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11-16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会议文集: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色彩在国际化的同时,须先站稳自己的特色,不然容易浊了.尽管中国传统色彩的建构,摸石子过河时,有许多顾虑,藉着方法把握方向与理解困境、避开极限,不必彷徨.目前科技,仍有无法解决之传达困境,相信补上心理、社会、民俗、文化等各层面调查,以找到软性的自己.从《色谱》《中国色名综览》《中国の传统色》三本早期中国传统色彩出版物,理解制作优缺点,感受建构条件之面向.中国传统色彩,更应积极朝向未来生活前进.传统色不仅是单色而已,更是有可能是复数色的配色.由浅到深变化的单色、复色,能混合出更多色彩变化,加上造型条件,规则性的探寻往往是提案的试探而已,或许只能做到提点的程度,余下的就是设计师的挥洒空间了.
  • 摘要:本文从符号学出发,试图探究中国色彩作为符号应用的意义生长.论文逻辑之成立基于从视觉出发的中国传统色彩本身具备了极为复杂的符号样态.中国人感知到的传统色彩有着太多复杂的呈现方式,在历史感知的维度里,这种复杂性在不断变身,从最为直接的身体体验,到微妙的情感体验,其符号的样态呈现并不固定.而由于紫色在中国色彩系统中的典型性,本文因此将重点考察紫色之于中国色彩系统的符号意义,了解其从视觉到象征的多重变身背后的关键,试图从对其解读的过程中找到一种关于中国色彩意义与象征的解读、应用的有效路径.
  • 摘要:本文以人类意象色彩生机信息感应本能与大脑视听原型形象感觉积淀为本.着限于通过意象绘画色彩形式直观,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古圣贤、诗人、画家、音乐家"六艺致一",以生命原型色彩形象感觉发现,实现与大自然光色、生机气象生机关系循耳目内通,意象形神相应相生的艺术灵感形式"太和"光彩.意象艺术形式感知,全面会通人类生命原型视、听灵感形式.随着现代"世界文化"交流,明显地影响到西方著名现代画家个性情感色彩形式表现.文章从西方现代绘画个性情感色彩发现,论述典型现代画家个性绘画风格返本独化的灵感形式创真.
  • 摘要:人类的色彩认知活动中,从"物色不分"到"物色分离"是形成色彩范畴的关键一步,色彩词的出现则进一步将其概念化、系统化;颜料、染料又体现出人类借助物质手段来重构色彩经验的努力.这种"物"到"词"再到"物"的过程既遵循了色彩认知的一般规律,又衍生出不同的民族特性.如中国古代的"五色体系"以及"实物色标"传统,即是在五行思维、类比思维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民族特性的色彩认知习惯与表达模式.
  • 摘要:本论文是透过日本飞鸟(592-710)及奈良时代(710-794)的色彩认知及感情等的色彩意识,考察当时的色彩文化.为了进行色彩文化研究,而将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色彩意识当成读取框架,探讨这个时代的几个问题:(1)色彩意识的形式表现或现象性;(2)包含比喻表现在内的颜色名称扩张;(3)色调表现;(4)色彩象征.
  • 摘要:在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学生时常会问及如何评判色彩搭配的协调之美.这种提问引出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色彩越是和谐越不一定能带来美感.可能这种表面使色彩更加协调的改善,并没有带给预期的美感.在巴黎矿业技术学院组织的研讨会上,分享了欧盟及亚洲不同国家的实践经验,其结论也是一致的.一个城区的色彩规划是通过色彩的协调管理,赋予城区空间特性,改善街区、建筑群和街道的视觉感官效果.从这个角度上说,色彩和谐的研究将陷入概念的僵局.为了便于达到色彩协调的目的,采用了普遍的数理分析的方法.
  • 摘要:中国古代五色系统是整个文化系统的外表,五者组合在一起具有神奇的力量.在有文献可考的两三千年间,传说中的青、赤、黄、白、黑五方帝王和青龙、朱雀、黄麟、白虎、玄武等五方神灵,都是中华历代王朝和本土宗教信仰的对象,都以超常的力量代表或管辖着它们对应的地方,受到人间帝王和臣民的尊崇.
