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
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

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深圳
  • 出版时间: 2014-11-13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研究依据不干扰原则,在自然训练环境下对技能表现类项目运动员不同应激强度下的心境状态进行测定,旨在了解应激强度对技能表现类项目运动员心境状态的影响,同时,本研究拟以心境状态为依据,探讨运动员的赛前状态,并为运动训练和监控以及赛前训练安排提供理论和客观依据。
  • 摘要:2004年8月29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首届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向全国大学生提出倡议,希望我们:“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每天锻炼1小时,就是希望培养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将体育活动贯穿于毕业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为国家,社会健康工作50年.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以切实保障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健身权益,增强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本文通过对大学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目的试图揭示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特征及其影响,以重新审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能使体育教育跟上时代发展,促使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项目的选择呈现多样性,男生参与运动较剧烈运动项目为主;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组织进行体育生活的总体参与情况不高;大多数学生只是偶尔参加比赛,男生对比赛的参与情况明显强于女生;男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次数及持续时间都比女生多,女生参与体育活动比较被动;外界客观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的主要因素。男生比女生更注重体育生活和享受体育生活;而女生只比较注重形体训练和应付体育考试,处于被动体育活动。高校尽可能开展大学生喜欢参加的运动的项目,加大对其他体育项目的开发,加大学校基础运动体育器材、场地的投入,加强消费性的体育场馆的建设(例如:网球场的建设),促进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及锻炼项目的多元化,继续加强大学生体育动机引导的引导,使大学生的体育动机向更科学、更多元趋势发展。
  • 摘要: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是运动员常用的一种进攻技术,主要是针对正手位以及侧身位的来球,其威胁大,击出的球则具有速度快,力量大,弧线低等特点.“抬肘”现象通常发生在业余爱好者初学时手臂部分的动作。主要表现在腰部带动大臂时不自觉地将手肘一并抬起,小臂因手肘抬起后而无法被大臂带动开,如果不能及时纠正过来,便会养成一种习惯,每当击球时就会出现“抬肘”,对于学习来说,这属于一种错误动作,不但不易纠正,而且会给打球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在训练上引拍动作本身就是正手攻球动作的一部分,正确与否直接会对动作造成结构性的影响,“做对”意味着为正确动作起到塑形的作用,反之“做错”意味着为不正确动作起到塑形的作用,因此“抬肘”的动作就可在引拍阶段得到改善。当在做引拍动作时,务必注意对动作的分解,具体指的是大臂先拉开,带动小臂运动后(存在先后以及加速度递增的关系),小臂迅速打开(为小臂后续发挥作用做好铺垫),准备迎前击球,保持一个正确的引拍动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我们摆脱“抬肘”的现象。也要多体会小臂的作用—制造弧线,再从小臂击球中学会正确的击球点,击球时间。在一个正确击球的概念上,有利于我们摆脱“抬肘”的现象。可以用“好习惯去改掉坏习惯”的方法,用一个标准的正手击球动作作为一种新的习惯去养成,在一定时间内,好的习惯会取代之前不好的习惯,以帮助剔除“抬肘”这种行为习惯。
  • 摘要:目的:rn 本研究旨在回顾基于FIT模型进行的四个大样本的横断性实证研究,检验了FIT模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德国,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不同民族(汉族,蒙古族),不同年龄(成年人,大学生)被试中描述和解释个体身体活动变化过程的有效性。rn 方法:rn 研究1以2082名德国和中国的成年人为研究被试(M=38.7岁,SD=8.67),其中德国人占45.3%;男性占43%。研究2以657名中国蒙古族成年人为研究被试(M=37.9岁,SD=7.19),其中男性占52%。研究3以3807名中国内地大学生为研究被试(M=19.1岁,SD=1.34),其中男生占42%。研究4以770名德国和中国香港的大学生为研究被试(M=20.7岁,SD=2.21),其中德国人占47.5%,男生占46.9%。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ANOVA),验后检验(邓肯多重比较),简单效应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以及等级逻辑回归分析。rn 结果:rn 四项研究结果验证了FIT模型阶段算法的有效性。社会心理学变量,健康结果变量和身体活动阶段变化的相关性也得到了实证性支持。rn 结论:rn FIT模型描述和解释个体身体活动变化过程的有效性在不同入群中得到了验证,为今后基于FIT模型进行身体活动干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 摘要:网球运动具有竞赛场地视野宽广,相持时间长,技术打法多变等特性.网球运动员反应抑制控制能力对于修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动作,减少攻防的失误率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采用信号停止任务,通过控制停止信号出现的概率,诱发网球运动员执行反应抑制任务时的策略运用,采集反应时和准确率等行为数据,分析运动员反应抑制执行中的准备策略特征.研究表明,网球运动员在抑制成功率中表现出的优势是源于其较强的抑制能力,而不是其反应速度的减慢。同时,在面对不同抑制信号先验概率的条件下,网球运动员的策略运用更为平均和分配合理。
