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学
传统养生学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8370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药物与人、亚太传统医药、医食参考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世界养生大会等;传统养生学的相关文献由6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国玺、王家喻、刘道湘等。
传统养生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370篇
占比:99.71%
总计:28453篇
传统养生学
-研究学者
- 张国玺
- 王家喻
- 刘道湘
- 张永芳
- 徐翔
- 王小云
- Echin
- 丁燕
- 严君
- 于芳茹
- 刘全坤
- 刘映芬
- 刘聪
- 刘聪1
- 刘艳玲
- 叶春茂
- 吴志勇
- 周一谋
- 孟常德
- 廖新生
- 张振曦
- 张敬盆
- 张明亮
- 张洪军
- 张浩宁
- 张湖德
- 彭云钊
- 快乐和谐
- 房晓东
- 敏敏娜
- 无名
- 本刊编辑部
- 朱闻慧
- 李永泉
- 杨玲
- 林来生
- 滕桂芬
- 潘英霞
- 王延群
- 王廷羡
- 王建
- 王晓云
- 秀忠
- 程力华
- 章丰
- 章娅琳
- 罗卫芳
- 翁士勋
- 胡占魁
- 舒友艺
-
-
张浩宁
-
-
摘要:
为解决现代人健康问题的不断出现,慢性病不断的“年轻化”,亚健康人群的不断增加。文章通过对五行学说和康养景观的研究,分析康养景观的形式、植物的康养作用等,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推导出具有中国特色养生文化的康养景观营造式,形成中国特色康养景观“基本款”。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场地的设计当中,从而加强对此营造式的理解。该“基本款”满足预防、缓解、治疗常见的慢性病,维持机体健康要求。
-
-
-
刘聪
-
-
摘要:
基于传统养生学与医学结合领域,结合当下社会"医养结合"生活模式的社会现象,对当下社会医疗、养生、康复、养老等环境对医养结合型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简析,并对如今高校对此类人才的培养进行总结与借鉴,发现:医养结合型人才培养是传承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学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更是证明二者社会价值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
-
鲁石1
-
-
摘要:
心理定势是指人们按照习惯或者习得的固定思路去分析、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思维惯性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常规的重复性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但其心理惰性也会造成思维僵化,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破不立,训练创新思维,首先必须突破心理定势。在大力倡导创新之风的今天,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反向思维理念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
-
陆家仕
-
-
摘要:
说起食粥养生,可能有不少人不屑一顾,认为粥是温饱充饥食物.其实,在我国传统养生学上,粥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小看的.北宋文人张耒在《粥记》中说:“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清代黄云鹄在《粥谱》中谓,粥“于养老最宜,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
-
-
-
-
-
-
-
罗卫芳
- 《第四届世界养生大会》
| 2007年
-
摘要:
中国传统养生学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都对中医养生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道、理、法、术无不打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长期以来,人们过多地重视了养生学中调摄起居、运动形体,饮食宜忌等主要针对身体调养的方面,殊不知中国传统养生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养神与顺时.这种特色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视道德、精神涵养的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是中医养生学的灵魂,养生学中的身心兼养,性命双修,以及各种因时调摄理论与方法无不根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