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20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2020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2020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2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20-11-13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会议文集:2020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戏曲形态伴随脚色制的确立,“谱系”序列渐趋显现,从服饰“穿关”到妆扮“脸谱”围绕脚色行当不断发展完善.从宋金杂剧“五花爨弄”进行妆容扮饰的类别区分,到元杂剧“生”“旦”“净”“杂”脚色制的确立,直至明清演剧“江湖十二色”的生成以及昆曲“衣”“盔”“杂”“把”完备的穿戴规范.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符号,有效地融汇于表演的穿戴规范中去,形成了以脚色为核心,以脸谱、服饰、砌末道具为支点的色彩谱系.自明至清,以色彩为标识物进行舞台调度及人物品评、时空构建已经成为戏曲表演最重要的运用原则,随着戏曲关目场面的不断扩容,严格的登场形制和分场结构不仅推动表演单元色彩组合的谱系化,有效营造舞台秩序,而且促使上下场之间观演关系的规范化和程式化,完成戏曲色彩谱式从静态到动态的视觉转向.
  • 摘要:深圳现有七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头角鱼灯舞名列其中,其表演一直以来以鱼灯制作,舞台情景特殊而闻名.在岭南文化、民俗学及深港两地关系史的研究中,沙头角鱼灯舞牵系着中华同胞的情怀,具有重要价值.但仔细梳理,该“非遗”项目仍然存在资料不全,传承乏人,亟待保护的现状,本项研究以鱼灯色彩、制作工艺为切入点,探讨灯舞类“非遗”项目所存问题,及此类项目保存所面临的社会困境.
  • 摘要:本文以叠晕技法为例,讨论了不同材料和工艺是如何对叠晕视觉效果产生影响的.同时阐释了叠晕的特点作用和人们在原材料产量、工艺水平和成本等限制条件下,不懈地运用多种手段来实现不同的叠晕效果,反映了人类艺术史上材料工艺、艺术风格和意义塑造之间积极互动的一个缩影.
  • 摘要:作为《装饰的法则》《中国纹样》作者的欧文·琼斯,其对于中国装饰与配色的看法,成为19世纪之后世界各国对此有所关注的人们的普遍认知,其观点也成为中国人判断中国装饰、色彩的基础.但这是欧文·琼斯强行解读异域文化传统、误读的结果.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语境下所产生的装饰和配色现象有着自身的法则,本文试图厘清以欧文·琼斯为代表的19世纪欧洲的异域之眼所引发的中国装饰、用色法则问题,思考中国装饰色彩法则的可能之所在.
  • 摘要:金色被人喜好的缘由不仅因其是财富、华贵的象征,还来自它所包含的宗教、民俗、审美等多重因素以及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在佛教文化中,金色是一种观念色,具有宏大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分析了金色在佛教文化中喻意性和象征性,并以金水漏印、水磨金漆这两种在南传佛教寺庙建筑中广泛使用的装饰形式为考察对象,分析和探究其工艺手法、内容题材以及由金色构成的造型样式与色彩特征.
  • 摘要:“绘事后素”作为美术学以及中国传统色彩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历来为人所关注.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入宋以后便出现了异议并争论至今.长期以来,主流声音一直以朱熹的“素地说”为准绳,而郑玄的“素功说”逐渐被遗忘.本文认为郑玄的观点当是本义,朱熹解经脱离了原初语境,有望文生义之嫌;而差不多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和图像,也可证实“素功说”的观点.本文追溯了“绘事后素”误读发生的历史过程,并结合出土文物和图像,对“素功说”做出进一步的论证.
  • 摘要:彩绘显微研究是彩绘文物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地层学和类型学)不仅十分相似,而且英文术语单词也具有一致性.彩绘文物在中国又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文物类别,对于这类文物的分层类比研究,可称之为“显微考古”.本文以具体彩绘文物为例证,论述显微考古方法在彩绘文物中的实际应用.同时介绍了显微考古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作用于彩绘文物的历程和现阶段发展情况.
  • 摘要:东方传统绘画的支持主要有土壁、木板、织物(麻布/绢帛)、纸等,这些支持体在用于绘画创作时,其加工技术与彩色构造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影响,形成东方绘画丰富的色彩表现与技法特征.本文基于先行研究的调查结果,着眼于传统绘画颜料叠层构造的彩色技法,通过实际制作样本,对比不同支持体以及同一支持体不同的加工技术所产生的色彩效果,以此直观呈现传统绘画的色彩表现语言.