  • 摘要:肌肉上瘾综合症(muscle dysmorphia)是一种多发于男性人群、表现出对缺乏大块肌肉的错误认知的病态先占观念和行为特点,是目前广泛受到关注的新型心理疾病.有学者认为先占性的错误认知是导致肌肉上瘾综合症的重要因素,个体对肌肉相关信息会优先进行选择性反复加工,从而不断产生负强化,进而无法自拔,但目前缺乏相关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新型心理疾病的认知特点,本研究采用肌肉图片作为刺激材料,将眼动技术与点探测范式相结合,探讨肌肉上瘾高分倾向成年男性身体信息注意偏向的特点。研究表明,肌肉上瘾高分倾向成年男性存在身体信息的注意偏向;肌肉上瘾高分倾向成年男性对于肌肉强壮图片的注意偏向时间进程为警觉(定向偏向、加速探测)——维持模式(最初维持),对肌肉瘦弱图片的注意偏向时间进程特点为早期的注意定向偏向。
  • 摘要:本研究将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以社会资本理论为支撑,从家庭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实证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家庭社会资本对城市青少年体育参与有何影响。信度是用来评价测量工具所测的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大小用信度系数表示。信度系数越高,表明测量工具的信度越高,即测量工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越好。一般来说,Cronbachα系数的最小可接受值为0.65-0.70,若低于0.65,则信度不佳,不宜使用,在0.70-0.80间,表示测量工具的信度相当好,若大于0.80以上,表明测量工具的信度非常好。分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大于0.70,如果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小于0.60或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小于0.80,则应考虑重新修订量表。效度是用来评价测量工具是否能准确、有效地测出事物特征的程度的指标。效标关联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外部效标间的一致性程度,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表示,相关系数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表明效标关联效度较好。因素分析法是用来检验问卷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可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获得问卷的结构,再用验证性因子法去验证其结构效度是否理想。经结果分析,本研究的测量工具信效度良好。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均是直接有效预测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有利因子,共解释总体方差变异量的5.1%。这说明家庭内社会资本(家长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父母参与)和家庭外社会资本(对体育资源的获得性和亲友互动)能够预测城市青少年体育参与。本研究与前人的研究基本相吻合。同时,本研究发现家庭内、外社会资本可解释青少年体育参与回归方差总变异量的5.1%。这说明还存在其他因素去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水平。由于研究者只考察了家庭社会资本这一微观因素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笔者猜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学校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众媒体宣传身体信息对不同身体自我类型的女大学生信息加工偏向的影响,为理解胖负面身体自我个体的认知偏向及预防胖负面身体自我的产生提供实证依据。结果表明,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身体信息尤其是胖相关的身体信息表现出了较为稳定的认知偏向模式。无论进行注意或记忆任务、使用图片材料还是词汇材料,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均对胖相关信息的存在认知偏向,体现了其跨任务和跨材料的稳定性。这也与以往研究中,负面身体自我图式者对负面身体信息的信息加工偏向的特点相一致。此外,大众传媒信息类型影响女大学生的身体信息加工偏向,宣传的“理想瘦”信息促使女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瘦信息。
  • 摘要:研究运用社会认知熵的概念方法,构建体育休闲的社会认知系统,旨在探索体育休闲系统发展的评价的方法.研究依据社会系统理论,提出“体育休闲社会系统”的操作性概念.其内容由体育休闲的宏观和微观系统解释结构组成.宏观结构包括体育休闲系统、体育特殊环境系统和社会综合环境系统;微观结构指体育休闲自身系统,包括价值、心理、技术、结构和支撑5个子系统.并提供一个系统“熵流”解释原理的“发展”概念,用于“体育休闲社会系统”的发展的特征判别.rn 研究随机选取了城市居民130人,完成一个体育休闲社会认知的理论问卷,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总体结构良好的测试问卷。在此基础上,研究随机选取了13个城市的15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所获数据用于认知熵的计算与分析。结果发现,各系统的熵值均为负熵,其中社会认知熵的变异范围在0