  • 摘要:"五行说"是中国文化中影响最为深刻而广泛的学说之一,"五色"说是五行学说的一部分.五行色的审美观是汉民族色彩观的奠基石,是中国绘画色彩的始源性资源.五方与五色一五行与五色一五行色与阴阳合流而形成动态五行色体系(旋转出间色体系),先祖把时一空体悟同色彩相连亦把人伦尊卑同色彩相连而来的中国人色彩观之概括性一观念性一象征性特点、五行色之"五"色(数)来源及颜色词探索、五行色对中国绘画色彩的影响都是五行一五色说的特别难点所在.
  • 摘要:先秦文献所说"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究竟是什么样色彩,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本文在梳理古文献基础上对相关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并对先秦时期"五正色"的色相特征做出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先秦时期所说的"正色"是指当时的丝绸颜色规范,为了使丝绸颜色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先秦时期则以野鸡羽毛的特征来界定"五正色"的色相.对比先秦时期丝绸染色方法和染色结果,证实了先秦时期"五正色"正是指野鸡羽毛的五种主要色块.
  • 摘要:色彩是中国传统服装造型艺术中的重要视觉元素,有着特殊的文化体系与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中国文化中最直观的象征符号之一.明代处于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时间,各类礼法细则纷繁复杂,宫廷服装色彩制度也是如此.本文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重新翻阅有关明代宫廷服装色彩制度的相关文献,考证明代宫廷服装色名与其等级制度,总结色彩的使用特点与使用规律,可为文献一图像一实物的互证提供有效依据,并为戏剧及影视剧人物造型设计创作提供重要依据.
  • 摘要:本文基于服饰军事学理论,深入探讨了色彩在中国传统戎装视觉形态中发挥的纵向标示、横向标示、敌我标示以及纪念等特殊功能,以发掘中国传统戎装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军事文化内涵,并对当代军服研究与设计有所启示.
  • 摘要:人类生活因受到自然环境、种族遗传、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由此逐渐形成了各尽其趣的地域文化.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进,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习俗,并且对中华文明发展也是影响深远.在该地域诸多文化表现形式中,源远流长、特色鲜明,传承至今的山西民间刺绣是重要代表.作为山西乃至中华文化宝贵遗产的山西民间刺绣,其所呈现出的色彩特征、色彩成就也是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本文是以现存的民间刺绣色彩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它们在色彩应用理念、构成规律等方面所做探讨,旨在揭示山西地域民间刺绣色彩的形成规律和艺术特点,为今后更好地传承地域性色彩文化做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 摘要:宁寿宫花园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自己退甲周年所建的园林,虽藏于深宫,但在设计上处处折射着江南园林的风韵,庭台楼阁相映成趣,佳木葱郁俯仰生姿.精致的园林建筑辅以自由多变的苏式彩画,是乾隆花园彩画的最大特色.乾隆年间的苏式彩画集江南文人绘画、西洋写实画风与富丽精雅的宫廷趣味于一体,以组群性的整体效果集中体现了清代中期对于皇家园囿建筑木表装饰的美学追求,创造了中国官式苏画的最高成就.本文在宁寿宫花园苏式彩画类型与年代分析的基础上就清中期官式苏画的类型、年代、等级、色彩组合规律及颜料使用进行分析,以完善官式苏画的整体研究.
  • 摘要:自古以来在日本宗教建筑中,佛寺和神社建筑多在外部施以红色涂装.提到日本的红色神社建筑,人们常常以为它们自古即使用铅丹作为颜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本文通过考察名为"铅丹涂"的红色涂装的出现,旨在探明佛寺和神社建筑外部红色涂装的历史发展.早在15世纪下半叶的神社建筑中,就已出现外部施以"铅丹涂"的实例,但当时的涂布范围有所限定.到17世纪初期为止,佛寺和神社中虽然都出现了建筑外部整体施以铅丹涂的情况,然而这一做法并未普及全国.直至20世纪,才出现了全国范围的神社建筑整体施以铅丹涂的现象.这种铅丹涂神社建筑的普及,应受到了19世纪末建造的京都平安神宫的影响,本文也将对此过程做一阐述.
