
刘锐腾;
胡建英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 2020年
-
摘要:
意识形态安全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新形势下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重要课题;强化民族地区研究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和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1所高校研究生进行调查,把握当前民族地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分析当前民族地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民族地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工作.
-
-
隋灵灵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 2020年
-
摘要: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指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或认同情感不高、知行不统一、大学生群体间认同差异较为明显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方面.因此,要搭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五大机制,即构建理性认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构建社会实践参与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沟通互动机制,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价值观引领机制,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
-
尤文梦;
王永贵
- 《学习与探索》
| 2020年
-
摘要:
"制度与生活"是立足我国社会的特定研究范式,其建构和运用突破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关系,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制度和生活之间的接榫点,内蕴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用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制度观照生活、回应生活的过程,既是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的过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获得大众认同的过程.
-
-
-
-
-
-
杜成斌;
张骥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积极舆论指的是能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合情合理的对策建议或持续的动力,从而有利于某些社会问题或事件朝着有益方向发展的健康舆论,与之相对的是消极舆论.舆论环境由舆论组成.如果一个社会的舆论以积极舆论为主,不同领域的积极舆论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积极舆论环境.积极舆论环境建设有利于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利于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的一些消极舆论给当前中国的积极舆论环境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避免消极舆论的产生和影响,依法治舆,做好舆论治理和导向工作,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积极舆论环境的新格局,最终让积极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
-
-
-
-
闫方洁
- 《2015两岸广播春节大联播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自媒体与后现代联姻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情境与文化行为,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新挑战.其一,大众以平等姿态进入信息生产,话语权力结构的分散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提出了挑战;其二,网状信息传播结构促进了意见的分享与聚集,"差异"作为价值标准被广泛肯定,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原则趋于失效;其三,信息内容趋于平面化,形象叙事、微叙事、娱乐叙事、虚假叙事掀起了文化消费的狂欢,人们与理性的意义世界相疏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产生抵触;其四,自媒体塑造出碎片化的受众,他们的流动性、交往性和开放性使主流媒体的宣传对象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也使社会风险明显加大.
-
-
-
-
-
杨晨
- 《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
| 2010年
-
摘要: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电影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此时对这段时间的中国电影进行总结,非常必要,既要看到显而易见的成绩,也要看到背后隐藏的问题。其中为中国电影走出困境立下汗马功劳的古装视觉大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在票房高歌猛进的同时,批评也甚嚣尘上。如何理解这种悖论?虽然众说纷纭,但拨开迷雾见真相,可以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上,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知识精英阶层所秉持的现代性追求和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彼此的纠结及其对中国电影的影响。通过对新世纪十年中国古装电影的分析,可以见出在表面的辉煌下,中国电影所处的根本困境,而这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影响中国电影的发展。
-
-
张建宝
-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面对当代青少年“信仰缺失”的问题,必须以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和导向,以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传统精神为补充和辅助,以新兴网络所代表的现代传媒为工具和手段,构筑起重建青少年信仰的完整体系。
-
-
匡恒乐
- 《“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言语行为理论为当下审视文学现象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文学话语具有强烈的"表演性",其"表演性"深深植根于作家创作、文本写作、读者接受三个环节之中.构思创作在以言表意行为中传递作家情感、欲望等,文本话语在以言行事行为中彰显强大的"张力"、"语力",读者接受在创造性、生产性的响应行为中实现以言取效.其言语行为的理解必须"假戏真做",以假当真,其言语行为的意图须做多重解读且不回避误解,其言语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却是潜移默化的且影响深远.
-
-
匡恒乐
- 《“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言语行为理论为当下审视文学现象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文学话语具有强烈的"表演性",其"表演性"深深植根于作家创作、文本写作、读者接受三个环节之中.构思创作在以言表意行为中传递作家情感、欲望等,文本话语在以言行事行为中彰显强大的"张力"、"语力",读者接受在创造性、生产性的响应行为中实现以言取效.其言语行为的理解必须"假戏真做",以假当真,其言语行为的意图须做多重解读且不回避误解,其言语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却是潜移默化的且影响深远.
-
-
匡恒乐
- 《“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言语行为理论为当下审视文学现象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文学话语具有强烈的"表演性",其"表演性"深深植根于作家创作、文本写作、读者接受三个环节之中.构思创作在以言表意行为中传递作家情感、欲望等,文本话语在以言行事行为中彰显强大的"张力"、"语力",读者接受在创造性、生产性的响应行为中实现以言取效.其言语行为的理解必须"假戏真做",以假当真,其言语行为的意图须做多重解读且不回避误解,其言语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却是潜移默化的且影响深远.
-
-
匡恒乐
- 《“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言语行为理论为当下审视文学现象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文学话语具有强烈的"表演性",其"表演性"深深植根于作家创作、文本写作、读者接受三个环节之中.构思创作在以言表意行为中传递作家情感、欲望等,文本话语在以言行事行为中彰显强大的"张力"、"语力",读者接受在创造性、生产性的响应行为中实现以言取效.其言语行为的理解必须"假戏真做",以假当真,其言语行为的意图须做多重解读且不回避误解,其言语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却是潜移默化的且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