  • 摘要:人的心理行为是很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心理学采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互交叉的方法,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即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rn 人的心理行为以其生理系统为基础,它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所获得的全部成果的积淀。生理心理学和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都以揭示心理行为的神经生物和遗传基础为目标。认知神经科学将认知科学的理论与神经科学及计算模型等方法相结合,阐明大脑的结构和运作如何生成心理或认知功能。近30年来,国际上已经推出多个大科学计划,如“脑的十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行为的十年”,和“人脑活动图谱”,在世界范围组织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共同攻克这些问题。“人脑活动图谱”的目标在于推进对人类大脑近千亿神经细胞的理解,加深对感知、行为以及意识的研究,找到神经性疾病的新疗法,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铺平道路。rn 心理行为与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它受制于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文化环境对于生活其中的个体的人格发展与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人格心理学承认人格特质与天性有关,同时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的心理行为又深刻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近年来,有不少新的研究进展证明这一点。例如,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行为成为解释经济行为、构建经济学理论的根基;情感在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形成中的作用被深刻认识;公共舆论形成与消长中认知和社会心理基础得到更多重视。rn 对人类心理行为研究的趋势是多层次、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将行为、心理、脑与基因等层次的研究相结合,阐明决定人类行为的环境和遗传因素;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法相结合,揭示人的心理行为与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关系;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在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赢得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良好环境。
  • 摘要:本研究拟对一名14岁轻—中度自闭症学生在适应性行为能力和其他突出问题行为方面采用适应体育活动的方式进行干预,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最后的研究结论。结果表明,适应体育活动能不同程度地提升和促进自闭症少年四大领域的适应性行为,有效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在书面表达、家庭、社区、应酬和精细动作方面的改善作用不明显:身体基本素质练习和篮球的传接球练习能提高自闭症少年的注意力和身体控制能力,团体活动则有助于促进自闭症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
  • 摘要:近几年,随着运动心理学与大脑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攻击性的研究层出不穷,诸多体育学者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外显攻击性量表(BPAQ)分别测量攻击性的高发人群——运动员及体育专业学生,通过与普通专业学生进行比较,试图揭示两类人群内隐攻击性及外显攻击性的差异,进而揭示运动对内隐认知的影响。但由于前者的专业特殊性(训练与比赛中充满竞争的气氛,竞争性可以诱发攻击性)及生活中“亚文化”的影响,所得实验结论并不能详解运动与攻击性的关系。本实验引入未受“亚文化”影响的大学体育锻炼人群为中间变量,继续比较运动员—锻炼者、运动员—普通生、锻炼者—普通生三者在内隐与外显攻击性有无显著差异,不仅可以探讨锻炼与否对攻击性的影响,继而完善运动与攻击性关系的理论;还可以对学校管理者建言献策,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建设和谐、安定的校园文化。
  • 摘要: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访谈,通过归纳教练员—运动员人际冲突的原因、处理策略,力求反映关系演变的全貌。教练员—运动员人际冲突的原因分为消极情感和消极行为。教练员—运动员人际冲突的应对策略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积极应对方式包括主动解决和自我反省,消极应对则表现为心理或行为的回避。教练员—运动员人际冲突演变是具有选择性和积极性的过程。
  • 摘要:工作记忆负荷是近年来研究者探讨影响注意瞬脱程度的热点主题,而注意瞬脱在运动领域中普遍存在,在不同项目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表现和成果,已经引起了很多运动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借用Akyurek等(2005)的RSVP序列反应时任务,来探讨运动员的记忆负荷与掩蔽条件对注意瞬脱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运动员在注意瞬脱方面不具有优势效应;记忆负荷对运动员的注意瞬脱影响不显著;掩蔽存在与否对运动员的注意瞬脱影响显著。