  • 摘要:在戏曲漫长的孕育期,色彩作为视觉符号活跃在各类扮饰表演的角色造型中,并随着扮演者地位的变化及戏剧形态的演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及选择范畴.从先秦巫傩扮饰中所展现出对自然色彩的崇尚,到两汉乐舞百戏及俳优装扮中对五行色彩的遵守,直至隋唐戏弄歌舞戏及科白戏中以生活常色为依据的色彩重构,色彩成为戏曲演出中人物造型及舞台扮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摘要:纵观中国绘画色彩表现的历史,丰富多彩的风貌原本就是其特色,有"绚丽之极"之类型,也有"质朴素净"之类型,甚至还有"狂草写意"之形态等等.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评价悄然起了作用.自宋以后,随着士夫文入画的兴起,文入画家们就把"平淡"色彩类型的绘事与"玄境"相连,而把"绚丽"色彩类型划归到类"艳俗"的方向,再随着"文入画"掌握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话语权",水墨画表征的形式便逐渐占领主流画坛,而原本的以彩绘见长的绘画类型逐渐式微,"退居二线",久而久之,长期受抑的绘画色彩表现缺乏了创新"动力".问题在于长达700年的水墨为主的写意绘画发展也进入了类型化和程式化的"瓶颈",直到今天依然受到这种影响.其中成因,耐人寻味.本文试图通过重读北宋《千里江山图》,感受高峰时期的绘画景象,去反思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中对色彩及表现力以及价值观认知与判断,或许会有心得,进而去分析那些被误解的原因.
  • 摘要:本文通过画面细节考察及与其他青绿山水的图像比较,分析《千里江山图》卷的色彩语言结构.指出笔墨勾皴与重色积染构成该图的笔色结构,具体为:皴法+赭石+石绿+石青+色上画,以此建构了古代青绿山水画笔墨与色彩的"全因素结构".又从其分染手法及松树、柳叶、竹叶的具体画法入手,探究其笔墨与色彩的阴阳结构关系,以及积色而厚重的色彩意识及其表现,并从"随类赋彩"的色彩认知与表现方式上,分析归纳了该作品的基本类色.认为《千里江山图》以厚、密、繁、重,完成了古典青绿山水一个最货真价实的厚重作业.又以蔡京跋文中"政和三年"和"十八岁"这两个标志了时间意义的信息为线索,追寻《千里江山图》的北宋时代属性及年轻画手特征,由此揭示了画面内容与蔡跋之间的互文关系.又从画幅的断崖式收尾,推断其可能被进行过相当尺幅的剪裁,而由画芯上另一骑缝半印的阙如,认定跋与画芯之间曾被拆揭、剪裁与重裱,并推测元代溥光所看到的,可能是从本幅《千里江山图》裁下的另一段丹青"小"景.
  • 摘要:本文所探讨的两件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与《丽人行》,从画面中人物丰腴体态、劲挺的线描和浓丽的设色,与敦煌藏经洞的唐时期纸绢绘画《引路菩萨》(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妇女形象同样表现了8世纪的唐代风韵.经过许多专家学者们的考证,此二件作品成画时间应该在10-12世纪的宋朝.此两图无论在人物车马数量或是造型动态几乎一致,仅将人物配置组织略修调整,且都属于勾勒填彩画法,笔者拟以视觉直观其色彩配置与分布,来探讨古代制画者对于画面的设色计划.
  • 摘要:克利是20世纪最富有诗意,也最有创意的艺术家之一,穷其一生探索材料、色彩和形状之间的奥妙,为示范了图画性实验隐喻和联想的丰富可能性.他的作品对今天理解和追寻现代绘画仍有重要的启示.顺着东西方的隐形智慧之链摸索,笔者发现了克利和中国画家石涛、赵无极、吴冠中之间的一些思想巧合.
  • 摘要:"胡粉"作为中古文书中常出现的物品,不论从文书研究或科技考古角度,均有大量成果.本文从文献出发,基于现有科技考古成果,再次对"胡粉"颜料进行考辨,并对俄藏敦煌文献DX.1462号再次进行断句,并提出新的研究可能性.通过如上研究证明:"胡粉"作为一种白色颜料,虽使用于壁画、经幡、佛像修造等客观事实,但其作为颜料使用并非是必须和不可替代的.颜料只是胡粉的一个较次级附加属性,更主要是因其具有白滑细腻、市价高昂、非权贵难得一两的特点,又作为供养者发心的代表物,显得更为虔诚.因此,其价值与"描金""宝石入修造"相似,供养者捐施行为背后的社会、宗教意义远大于使用这种颜料本身.
