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8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哲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6篇、会议论文108篇、专利文献70527篇;相关期刊456种,包括武当、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等;
相关会议86种,包括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第七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等;五行学说的相关文献由1142位作者贡献,包括贾春华、李艺、雎密太等。
五行学说—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0527篇
占比:98.87%
总计:71331篇
五行学说
-研究学者
- 贾春华
- 李艺
- 雎密太
- 崔应珉
- 文理
- 王莉
- 石艳珍
- 后立新
- 吴彤
- 庄庭兰
- 庄梅云
- 张国玺
- 张志远
- 张维耀
- 张超
- 张道宗
- 李刚
- 李如辉
- 杨阳
- 梁茼
- 王绪琴
- 谭春雨
- 贺娟
- 赵宏杰
- 郭瑨
- 钱会南
- 陈吉全
- 何志生
- 党炳琳
- 冯兴华
- 刘文兰
- 刘海霞
- 叶变良
- 吴义方
- 唐铁军
- 孔德勇
- 孟静岩
- 宋庆福
- 尤昭玲
- 庄建西
- 张云富
- 张园
- 张新渝
- 张素文
- 张英菊
- 张金峰
- 徐汉峰
- 戴永生
- 方力行
- 李元柱
-
-
赵家君;
施聪聪;
张红石
-
-
摘要:
目的 此研究旨在对五音疗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五音-五行-五脏”关系及五音疗法的临床应用,希望对此方法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有所裨益。方法 以“五音疗法”“五行音乐”为主题词在维普、知网、万方3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最终纳入具有临床研究背景的中文文献31篇,且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支撑,阐述五行概念、五行与五脏、五行与五音、五音与五脏、五音临床应用5个方面,梳理五音疗法的发展及五音疗法与五脏配属关系,归纳五音疗法对五脏疾病的临床应用。结果 五音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常与针灸、耳穴压贴、中药、八段锦、腹部按摩等中医疗法相结合应用,主要治疗失眠、焦虑等情志疾病。但对于临床单一音调治疗五脏疾病的作用内在机制尚有异议。结论 五音疗法临床应用日渐成熟,因其安全无毒副作用、疗效好成为最佳的辅助疗法之一。结合五音与五行、五脏的配伍关系推断,五音疗法的应用研究可扩大到脏腑相关的不同疾病,五音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
李刚;
韩雪
-
-
摘要: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行学说重视事物内部的普遍联系,哲学之五行由于受历史条件及认识角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学以五行配属五脏,吸收五行学说之精华,结合中医学辨证的思维特点,探索中医五行思维模式,应用于临床诊疗以提高疗效。
-
-
支晶晶;
陈晓雯
-
-
摘要:
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指导性思维方法,其能够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汗证的治疗相对复杂,基于上述思想,陈晓雯教授擅从五行学说论治汗证,按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确定治则治法,按五行归属并根据药物的性味来指导脏腑间的用药,为汗证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
丁媛
-
-
摘要:
五色诊首见于《周礼》,唐以前(包括唐)的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有许多关于五色诊的记载。五色诊的理论基础是五色为五脏之气外发,诊断部位主要是在面部。五色诊常用于诊断五脏之病和判断疾病预后,具体方法一种是本色过于显露,另一种是转为客色。古人认为五色通天应时可与脉诊合参,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来判断疾病和预后。古人也意识到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不能局限于五行的抽象概念,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因此五色诊还增加了许多补充内容,并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核心,又被数术家所用成为相术的一部分,根据人之五色来判断吉凶。五色诊曾是重要的诊病方法,但因其缺陷和局限性,后世逐渐沦为辅助性诊法。
-
-
张浩宁
-
-
摘要:
为解决现代人健康问题的不断出现,慢性病不断的“年轻化”,亚健康人群的不断增加。文章通过对五行学说和康养景观的研究,分析康养景观的形式、植物的康养作用等,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推导出具有中国特色养生文化的康养景观营造式,形成中国特色康养景观“基本款”。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场地的设计当中,从而加强对此营造式的理解。该“基本款”满足预防、缓解、治疗常见的慢性病,维持机体健康要求。
-
-
王宇僖;
王彤
-
-