  • 摘要:本研究在青少年运动员中实施角色书信疗法,对有人际关系问题困扰青少年运动员实施个案研究,验证角色书信疗法促进青少年运动员自我状态和谐,提高训练满意感,改善人际关系研究假设,为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实施角色书信疗法提供实证依据。研究表明,运动员自我状态AC值干预前后差异显著,后侧小于前侧,A值后侧显著高于前侧,10个被试干预后均形成典型民主建设性“山”型自我和谐状态;干预后,运动员教练—选手行为维度得分均有提高且差异显著;干预后,运动员同伴关系总分及“共同交流与帮助”,“积极个人品格”维度得分均显著提高。总之,角色书信疗法能有效促进运动员自我和谐状态的建立,角色书信疗法对提高运动员训练满意度有一定作用,角色书信疗法在调节运动员与教练和同伴人际关系有一定效果。
  • 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的高速发展,体育道德问题也逐渐增多。体育道德与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那么,从全球范围来看,体育道德的研究进展如何?该领域内的重要文献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机构或研究者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有待探究。rn 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将“sport moral”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保存检索结果并导入可视化引文分析软件HistCite,分别按年代、期刊、作者、机构等方面对体育道德相关文献进行统计,选取被引次数最高的30篇文献生成可视化引文编年图。rn 结果:将保存的文献记录导入HistCite后共获得有效文献469篇,最早的文献发表于1974年,发表文献最多的研究者是Kavussanu M,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是“The relationship of task andego orientation to sportsmanship attitudes and the perceived legitimacy ofinjurious acts”。rn 结论:体育道德的研究时间并不长,2000年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2008年以后发展迅速,2010-2012年达到高峰。早期研究儿童道德推理与体育参与关系的文献在该领域有较大影响力。另外,用HistCite能快速快速、直观地了解某领域的重要文献,对文献分析有重要作用。
  •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在工作我们却发现面对同样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和毕业生个体对就业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有重要的关系.本研究以就业压力源为切入点,以测查其焦虑水平为桥梁,了解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心理弹性、焦虑水平的特点及差异情况,分析毕业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心理弹性的中介意义.研究表明,不同就业状态的毕业生在焦虑水平上就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生源地、家庭状况、政治面貌的毕业生在就业压力、心理弹性和焦虑水平上具有差异性。毕业生焦虑水平和心理弹性特点以及就业压力源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就业压力直接影响焦虑水平,社会资源、自我效能以及社交能力等心理弹行品质对焦虑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 摘要:自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的逐步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民工潮",农民工就成为当今中国最具特色的一个社会现象.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农村已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了农业劳动力1.3亿人.目前农民工每年大约新增100万——500万人,再加上本地城镇中"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人数已逾2 亿,接近中国的城市人口.由于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弱点,建议加大对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新修体育健身路径,保证农村体育设施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运动需求。农民工进城生活、工作环境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关注他们在城市生存的硬环境。关注农民工生存的硬环境首先是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次,要关注他们的工作环境;再次,是关注他们的居住条件。相关新闻媒体加强社会导向作用,使农民工的体育理念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引导农民工在余暇时间对休闲活动的选择。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有针对性的加强体育活动的宣传,并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可供农民工和其他人员参与的形式多样、乐于接受的体育活动。地方政府应提高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为大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适宜、方便的健身环境,营造体育氛围,从制度上建立保障体系。体育指导员变通体育项目的活动方式和挖掘体育运动的各种潜在功能,鼓励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满足农民工体育活动的需求。农民工所在的工作单位应积极组织员工参加体育运动,以保证员工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