  • 摘要:《易》理深奥,却隐含着一种简易之法.它用在天地万物的变化与人间事态的纠缠中,厘清乱麻一般的吉凶成因.遥望我国古代包括色彩表现在内的繁多事物,庄严与浪漫,绚丽与素净,等等,各类表达仿入自如之境,得什么法可使今人读懂它并从中获得启示?这显然是件费心的事.《易》理提供的方法似给人们许多开启心智的线索,它用“象”“数”“理”和“占”一套特有的简明、直观形象的读卦、演算、联想、类比和推导的思维方式,让人若有所思,思有所悟的明理之法,引入联想与探究.对于以创新为目的实践者,萃取古人的方法系统,梳理结构性的脉络,并转译为当代造型创新方法,去解色彩文化之谜颇有意义.本文还以考察北京天坛色彩营造为例,从而验证“易”法的有效性.这有如腾笼换鸟,借船出海,可借力使许多混沌事物变得有序,算是一种古为今用的实验.
  • 摘要:本文从中华民族传统色彩感知“常性”系统建构,集近年各家传统色彩研究成果,会通本体色彩直觉随着生命过程不断生成的色彩原型生机信息穿透力.在艺术创作过程,透过传统色彩表象,发现在远古先贤传统五色系统形成之前,存在着原始人类生命原型色彩感应机能和自发色彩信息感应“混沌”生成的色彩全息感应本能.史前人色彩感应本能作为古代传统色彩感觉和现代色彩个性形式表现的内在动力,同构当代色彩艺术家色彩本能从童年自发,青年时期色彩感觉自觉,直到成年之后全面实现色彩本质“循本”生化的先在基础.唯有真正开启生命原型色彩生机信息本能动力,才可能推动每一个当代色彩艺术家循道创真.
  • 摘要:意为“止观”“沉思”“静虑”的“禅”是将主体浸入教理的活泼泼的直观性体验,它维持了“宗教”活的生命.禅宗色彩观当是禅宗理论的自然衍生和凸现.庄禅一脉,不可两分.不是现象界的色彩不是知性语言,而是与诗性的描述性语言同质的“摹状词”意义的色彩(素淡一虚空之黑白)承担了本体论(老庄之“道”、禅性性“空”).禅宗色彩观在文人画中的“自行呈现”:中国封建后期士大夫阶层禅悦之风大盛,这时的文士画家心理应是儒、道、玄思想积淀经由禅宗综合起作用.深受禅之影响的文人画取代青绿成为画坛盟主是历史而宿命更是境界追求般选择了黑白之韵.禅艺合流,禅以荒寒清冷为最高境,文人画即以“深情冷眼”的荒寒境为最高美学意境.文人画与西方现代派画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心印”与归宿感是古老的文人画给世界贡献的极富家园意识的美学生态活力.
  • 摘要:汉字中,与马有关的字群,则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首,说明其对生活的重要性,因而成为语言文字沟通的媒介.其中,马的品种缘故,身上有许多色彩,成为辨别的重要依据,也成为独特的表现.尽管未发展至具普遍性的色彩基本语汇,但随着历史典故的依附,让具特殊色彩的马匹成为历史小说的书写题材,也造就了色彩表现上的历史厚度.因此,本次的发表以此为题,收录许多历史上出现的与色彩有关的马故事,并对这些马名的汉字加以查证,以理解其色彩表达状态.根据1998年台湾中华书局所出版的《辞海》与泉源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康熙字典》搜集到马的部首里,与色彩有关的字,如下:馯、馰、驳、馵、鴇、骆、駠、(馬丣)、(馬寽)、駼、駓、骃、駩、骍、駺、駹、駽、騄、骓、(馬叕)、(馬岸)、骐、騚、騟、騡、騥、騢、騧、騜、騵、(馬桑)、(馬隺)、騴、(馬宰)、(馬耊)、騱、騩、(馬真)、骝、骠、騽、骢、驈、驎、驓、驔、(馬間)、骅、(馬喪)、驒、驖、驠、骧、骊等.其中纯色的,以骊为纯黑、骅为赤色马、騟为紫色马;其他则为杂色,有赤黑、青白等.如果以知名度而言,关羽的赤兔马还是最高的,与忠肝义胆相结,形成马、色、语言、意象的交融关系.