摘要: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学说,将五音与五脏、五志相结合,利用中医心理学理论和中医气一元论思想,让其发挥舒神静性、颐养身心的目的,是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基础。五音疗法有辅助治疗、改善中医情志病和心理疏导等作用,对情志类疾病患者情志和情绪可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能够畅志怡情、调和脏腑,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并且能有效提高情志类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
孔赏
-
-
摘要:
中医对腧穴的命名中蕴含了脏象、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等学说。以脏象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五志对应的神堂、魄户、魂门、意舍、志室;五窍对应的舌本(廉泉)、地仓、迎香、阳白、听宫等。以五行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以肝风的风命名的风池、风市、风府、风门等;以心主神明的神命名的神门、神庭、神阙、本神等;因脾属土,地者,土也,以地命名的地机、地仓等;因肺属金,音律合商,以商命名的少商、商阳、商丘等;以水命名的水道、水泉、水沟等。以阴阳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天冲、地阁、天府、地机、上关、下关等。以经络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少海、小海、中极、三阳络、三阴交等。以气血津液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命门、关元、气舍、承泣等。
-
-
周敏;
汪瀚
-
-
摘要:
中医学尚无“肝豆状核变性”这个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肝风”“颤证”“鼓胀”等范畴,基本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运化失常使泌别清浊功能受损,铜毒内聚体内。西医学认为,肝豆状核变性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性障碍性疾病。基于国内外对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地域分布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内经》原文出发,首先通过“五方病机”,即基于阳气在天、地、人的五方圆运动来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而后旁征博引,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五方”独有的气候特点、地域特征与肝豆状核变性一系列复杂的临床表现相结合,阐明其中互通之处;最后,陈列具有代表性的医家观点,并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中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为切入点,论证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与地域关系的合理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五方不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然气候,也影响着疾病的起病方式、发病类型和临床表现;②肝豆状核变性的根本病机在于先天禀赋的不足,地域与临床表现具有密切的联系和相关性(不同的地理方位,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各有侧重),并与中医藏象学说密切相关;③“五方病机”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李如辉;
方宇茜
-
-
摘要: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治则的发生学原理主要有五行相生规律、虚实补泻理论、经络学说与五腧穴理论、五行五腧穴配属与五行相生的人伦化说理(推理)5个方面。五行相生的人伦化说理(推理)是该治则赖以发生的肯綮所在,它将“母子”双向关系塞到五行相生这一单向不可逆的过程中,从而成为该治则理论诸般混乱的始作俑者。摒弃“母子”双向说理,以“‘我’病及‘我生’”“虚者补‘生我’,实者泻‘我生’”取而代之,还五行相生以单向不可逆性特征,乃该治则理论重建的出路之所在。
-
-
邓芳隽;
李晓凤;
杜武勋;
张少强;
丛紫东
-
-
摘要:
阴阳本义为阳气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五行则为气的不同气化形式。火为阳气外达、气化之态,水为阳气闭藏、成形之态。心属火,主外达阳气,其体用皆阳而不内藏阳气;肾属水,主闭藏阳气,其体用皆阴而内含精气,为人体阳气贮藏之地,故言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肾中所闭藏之精,借少阳肝胆升发之力,及中焦脾土运化之功,阴化为阳,从而运行于三焦,上输于膻中,内寄于君火,从而坎离相交,水火既济。
-
-
-
颜隆;
贺娟
-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第十八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而五藏配五行则是藏象学说的基本问题之一.学术界存在古文《尚书》说和今文《尚书》说之争.古文《尚书》的五脏配五行源于《礼记·月令》的古代祭祀,这种配属方法基于五藏解剖位置与四时顺序之间的关联,但医学实践不合.今文《尚书》的五藏配五行最早见于西汉《淮南子·壁形训》、《史记·乐书》.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古代医家对于五藏功能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取类比象,结合医学实践,比拟自然、社会而来,与六腑从解剖来认识不同.医家对五藏功能的认识结合五行学说才形成了五藏配五行的今文《尚书》说.该配属方式经得起医学实践的检验,于是成为藏象学说的标准.
