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89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94篇、会议论文153篇、专利文献31146篇;相关期刊748种,包括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 相关会议79种,包括2015年安徽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学术年会、2014年河南省医学会感染暨肝病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等;肝豆状核变性的相关文献由498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任民、梁秀龄、韩咏竹等。

肝豆状核变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94 占比:7.93%

会议论文>

论文:153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31146 占比:91.62%

总计:33993篇

肝豆状核变性—发文趋势图

肝豆状核变性

-研究学者

  • 杨任民
  • 梁秀龄
  • 韩咏竹
  • 杨文明
  • 胡纪源
  • 鲍远程
  • 韩辉
  • 王训
  • 胡文彬
  • 洪铭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许炎煌
    • 摘要: 目的长期以来,限铜饮食被认为是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管理的重点之一,但是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并不充足.基于该病的罕见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当前并无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此进行过研究.鉴于人体对铜元素的吸收率随着膳食中铜元素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除非大量食用贝类和动物肝脏,"富铜膳食"并不显著增加铜元素的吸收.限铜饮食难以显著减少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铜元素蓄积,而这种饮食方案不仅管理困难而且限制了膳食种类,影响了营养不良患者的膳食治疗.药物治疗对于依从性良好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效果良好,通常无需过分限制含铜食物的摄入.
    • 赵晨玲; 董婷; 杨文明; 江张胜; 田丽伟
    •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肝豆灵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肝豆灵六味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及潜在靶点,并将所获靶点导入到Uniprot数据库进行标准基因名转化;通过GeneCards、OMIM、PharmGkb、TTD数据库查询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的相关靶点;利用R 4.0.3软件获得肝豆灵与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的交集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生物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Tools 1.5.6及Autodock vina 1.1.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收集得到肝豆灵的基因靶点218个,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相关靶点4858个,交集靶点189个,其交集靶点主要富集于2922个生物功能及175条信号通路上.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度值排名前3的核心靶点与其对应的化学成分之间均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其中JUN与槲皮素的结合性最好.结论 肝豆灵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可通过JUN、STAT3、TP53等核心靶点调控PI3K-AKT、AGE-RAGE等信号通路来降低活性氧簇水平,减轻神经炎症反应,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发挥其保护神经细胞、改善认知的效用.
    • 陈一民; 汪美霞; 陶庄; 张宇; 张梦; 马其舟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肝豆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以及PubMed等数据库从2001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1日发表的所有关于肝豆汤加减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英文文献,并检索获得文献的参考文献。经过筛选后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5.4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项随机对照实验,共78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肝豆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临床有效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P0.05);⑤肝豆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西药治疗(P<0.05)。结论肝豆汤加减联合西药排铜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可提高临床有效率,排铜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少,肝豆汤加减可以作为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联合辅助治疗方案。但因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这一结论仍需要大样本和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
    • 黄鹏; 董婷; 李祥; 汪瀚; 汪美霞; 杨文明
    • 摘要: 目的探究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指标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HLD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湿热内蕴证44例,痰瘀互结证34例,肝肾阴虚证10例,脾肾阳虚证12例。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检查结果。结果脾肾阳虚证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均明显低于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和肝肾阴虚证(P<0.05);脾肾阳虚证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明显长于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和肝肾阴虚证,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和肝肾阴虚证(P<0.05);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高于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的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与痰瘀互结证比较,脾肾阳虚证的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HLD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有关,上述检查结果能够为其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可靠依据。
    • 周洁; 廖金卯; 廖玲; 杨还春; 刘展
    • 摘要: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由染色体13q14.3上ATP7B基因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目前已报道的ATP7B基因致病变异多达900余种,HLD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包括肝脏和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本病在世界范围的患病率为1/2600~1/30000,携带者频率约为1/90[1-3]。
    • 钱洋; 潘晋方; 黄龙; 王振; 经文善; 于庆生
    • 摘要: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66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均行脾切除术,记录术后14 d内并发症(静脉血栓及脾窝积液、胰瘘、肺部感染、腹腔出血、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66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42例(25.3%),其中静脉血栓18例,肺部感染11例,脾窝积液7例,胰瘘4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出血1例。Clavien-Dindo分级Ⅰ、Ⅱ、Ⅲ、Ⅳ、Ⅴ级并发症分别有9、32、1、0、0例,以轻、中度并发症为主。单因素结果显示,ASA分级(χ^(2)=7.82,P<0.01)、Child-Pugh分级(χ^(2)=9.57,P<0.01)、腹水(χ^(2)=5.70,P=0.02)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AⅢ级(OR=3.43,95%CI:1.30~9.03,P=0.01)、Child-Pugh B级(OR=3.02,95%CI:1.38~6.58,P=0.01)、腹水(OR=2.96,95%CI:1.22~7.17,P=0.02)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脾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ASAⅢ级、Child-Pugh B级、腹水患者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 罗绍轩; 李娅; 徐峰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2岁,自由职业者,因“右上腹隐痛1周”于2019年5月30日入本院。患者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无吸烟史,偶饮酒。查体: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坦,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脾脏肋缘下2 cm,肝脏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WBC 3.9×10^(9)/L,RBC 4.89×10^(12)/L,Hb 151 g/L,PLT 99×10^(9)/L。凝血功能:PT 11.40 s,PTA 89.00%,国际标准化比值1.06。
    • 刘林; 周家青
    • 摘要: 目的总结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0例患儿中,男79例,女71例;平均起病年龄(11.34±4.14)岁;平均就诊年龄(12.73±3.92)岁;肝型71例(47.33%),脑型57例(38.00%),混合型22例(14.67%);铜蓝蛋白异常率98.00%(147/150);尿铜检查异常率93.33%(140/150);角膜K-F环检测异常率82.14%(46/56);腹部彩超检查异常率80.15%(109/136);头颅MRI检查异常率67.71%(65/96);有阳性家族史者占16.67%(25/150)。结论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同年龄患儿主要症状不同,诊断困难,易误诊,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减少致残和致死率。
    • 敖琦雪; 吴雪兰; 韩辉; 杨明明
    • 摘要: 目的探究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9月间收治于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100例W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医学应对问卷(MCMQ),分析相关数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WD病人PTGI总分为(63.84±13.34)分,处于中等水平;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为(62.54±8.07)分;医学应对问卷得分为(60.83±4.16)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住院次数、家庭收入、疾病类型的WD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成长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医学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应对和回避应对呈正相关(均P<0.05);WD患者的领悟社会支持、医学应对中的面对和回避应对是WD患者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WD病人可获得中等程度的创伤后成长。临床医务工作者应重点关注社会支持较弱的病人,根据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有针对性的服务患者,从而增加创伤后成长水平。
    • 杨玉龙; 魏涛华; 杨文明; 郝文杰; 杨悦; 钱南南; 李祥; 江海林
    • 摘要: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及体内复杂的铜稳态调节系统,其中肝脏是铜离子最常沉积的器官,肝损伤也是WD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在WD研究中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目前国际上常用的WD动物模型进行综述,系统地归纳了不同模型的背景,肝脏、神经等系统表现以及模型应用,并对不同动物模型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为各类WD动物模型的应用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