  • 摘要:“五色”是佛经色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色彩表达词语,其运用方式非常灵活随机,没有特定的规范方法,其所包含的颜色也多种多样,并不像中国本土的“五色”那样有着严格的颜色规约.“五色”在佛经中多数情况下即表色彩,但也有不少表非色彩义,而是指代抽象的佛法教理,这是佛经“五色”运用的最特殊之处.与“五色”相关的“五正色”“正色”等显然借用自本土概念,这是原佛经中本没有的观念,其多用于对僧衣色彩制度的讨论.这些词语和概念互有关系,所指同中有异,显示着“五色”在佛经中的特异与复杂.
  • 摘要:五行家认为,历代开国帝王都有先天的命运,分为木运、金运、火运、水运、土运,又名五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土德,分别对应青、白、赤、黑、黄五色.夏商周秦汉,按邹衍五行相克的规则确定各朝的德色.东汉以后,历代皇朝多按刘向父子五行相生的规则确定德色,进而成为各朝用色吉凶的依据.
  • 摘要:中国传统颜色体系与方色体系的关系应该表现为颜色决定方色,首先出现的是作为颜色体系的白色,尔后才可能有作为五方色体系的方色.古人独取擘指的象形文“白”表现五光十色中的白色,体现的是以白色为尊的思想.黑、白颜色的划分显然是由中国传统的阴阳观所决定的,至少在殷商时代,将素白之色命名为“白”已经使白色具有了尊色的哲学意义.
  • 摘要: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行”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思想,在以儒家为中心的思想家中发展起来.后来,“五行”与阴阳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思想,并传入日本.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正在日本演变成富有日本特色的一种思想.在五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大要素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这五大要素分别对应于“蓝、红、黄、白、黑”这五色.佛教的五大要素(地、水、火、风、空)也分别与蓝、白、红、黑、黄五色相对应.在当今的日本社会中,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滋润生活、丰富心灵的思想,可以看到它已在日本人的心中根深蒂固,而且生生不息.
  • 摘要:颜色的象征意义与物体的文化属性常相互影响,其整体的文化功能也因此得到加强.颜色要素也并非所有巫术的必备元素,但在某些巫术仪式中,使用特定颜色却可以增加巫术的力量.通过对秦汉人用色习俗的考察可以发现,在秦汉人的神秘信仰中,白色常带有某种神圣色彩.巫术中的白石、白茅等白色物品,白狗、白鸡等白色动物也具备了特殊的厌胜功用.
  • 摘要:“杂五色”出自《周礼·考工记》,不仅仅是古代色彩搭配的记录,更是经典文本的意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杂五色”包括了色彩属性、色彩关系、配色理想.在战国至秦汉时期,色彩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在阴阳五行的属性之下,色彩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体现在设色上,色彩与色彩是相互并置而非相互混合,同时,色彩关系也是阴阳五行关系;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有吉有凶,趋吉避凶,合乎天地之道,因此,色彩搭配的理想状态是趋吉避凶.这其中,阴阳配色包括色彩之间阴阳相交、阴阳盈虚,五色配色包括色彩之间的五行相生、五色相次.
  • 摘要:宋元明以来,史书和绘画论著中,出现了回青、回回青、西夷回回青、佛青、佛头青、藏青等绘画颜料名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这些物质都是石青(蓝铜矿),只是产地、形状、颜色不同.受此影响,古今学者大都沿用,造成这些名称定义上的混乱.其中,三种名称的回青和陶用(御用)回青、Smalt[苏麻离青或苏波(渤)尼(泥)青]等名称,主要是明、清时期用于官窑烧制瓷器的青花钴料名,与绘画用的石青完全不同.科技考古发现,在北京、河北、内蒙古、陕西、江苏等地清代初期以来的壁画颜料中发现的Smalt是一种从欧洲进口的经过研磨的钴玻璃粉末,与青花钻料不同.佛青、佛头青的称谓与佛像发髻上使用蓝色有关.晚清以来,从欧洲进口的化学颜料群青也叫佛头青.
  • 摘要:对近代日本画而言不可或缺,并且对现代中国画产生影响的“岩绘具(矿物颜料)”多数是在20世纪初由日本研发出来的新材料.1945年以后,人们对于材质感特别受关注的“岩绘具”,开始着眼于透明与不透明之别、覆盖力之强弱,对其作为彩色材料的基本性质进行再次验证.