  • 摘要:有氧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健康,也能改善脑的执行控制功能。许多研究已考察身体活动对认知神经功能的积极影响。本研究考察了高低身体活动参与者在完成20分钟flanker任务期间大脑的血液动力学反应。40名65-73岁的被试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被分为高低身体活动参与组。两组被试均完成20分钟的flanker任务(一种执行控制任务),采用44通道近红外脑光谱成像系统记录被试前额叶的血液动力学反应。行为结果发现:高身体活动参与组在flanker冲突任务中表现更好, 而非冲突任务两者表现无差异;脑成像结果表明:在完成flanker任务过程中,两组被试有着不同的前额叶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模式。与低身体活动参与组被试相比,高身体活动参与组被试在flanker任务期间前额叶的含氧血红蛋白提高更大,提示前额叶脑区激活更强。这一结果表明,积极参与身体活动对老人的执行控制功能的维持和脑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 摘要:近些年来,电子竞技项目在我国发展迅速,但电子竞技一直备受争议.由于电子竞技运动的运动形式特殊,而其又与电子游戏的界限模糊,对青少年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其遭到了诸多学者的质疑与反对.体育类电子竞技项目是最贴近真实体育运动的电子竞技,因此本文从体育类电子竞技与一般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机制、效果方面进行研究与对比,更深入地剖析了电子竞技与一般体育运动的区别,以及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并对大学生合理开展电子竞技运动提出了相应建议:第一,体育类电子竞技与一般体育活动的参与者的出发点均基于对体育项目的喜爱,因此建议参与者同时参与两种运动,影响可互补。第二,体育类电子竞技项目虽相对不易成瘾,但依然需要控制电子竞技活动的时间,并避免由于久坐、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和目视显示器等而引起的生理伤害。第三,在练习电子竞技时,避免与电子虚拟对手对战,尽量选择与多名玩家练习,以便增加与他人的接触与交流。第四,部分高校已有体育类电子竞技团队和实际体育活动运动队,可将两者相结合组织虚拟与现实双重对战,创新活动形式,有利于体育项目的推广和校园文化的建立。
  • 摘要: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核心部分,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有重要意义。在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中,个体自身的动作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仅是探讨锻炼者和非锻炼者之间自我概念的差异,以及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但并未见针对儿童不同运动能力对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虽有学者探讨了低龄学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但并未探讨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水平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小学阶段是儿童自我概念和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探讨不同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水平的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课程教学提供指导与建议。本研究的结果显示7-8岁组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水平越高,其体能自我概念也越好,说明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能促进儿童体能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9岁组儿童随着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学业自我概念水平也显著增高。7-8岁组儿童的学业、社会和一般性及总体自我概念呈现上升趋势,这也说明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水平的发展有利于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发展。
  •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类的积极力量、优秀品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倦怠这一概念的积极对立面——投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受这一研究热潮的推动,Lonsdale等在竞技运动领域首次提出了运动员投入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运动中一种持久的、积极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以信心、活力、奉献、热情为其主要特征。运动员没有倦怠症状,并不意味着他处于投入状态;同样,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投入水平较低时,并不意味着他是倦怠的。从运动员倦怠到运动员投入研究的转变,不仅拓宽了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而且顺应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潮流。