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体育、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8篇、会议论文236篇、专利文献2053篇;相关期刊302种,包括中华武术、河北中医、家庭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46种,包括第十一届苏南苏中地区针灸学术交流大会、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二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三届委员会换届会议暨第二十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等;经络学说的相关文献由113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旭初、黄龙祥、梁繁荣等。

经络学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8 占比:19.60%

会议论文>

论文:236 占比:8.29%

专利文献>

论文:2053 占比:72.11%

总计:2847篇

经络学说—发文趋势图

经络学说

-研究学者

  • 何旭初
  • 黄龙祥
  • 梁繁荣
  • 王启才
  • 胡翔龙
  • 张灿玾
  • 许金森
  • 赵京生
  • 魏瑚
  • 张民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佛明; 黄婉怡; 李树华; 黄天华; 李月凤; 蒋丹; 林昌亭; 梁碧昕
    • 摘要: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阴阳理论、经络学说等丰富的中医理论和学说。文章从经络学说的角度,阐述了太极拳在疏通经络和畅通气血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人体生理功能、促进疾病康复的效果;进一步探讨了太极拳在中风病康复中发挥的作用,提倡在中风病的康复计划中,应当大力推广太极拳运动。希望通过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能够逐步设计出一套适合中风病患者长期习练的“中风病康复太极拳”。
    • 王霜; 代金刚; 杨威
    • 摘要: 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法首见于明代铁峰居士所撰《保生心鉴》,书中分述了每个节气的导引方法及主治病症,被后世广泛流传。研究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法的养生理论,对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法在“天人合一”理论基础上,结合五运六气理论与经络学说,更加完善了导引法的理论体系。本文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的导引功法为例,从动作及原理上阐述和探讨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法。
    • 张淑卉; 梁君昭
    • 摘要: 历代医家从阴阳、脏腑、六经、十二经脉等方面辨证论治汗证,中医治疗汗证有独特的优势。梁君昭教授认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是汗证的发病基础,气滞、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是汗证致病因素。临证时梁君昭教授从“阴阳-脏腑-经络-气机-体质”等多角度辨治汗证,认为虚实夹杂、营卫不和、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是疾病发展过程的关键因素。汗证的中医治疗应注重健脾养心、调和气血、行气解郁、活血降浊,心肝同治、调补脾肾,并注重生活作息的调整,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根据时节合理调整用药,理法方药精准施治。
    • 高吉
    • 摘要: 失眠已成为严重影响当代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病症,自古以来,中医药干预失眠具有较好的疗效,多数医家在五脏整体观的指导下论治失眠,其中不乏从心肾论治者,但是,此文将基于经络联系,以肺为枢,从心-肺-肾轴来论述心、肺、肾三脏之生理病理与失眠的关系,即从经络、血脉、阴阳、营卫、五神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此试探析从心-肺-肾轴来论治失眠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 崔滢; 马丽虹; 董戌
    • 摘要: 基于中医理论的普通毫针针刺与基于西方肌筋膜激痛点理论的“干针疗法”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临床疗效均较为理想,且因操作便捷、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从普通毫针针刺与干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理论根源和临床应用出发,对二者的施术原则、施术部位、操作方法、作用机制研究、临床适用范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和总结,并对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的毫针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参考文献40篇。
    • 孔赏
    • 摘要: 中医对腧穴的命名中蕴含了脏象、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等学说。以脏象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五志对应的神堂、魄户、魂门、意舍、志室;五窍对应的舌本(廉泉)、地仓、迎香、阳白、听宫等。以五行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以肝风的风命名的风池、风市、风府、风门等;以心主神明的神命名的神门、神庭、神阙、本神等;因脾属土,地者,土也,以地命名的地机、地仓等;因肺属金,音律合商,以商命名的少商、商阳、商丘等;以水命名的水道、水泉、水沟等。以阴阳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天冲、地阁、天府、地机、上关、下关等。以经络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少海、小海、中极、三阳络、三阴交等。以气血津液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命门、关元、气舍、承泣等。
    • 崔清馨; 张立东
    • 摘要: 经络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作为中国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因素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指导着中医文化理论的发展以及学习中医研究学者的临床辨证论治。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近些年的经络学说起源的主要研究观点,从天人合一、气功返观内照、气血运行、经穴先后以及经筋治痛等多角度归纳总结;基于专家学者的撰文,汇总阐述对经络学说的起源与认识,旨在为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情况提供思路及合理参考价值。
    • 张建新
    • 摘要: 经络是各种干细胞活动交流、协同进化的巨系统,主要表现为干细胞巢的出现以及不同种类干细胞巢的有序分布。近百年来,以肉眼观察和解剖操作为主的大体解剖学,不可能将微小的干细胞巢从细胞组织中鉴别和分离出来;即使是以电子显微镜等来观察细胞组织,也难以判断干细胞巢内的干细胞组成。只有以ES胚胎干细胞、EG胚胎干细胞乃至造血干细胞等不同种类的干细胞为探针,运用干细胞示踪和单细胞测序等足够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逐步验证中医经络学说。《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将在经络中流注运行的ES胚胎干细胞称为真气,本文初步探讨了在一些重要腧穴附近注射能够表达荧光蛋白的ES胚胎干细胞,观察实验动物体内督脉(如斑马鱼的督脉)和十二经脉(如微型猪的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分布,以及研究ES胚胎干细胞在相应经脉中的增殖分化。同样,使用表达荧光蛋白的造血干细胞,观察研究造血干细胞归巢、冲脉的循行分布以及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潘巍峻等人2018年在Nature上报告称,VCAM-1+巨噬细胞亚群能够引导造血干细胞归巢;作者认为红系细胞中应该存在与VCAM-1+巨噬细胞一样功能的引导细胞(usher cells),能够识别和引导造血干细胞进入冲脉的诸干细胞巢中。希望这些实验设想能够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尽快地寻找确认腧穴的解剖学基础。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大约成书于西汉年间的《黄帝内经》,建立了阴阳五行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等中医学说,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从这一时期到汉代,《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著作陆续成书,中医四圣岐黄、扁鹊、华佗、张仲景逐渐闻名。唐代政府组织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到宋代,医药管理组织进一步发展,设立翰林医官院,成药制剂日渐成熟,特别是印刷技术的使用,为医学典籍的编撰、刊行和流传提供了良好条件。
    • 徐长风
    • 摘要: 中国功夫太极拳是圆的运动。当今科学时代,圆的运动已经可解。圆的运动不提屈法是一大偏差,与清代重要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说"一伸一屈即为拳经""五伸五屈为妙手"差距甚远。陈鑫的伸屈二元哲理,解释了圆的运动,语言最为精准,千古不易。对此我们只能认真探索理解,不可忽视。人有屈法,才带出伸法。阴为基础,屈蓄才能后发。"经络学说"的大周天、小周天,阴经和阳经的流动方向是伸屈相反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