  • 摘要:在开阔的人类学视域下,信仰、宗教、巫术等相关因素,构成了各个民族与区域的黑色的传统.风水、五行、玄学中自有“黑”独特的定义;中华民族及汉字圈几千年来对文字修炼与情感的沉淀,使黑及其相联袂的语句意味与意境在语言学的层面更是有着丰富无尽的表达;而在色科学方向,光线做减法后可以发现黑光.一般而言,肉眼接受不到外部光线时称为“暗黑”,同时,人们也可以依赖“幻视”在视网膜屏收获黑色……那么如果把黑色落实到美术史、落实到艺术品中实际的物质材料层面,就会发现“黑”并不寻常,要使黑色轻而易得,在材料的背后,隐藏着其与温度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论文从四个方向探讨了美术史、艺术品中出现的代表性“黑”及其相关颜料的由来,使黑色走下神坛并落实到在身边出现的黑色材料中.天然材料的“黑”,均与燃烧、时间沉淀相关联;松烟墨与油烟墨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小火慢燃的微妙把握;化学合成物的“黑”,大多经700度左右燃烧后得到稳定的色相;而金属元素经由高温爆破后得到的黑色,也是1700度以下温控的结果.于此,这些与“黑”切近的材料都与温度发生着必然而朴素的关联.所以,黑色恐怕是与高温结伴而来最易得而又最不确定色相的颜色.
  • 摘要:本文简略分析绘画颜料的色变原因,并根据天然矿物颜料的属性及特点,建构保存修复科学中色彩的表现体系,力图达到呈现绘画作品“现状”的目的.
  • 摘要:美术馆策划展览通常以画家为中心,在美术史的语境中赋予作品新的诠释,或者是在设定某一新派主题后搜集作品.美术馆的展览会应进一步从作品完成时的颜料和画具角度进行考察,以此策划展览会以及普及教育活动等.通过论述这种展览的成功案例以及可操作性,从而能够让观者以美术馆展览会为平台,更加近距离地了解色彩并从中感受到色彩之美.
  • 摘要:本文以唐代纺织品“草木染”染色工艺探赜为视角,试图通过文献与考据实证的比照,勾勒出大唐盛世染色工艺的卓越成就,进而探究在历史长河中,祖先从生活中发现可供上色的染料源头,即矿物、动物、植物之自然物,并由此获取染料,为服饰提供色彩,以满足人的审美装饰与穿着色彩,以及区分人的身份等级的要求,这是智慧亦是经验.“草木染”作为天然染料的一种,更是古人通过实验矿物、动物染料染色后所得,特别是由植物提取色彩的“草木染”,从选色、上色、固色、洗色的过程中,古人发现通过添加不同的矿物作为媒染剂可以更好地使得织物上的色彩多样且牢固,对此进行解读,探究其中的智慧奥秘,实为对古人服饰制作工艺考究,可谓十分精彩.草木染料的选择与获得,适用范围不局限,上到宫廷,下到民间作坊均可普遍采用,且因植物万千,加上医药学、炼丹术等学问在古代社会的发展,对于“草木”的研究与汇编极为便利,可被染坊使用的材料种类也最为丰富,从而揭示出自古至唐“草木染”染色工艺背后的种种历史事象,凸显出我国古代“草木染”作为工艺文明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唐代繁华似锦东方传统色彩构成的重要标志.依此,本文探赜重点: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染色工艺历史再作梳理,串通文脉,进而达至温故而知新.尤其是通过借鉴、探究和应用,使古老的“草木染”工艺绽放异彩,为当今世人有更多的接触与认知,使这一传统染色工艺的文化特质及工艺应用获得更加广泛的接受与传播,并在“草木染”旧有技艺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大胆创新,让“草木染”这一古老染色工艺重焕风采.另一方面作为探讨传统色彩艺术的演变历史,“草木染”的色泽色相确有传统“五色观”的体现.诸如,自古相传的青、白、赤、黑、黄五种颜色,便在“草木染”染色谱系中有对应的植物染料与染印方法,而这五种染色也可以推定为是决定“五色观”形成的基础,因为只有这“五色”的实际存在,才有可能发展出“五色”与“五行说”,使这五色不仅与方位相对,更与五行对应,并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各个领域中都有体现.