投入作为运动员心理积极面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运动员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运动员的乐观主义、意义感和创造力等积极品质,从而有效地促进运动员的发展和成熟,为其增强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张忠秋认为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可为教练员有效开展运动员培养工作提供实践指导。本研究拟重点探讨社会支持、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员投入的影响。数据分析发现,心理坚韧性在社会支持与运动员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1)心理坚韧性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优势,不是由先天遗传决定而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发展的人格变量,受后天环境的影响。2)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外源性因素,在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相对于社会支持,心理坚韧性是影响运动员投入更近端的因素。这提示,通过增加社会支持、提升心理坚韧性,将有助于促进运动员投入。
  • 摘要: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事先设置障碍,为失败创造一个合理的借口,从而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形象.自我设限通常分为自陈式自我设限和行为自我设限.本研究考虑了运动员的动机取向,操纵信息反馈类型,探讨二者对自陈式自我设限和行为自我设限的具体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新意和价值.运动员在消极反馈条件下更容易采用自陈式自我设限,社会动机取向比个我动机取向的运动员更倾向于行为自我设限,而在自陈式自我设限中并没有出现该结果,与前人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差异,说明研究任务不同,结果会出现差异。
  • 摘要:个体进行自我控制会产生自我损耗,其结果是导致后续任务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损耗的自我控制资源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得到补偿,例如动机.然而,不同的动机类型对自我损耗的补偿效果是否相同?本研究将考察不同外在动机的补偿效果,并以外部调节为例,探究不同奖励方式及奖励价值对自我损耗补偿效果的影响.不同外在动机对自我损耗的补偿效果不同,外部调节是短期快速补偿的有效方法。奖励的价值越高,对自我损耗的补偿效果越好。奖励方式对自我损耗的补偿效果受奖励价值制约:低价值奖励条件下,物品的补偿效果更好;高价值奖励条件下,现金的补偿效果更好。
  • 摘要:心理健康就是保持人们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心理素质健康培养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人才战略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新一代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因此,研究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rn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了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学校体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体育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有着丰富的身心体验。体育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有多种感觉参与,心理要素活跃。丰富的身体体验伴随着复杂的心理体验,成功与失败,恐惧与勇敢,冷静与兴奋以及强烈的自我概念等等。学校体育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改善和增强人际关系。学生能从体育课堂中得到精神压力的缓解,增强心理健康。学校体育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在意志力和自信心方面都得到体现。学校体育锻炼能够锻炼学生的行为协调能力,使其表现出良好的团体意识。学校体育能对学生的智力有良性影响,能够增强注意力、观察和思维能力。rn 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式有以下几点:(1)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途径和交流的机会:学校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发展学生自身的兴趣与特长;融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锻炼中交朋友。(2)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的意志在克服困难障碍中得到磨练:采用体育教学比赛,帮助学生丰富情感和塑造品质;在体育教育中有意识设计成功与失败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将一些体力要求较高的项目列入教学活动,磨练学生意志力。(3)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友谊:加强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提高自信心;通过合作式教学发挥学生的相互作用,提高其协作精神;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参加特长项目,以提高其自尊心。rn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学校应当重视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程;学校应当完善校园的体育设施,吸引更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应当被学校采用,以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密切关系;教师应当在学校体育课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学生应该被给予进行体育锻炼的自由空间,并且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互动。