  • 摘要:中国古代文化精英阶层美学选择是一个从"随类赋彩"到"墨分五彩",意即从现实的映射,逐渐转向高雅淡泊的精神性追求的过程.虽则长久以来这种审美趣尚占据中国画艺术创作的主流,但与之并行发展的民间美术,尤其是传统木版年画,却始终以鲜明、强烈的视觉感染力来渲染诸如喜庆、热闹和吉祥之类情绪与氛围,热衷于高纯度的"极色"(原色)的并置运用.亦恰因此,民间刷印年画所用色料的物质特性,则不失为民间传统年画色彩特征的最直接且最重要的考察参数.本文旨在通过对民间木版年画媒材色料选用情况的实地调查和史料考溯,以期能对民间传统年画色彩特征的研究提供更具实证性的参考维度.
  • 摘要:物性,物质的特性,在本文中又指代色彩的媒介——色材的性质,性格和品格.具有先行态度的西方审美与西方当代美学构建中,作品中的"材料"成为被研究的关键;在绘画领域,已对"材料"进行了重新认知;当代艺术作品中,"材料语言"正在逐渐僭替单纯的"色彩语言"的表义.而在东方的审美视域中,"石色"是具有品格的物质.日本研发的石色颜料本身凸显的"物质性",实现了应用化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救赎.而在中国美学教育的大格局中,关注石色材料专业课程的发展,在这一实践历程的要素沉淀时,看到了与全人类对待自然世界的核心方向的一致性.在西方文化大举东渐之时,从未离开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根脉.在东洋的理想中,还在坚守着一份由"色"及"物""迁想妙得"的执着.而在对待"石色材料"在"当代审美"担当这一层面而言,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石色材料"使"色彩"与"物性"得到了紧密的联接,实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
  • 摘要:今天讨论金属冶金技术时所采用的一般都是现代的科学理论与术语.可是,在冶金术起源和早期发展之际,古人是如何理解看待这种行为活动以及产品的呢?古代铭文中有不少有关金属器颜色的资料,包括商代甲骨文和两周金文.形容金属的颜色词有赤、玄、青、白、骍、纯;还有鈇镐、锛铝等一些跟颜色有关的金属专用名称.在这些颜色词背后潜伏着一个颜色的系统,这个系统跟古代的神话思想密不可分.关于颜色的神话思想主要反映在《山海经》这类的志怪传说中.在春秋到西汉这段时间内,神话对哲学和历史的影响反映在《管子》《淮南子》等一些先秦文献里.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缺乏神话,这是经过先秦哲学家把古代神话"历史化"的结果.在研究古代冶金术时也通常把它"科学化".通过对原始资料的钩沉辨析,发现,古代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完全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的.而且,一门科学的发展一定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本文就是试图从一个具体的颜色问题入手,力求还原中国古代冶金术的文化语境,并对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思考.
  • 摘要:佛教中的狭义之"色"包含着三个概念,即显色、形色与表色,其中显色在佛教经论中论述最多,地位最显,于佛经色彩研究角度看,也是最重要的.显色又分为十二种(或十三种),其前四种青、黄、赤、白被称为四显色或根本显色,在显色种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佛家观念中,显色的其余八种(以及空一显色)皆由四显色"差别"而成,而四显色之外的其他诸种颜色,如红、绿、紫、缥、黑,等等,亦由其生成,佛教经论中奇幻复杂的色彩体系亦由此开始构建.
  • 摘要:红花是菊科红花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埃及北部和近东地区.红花的花瓣中同时含有红花黄色素和红花红色素,特别是红花红色素,在古代中国、日本被广泛用于染制红色和制作化妆品.伴随红花自西向东传播和染色工艺的不断发展,在中国、日本产生了一系列与此有关的专属色彩名称,极大丰富了传统色彩体系.
  • 摘要:本文选取宋代词作这一特定时代的语言形式,以颜色词"白"和单音名词组成的含彩词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含彩词的词汇语义进行了分类分析,并将作为语素的"白"从中抽离出来,对"白"在语料中所呈现出的语素义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能为颜色词研究和汉语词汇语义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