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理机制

心理机制

心理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487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9篇、会议论文117篇、专利文献28345篇;相关期刊1398种,包括大众心理学、社会心理科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等; 相关会议96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等;心理机制的相关文献由3024位作者贡献,包括石勇、尹德谟、王兆春等。

心理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9 占比:7.68%

会议论文>

论文:117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28345 占比:91.94%

总计:30831篇

心理机制—发文趋势图

心理机制

-研究学者

  • 石勇
  • 尹德谟
  • 王兆春
  • 郭永玉
  • 雷雳
  • 刘伟
  • 刘浩
  • 吴建平
  • 吴新根
  • 吴礼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唐铮; 丁振球
    • 摘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环境中的交际语言,迅速走红于网络和现实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向。文章对网络流行语使用的特点、传播动因、问题及规制进行探究,发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容、语料来源、传播范围均有新的时代特征,其“出圈”的传播模式突出了模仿、复制和变异等迷因的特征;网络流行语被基于自我呈现、社会认同、情绪宣泄、话语抵抗等目的而使用,力求树立良好形象的标签、塑造圈层化的群体身份、充当减压的安全阀、进行温和的协商成为网络流行语得以有力传播的心理动因。不过,网络流行语的风行可能带来加剧标签化思维、抬高圈层间沟通壁垒、传播社会焦虑、陷入想象性解困陷阱等隐忧。为此,应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沟通机制,促进不同圈层群体的交流,扩大主流话语与非主流话语的对话基础;联合社会各界洞悉网络流行语使用群体的心态,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心理监测与辅导机制;同时鼓励网络流行语使用群体通过正规渠道反馈问题,并推动解决,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有针对性并循序渐进地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 曾昭携; 白洁; 郭永玉; 张跃; 顾玉婷
    • 摘要: 社会阶层是影响再分配偏向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与低阶层者相比,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更低。基于以往研究,提出高社会阶层者低再分配偏向的作用机制及干预模型。依据该模型,动机方面的经济自利与系统合理信念,认知方面的经济不平等感知、贫富差距归因与刻板印象,情感方面的同情心与地位焦虑是影响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中介因素;培育谦卑心态、进行反刻板印象干预、利用不平等框架效应、提高同情心、改变阶层文化价值观有助于提升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未来研究可对高阶层者的慈善行为及部分低阶层者拒绝再分配的现象加以关注,深入考察和完善该模型的作用机制,探索提升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策略。
    • 王成; 薛红燕
    • 摘要: 高校如何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自我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途径。自我意识的充分发展、个体主体性的发挥、“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矛盾运动和“需要产生动机”是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高校应采取抓住思政课主阵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搭建好各类社团平台、开展丰富社会实践、提升校园文化等路径,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能力。
    • 夏瑾
    • 摘要: 202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盲盒经济”。有人说,2021年是盲盒的“破圈”之年,然而在“万物皆可盲盒”愈演愈烈的同时,背后的问题也日益突显。调查发现,这两年盲盒商品的价格持续飙升,定价已经远远大于其实际价值,比如一款成本仅30元的娃娃,做成盲盒之后就能被炒到七八百元,相当于溢价了20多倍。盲盒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很多人趋之若鹜?疯狂购买盲盒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学原理?谈到“行为成瘾”时经常被提到的“斯金纳箱”实验又与购买盲盒有什么联系?
    • 石斌斌
    • 摘要: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过度甚至滥用表扬的现象,而滥用表扬反而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动力、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抑制。本文通过对表扬心理机制的分析,尝试总结教学中不恰当的表扬带来的负面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消解负面效应的机制和策略。
    • 吴恒; 何文俊
    • 摘要: 随着审美活动逐渐成为生产、交换与消费系统中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厘清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心理结构维度及内部互动机理至关重要。援引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审美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选取典型审美个体与审美群体样本,并结合案例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证了包括"美的知觉-美的理解-美的共创-美的审视-美的表达-美的转移"在内的旅游审美体验的6个心理结构维度,各维度循环往复,实现启发机制到系统机制再回归启发机制的审美心理过程,游客在螺旋式循环的心理活动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旅游审美体验,并最终超越感官刺激下的审美偏狭,实现了逐步递进的美之生命体验。
    • 蒋祎
    • 摘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作出"特殊"行为的学生。如何理解学生的"特殊"行为,采取何种策略去帮助他们改善行为、发挥潜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要能从学生表现出的行为中探寻学生这样做的源头和诉求,为他们提供正反馈,抓住引导学生的"情感切入点",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用真情、鼓励和肯定,改善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徐颖
    • 摘要: 以往研究表明,人际价值观冲突往往比人际资源冲突更加难以解决。然而,对于阻碍人际价值观冲突解决的心理机制,目前尚未有研究进行系统探讨。因此,本研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和梳理,以期为价值观冲突与人际冲突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视角,并促进人际价值观冲突的解决。从认知评价来看,人际价值观冲突中的个体更可能高估情境要求和低估自身资源;从动机状态来看,人际价值观冲突中的个体更可能表现为威胁动机状态;从自我卷入来看,人际价值观冲突中的个体自我卷入程度更高,这些因素都可能阻碍人际价值观冲突的解决。
    • 王宇僖; 王彤
    • 摘要: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学说,将五音与五脏、五志相结合,利用中医心理学理论和中医气一元论思想,让其发挥舒神静性、颐养身心的目的,是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基础。五音疗法有辅助治疗、改善中医情志病和心理疏导等作用,对情志类疾病患者情志和情绪可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能够畅志怡情、调和脏腑,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并且能有效提高情志类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李继波; 骆健怡
    • 摘要: 道德决策是指当面临多种可能的行为路径选择,而这些行为路径又在道德价值上存在差异或冲突时,个体对这些可能的行为路径上做出的最后抉择。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正念对个体道德决策的影响。正念是有意识地对当下经验不加评判的觉知。研究发现正念训练使个体表现出更高的道德推理、决策能力和道德行为,更注重维持高的道德标准,倾向道义主义决策。正念可能通过改变同理心、自我中心偏差等因素对道德决策产生影响。突显网络和脑区激活模式可能是其神经基础。文章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进行了阐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