  • 摘要:苏枋是一种极为敏感的植物性染料,怕晒怕风、怕雨怕霉、怕酸怕碱,同时苏枋品质、面料差异、染色技法等变量又加剧了苏枋染红的不稳定性,导致很多染者对其望而却步.但另一方面,苏枋自唐代起便成为重要的红色本草染料,宋代时随着海丝贸易的繁荣而大放异彩,明代时更是成为染制国色的关键染材,在中国漫长的天然色彩发展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值得当代染者对之进行深究.本文从染材、染物与染技三方面入手,采用文献查阅与彰施实践双线并行的方式,详尽地记录了在苏枋染红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与感受,对染红流程中的细节提出自己的思考.
  • 摘要:植物靛蓝染料和植物靛蓝颜料同源共生,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对二者的研究投入极不平衡,关于植物靛蓝染料的成果丰硕,而涉及植物靛蓝颜料的成果明显缺少.文章试图在文献梳理和赴我国各地及日本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工艺印证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植物靛蓝颜料及其制作工艺进行专题探究.实践结果表明,围绕靛蓝色素性质,通过变换材料、方法和优选最佳配比及时间、温度等,可以获取不同品质的植物靛蓝颜料,满足多元化需要.研究认为,物化形态的植物靛蓝颜料具有深厚的底蕴积淀根基和强大生命力,在传统与现代相融相生的文化生态中,重新审视和考量其传统价值与延展潜力,非常有利于凝聚内力,开拓现代创新发展空间.
  • 摘要:京绣发祥于先秦,兴起于汉唐,发展于辽金元,成熟于明清.本文以文献记载、遗存实物和现有研究成果以及专家访谈作为研究依据,重点对明清时期京绣色彩的发展文脉、艺术特点、历史价值等予以了集中探讨,并得出“五正色”“金银色”“斑斓色”“退晕色”“对比色”等的五大设色特征结论,同时对其演化过程予以了一定探析.以期上述研究成果能够为国内相关领域今后更好地弘扬光大“京绣”的色彩成就有所助益.
  • 摘要:以往清代服色的介绍和研究,大多集中在礼、吉服方面.对于典籍未详的袍服穿戴,对于宫廷与民间的互动,对于清代早、中、晚期色彩的嬗变,以及工艺与美术的关系等问题还较少探讨.依托于故宫博物院丰富的清宫织绣服饰收藏与所能看到的档案、史料,本文就清代宫廷衣色进行概述性梳理,并就服饰色彩与传统工艺、清代服式、美术史、贸易史等领域的关联影响提出问题,以期更具体、深入的探究.
  • 摘要:本研究将主要探讨日本传统服饰色彩中的叠色及其相关的色彩文化现象.具体从叠色在平安时代男、女服饰中的色彩表现方式,叠色与日本位色制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时期和文献中叠色的表述差异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与分析了叠色文化中包含的唐朝元素与日本元素,以明确叠色在生成与发展过程中“唐风”的实质影响作用、叠色为中心的平安时期“和风”色彩文化的演变与特征等问题,证实了叠色对日本后世色彩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 摘要:当前,北京城市中轴线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中.如何从城市色彩角度挖掘其价值是本文的初衷.实现审美理想、直指城市精神是城市色彩的目标.本文选取中轴线明清时期这一历史断面,从美感切入分析城市色彩.中轴线从南至北分为五段,各区段的美感不同,“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交替出现,阴柔与阳刚不断交融,完成了中轴线的壮美秩序.这壮美的秩序从自然的淡远、空寂,到世俗的繁华、喧嚣,又至皇家的庄严、肃穆,最后回归雅士的逸品、神思;这壮美秩序的主角不断更替,从至高的“天”,到世俗的“人”,在“天子”的威严中达到高潮,在“人化的天”钟鼓声中结束.本文将描述与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对应,希望对城市整治提升的实践有所助益.
  • 摘要:科学家从自然的理性观察中,发现了色相的自然连接的法则,而艺术家则通过感性经验,找寻到所有的色彩中相互联系的类似性或共通要素.来源于自然观察的色彩共通要素原理、熟悉原理、色彩的自然明暗关系、色相的自然连接法则等,成为日本色彩调和理论形成的基础.日本PCCS色彩体系是奥斯特瓦尔德色彩体系和NCS色彩体系的延续与发展,其最大的特色是对色调进行了分类表示.小林重顺主持的日本色彩设计研究所,以色彩感觉的共通性要素为基础,建立于自然观基础上,设计完成了色彩形象坐标,作为其色彩调和配色的指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