  • 摘要:学习满意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感觉或态度.健康美是指身体健康美、心理健康美和行为健康美.本研究试图探索肥胖青少年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及其与健康美的关系.研究表明,普通青少年在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中的课程设置、教学能力、人际关系、教学评价和场地器材五个方面均高于肥胖青少年,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肥胖青少年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与其健康美各因子之间具有中等以上的相关关系;肥胖青少年的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与健康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并对健康美的11个因子分别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揭示不同运动持续时间对小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效果,为科学设计体育运动方案,针对性的提高小学生的执行功能提供证据。rn 方法:以x市x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实施篮球运球时间不同分为8分钟运动实验组、8分钟运动对照组、15分钟运动实验组、15分钟运动对照组、30分钟运动实验组和30分钟运动对照组,分别使用Flcrnker任务、1-back任务、More-odd shifting任务全面评价一次不同时间篮球运球训练前后各组小学生执行功能的抑制、剧新和转换3个子功能的变化。rn 结果:(1)篮球运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执行功能。(2)不同持续运动时间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在抑制功能方面,30分钟运动干预方案、15分钟运动干预方案>8分钟运动干预方案;在转换功能方面,30分钟运动干预方案>15分钟运动干预方案、8分钟运动干预方案;在刷新功能方面,30分钟运动干预方案>8分钟运动干预方案、15分钟运动干预方案。rn 结论:篮球运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执行功能,但效果与运动持续时间有关;30分钟篮球运动训练对小学生执行功能改善效果最好。
  • 摘要:目前,解释队服颜色效应的机制有生物进化论、视觉清晰度、刻板印象以及色植模型。Hill等认为动物世界的研究表明,红色不仅是一种性选择颜色,即雌性动物更倾向于选择肤色较红的雄性动物进行繁殖后代;而且也是攻击性和统治地位的象征,即那些肤色更红的动物在种群中地位更高,攻击能力更强。在进化与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动物世界的红色认知联结传承到了人类社会。因此,在攻击性情景中,红色的增加能够反映相对的统治地位。视觉清晰度观点来自Rowe等。Rowe等(2005)在柔道项目中发现蓝色服装具有优势后认为,生物进化论无法解释运动竞赛中蓝色队服效应,因而他们认为可能不是认知态度影响了竞赛结果,而是刺激物的色彩对视觉搜索产生了影响。因为这种视觉清晰度对于比赛中闪躲和拦截至关重要,而运动竞赛中的视觉能力主要从身体快速的移动和快速的视觉搜索来影响运动表现。刻板印象的观点认为,队服颜色会影响到裁判员的心理或认知,从而影响裁判员对不同颜色队服的运动员判罚,即裁判员对身穿红色队服的运动员感知到更具有威胁性与攻击性。色植模型观点认为,队服颜色影响运动表现是由运动性疲劳引起植物神经远离植物神经内稳态( ANH)而导致的。如果运动训练或竞赛不影响植物神经内稳态,那么队服颜色就不影响运动表现。运动性疲劳初期启动交感神经兴奋供能,需要兴奋副交感神经康复植物神经内稳态,而冷色兴奋副交感神经,有利于植物神经恢复植物神经内稳态,而暖色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不利于植物神经恢复植物神经内稳态。rn 无论是从假设的逻辑性还是求证的客观性,生物进化论与视觉清晰度都逊于刻板印象与色植模型。某种程度上,或许刻板印象与色植模型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 摘要:政策态度是政策适用主体对相关政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公共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在相当程度上则取决于政策适用主体的态度.假如学校体育政策适用主体——学生并没有服从学校体育政策的意愿,就会导致学校体育政策实施的无效或失败,这正是影响学生体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体育政策态度包含5个理论维度:政策内容认知、政策执行认知、政策效果认知、政策满意度和政策行为倾向。据此编制的学校体育政策态度简表、阳光体育政策态度量表和体质健康标准政策态度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