-
-
郑若韵;
贺娟
-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第十八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音乐疗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中《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五音应五脏"的观点,但关于《内经》五音实质历来有所分歧.本文根据原文及相关研究资料提出"五音"实质的研究不应成为临床音乐治疗的分歧与研究焦点,而应该是从五行学说的自身特点、《内经》身心一体健康观等角度出发,求同存异,同时借助互联网先进技术,发掘拓展中华文明宝库之——音乐疗疾,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
-
齐文涛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杨屾是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农业理论家之一,对农作活动有许多创新性的理论阐释.杨屾的儒学体系予"农"以枢纽地位,赋"农"以本体意含.他认为,农作不止是简单的生产实践活动,而是"王道"的首要组成,是"天命流行".在农学理论方面,他继《农说》之后有重要推进,表现为运用气、阴阳、"新五行"对农作经验知识作出理论阐释,而其中之"新五行"并非是对传统五行学说的简单改造,而是作为"造物之材"的"五纯"存在.在农业伦理方面,他提出"四农必全"的经营伦理观和"五常"农作伦理观.在蚕桑思想方面,他对秦地发展蚕桑业作出了周密全面、立意深远的论证.
-
-
颜文凯;
罗仁;
余克强
- 《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目前认为,亚健康状态具有既可回归健康,又可进展为疾病的双向性转化特点.导致亚健康的原因尚不明确,多种因素促进了亚健康的发生,以致过去在只能对症治疗.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念下,多个临床研究表明以五行学说为基本理论的五音疗法是结合音乐、心理学和中医学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治疗亚健康的方法,对于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信息过剩综合征、神经衰弱为特点的亚健康状态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促进了机体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现就五音疗法改善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原理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郑亮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治末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医治未病学术大会》
| 2017年
-
摘要: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术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等方面.张仲景用中医整体观念和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较全面地补充、发展、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对"治未病"做出了具体细致的阐述,内容十分丰富,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有效指导了临床实践,也为后世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
-
-
王文娟
- 《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五行说"是中国文化中影响最为深刻而广泛的学说之一,"五色"说是五行学说的一部分.五行色的审美观是汉民族色彩观的奠基石,是中国绘画色彩的始源性资源.五方与五色一五行与五色一五行色与阴阳合流而形成动态五行色体系(旋转出间色体系),先祖把时一空体悟同色彩相连亦把人伦尊卑同色彩相连而来的中国人色彩观之概括性一观念性一象征性特点、五行色之"五"色(数)来源及颜色词探索、五行色对中国绘画色彩的影响都是五行一五色说的特别难点所在.
-
-
彭德
- 《2020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五行家认为,历代开国帝王都有先天的命运,分为木运、金运、火运、水运、土运,又名五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土德,分别对应青、白、赤、黑、黄五色.夏商周秦汉,按邹衍五行相克的规则确定各朝的德色.东汉以后,历代皇朝多按刘向父子五行相生的规则确定德色,进而成为各朝用色吉凶的依据.
-
-
彭德
- 《2020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五行家认为,历代开国帝王都有先天的命运,分为木运、金运、火运、水运、土运,又名五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土德,分别对应青、白、赤、黑、黄五色.夏商周秦汉,按邹衍五行相克的规则确定各朝的德色.东汉以后,历代皇朝多按刘向父子五行相生的规则确定德色,进而成为各朝用色吉凶的依据.
-
-
-
-
- 青岛洁神洗染技术研究所
- 公开公告日期:2015-02-11
-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哗叽一隔一行再隔五行拔丝织补方法,本方法能够保证在高档哗叽织物服装比较大的破损(如:烫洞、剐破、虫蛀等),精工修复,基本上能恢复到衣物原本的样子,在布纹上能100%织回原纹路,95%恢复高档平纹衣物原貌。本方法工艺可广泛应用于洗衣厂、洗衣店以及酒店收取的客衣的洗涤与修复。为精工织补板丝呢、马裤呢、满天星提供一种全新方法进行专业织补方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