  • 摘要:参与体能素质课课练课题研究的一线体育教师在历经三年的磨练后,无论是在课课练的教学形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课练教学研究,他们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真正奉行教师就是研究者的行动研究理念,完成一个个课课练研究课题.本文就是基于94篇来自北京市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研究文本和教案,探求教师行动研究的理念与过程,分析教师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课课练的深入研究提供经验和帮助.rn 课课练研究来自教学现场,是正在实施、正在发生着的教学一线。这些教学现场以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反思体会为主,其教学现场具有如下特征:(1)真实发生的教学现场,具有现实真实性。如《肩肘倒立》的教学设计、《利用弹力带的身体素质练习》、《核心力量的练习法》等等,这些案例是在真实的环境中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具体案例,可以重复再现,具有可操作性和重复性。(2)课课练研究具有日常性。例如:《大步走的教学设计》、《育才学校大课间活动方案》、《课课练之跳绳》等教学设计方案,就是教师每天、每日、每学期都在使用的正在发生着的教学实践,是普通教师教普通学生的课课练尝试,是普通教师上的普通课程。(3)课课练研究都是教师集体智慧,是一线教师的所思、所想和亲身实践的结晶,具有丰富的题材和内容。如以研究跑步教学为例就有变向跑、折返跑、障碍跑、走跑交替等等不同内容的课课练项目,身体素质练习有研究腰腹肌的练习、上肢力量的练习、协调、平衡、耐力等核心力量的练习。rn 课课练行动研究既是预设的结果,又是有创造性的生成,是师生在特定情境中互动与不断修正的过程。这些生成的问题既有现实的疑难问题、也有在实际场景和不断阅读中捕捉和寻找到的问题。rn 行动研究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探究反思过程。如育才学校老师通过对学生不爱耐久跑的反思,变换教学方式,采用定向越野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与合作的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摘要:教师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施良方等,2009).教师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多为思辨性理论探讨,集中于概念界定、分类标准、原因探究和干预措施,且均为对教室里静态课堂的描述.由于教学环境、内容、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体育课堂与学科课堂教学存在很多差异,体育教师的课堂问题行为也有别于其他学科,而对于此问题的探讨在学术界尚属罕见.对于问题行为的理解教师和学生看法不一。例如,部分教师上课佩戴首饰的问题。中学体育教师的课堂问题行为存在5个维度,即粗暴行为、偏见行为、放任忽视行为、态度不端行为、教学失当行为。该结构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跨样本的稳定性。
  • 摘要: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概念的积极影响已被大多数研究所证实,然而,体育锻炼促进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机制问题还未明确.而身体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社会体格焦虑以及理想与现实身体自我差异等关系较密切.因此,本研究将探讨体育锻炼促进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的可能机制,即自我效能、社会体格焦虑以及理想与现实身体自我差异在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之间的中介作用.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体格焦虑和理想与现实身体自我差异三个变量分别在锻炼量与身体自尊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这提示我们,身体锻炼之所以能够提高身体自我概念,其机制在于身体锻炼可以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降低社会体格焦虑以及缩小理想与现实身体自我差异,进而促进身体自我概念的提高。三者结合起来很好的解释了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机制问题。
  • 摘要:本研究将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检测有氧运动锻炼能否增强MA依赖者的认知控制能力。急性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降低MA依赖者的渴求度(VAS),并且这种康复效益能够延长到运动后50分钟。急性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显著的提升MA依赖者的抑制能力。由此可认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通过提升MA依赖者的抑制能力而降低对MA的渴求度,进而达到康复作用的。
  • 摘要:本课题主要针对运动领域完美主义的定义、测量工具的选择、研究内容、预测变量及未来发展方向进展进行述评,总体上来说,以往的研究为探索运动领域完美主义心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积极的有益成果,但从已有研究可知,无论是对运动领域完美主义这个概念的探讨,还是量表的选用、功能定位、配合心理及脑科学仪器测试都有待展开和深入。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运动领域完美主义心理在内隐、文化、潜意识和前意识的层面研究尚未展开,应该是将来的研究方向之一。运动领域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是否在脑功能上与普通的完美主义者以及非完美主义者有所不同,这将是颇值得研究的问题。运动员的完美主义形成模式研究,尚有待研究。运动员完美主义的优势作用,目前尚欠缺。另外,既然完美主义与一系列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有关,针对运动领域的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应该是未来运动领域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重点。
  • 摘要:本研究欲探讨女子手枪运动员在击发和收枪下的大脑协同性变化,为教练员诊断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更好地指导运动员的训练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表明,运动员在低频α波击发时大脑的信息沟通少于收枪时,表明击发时运动员投入较少的心理资源;在低频α波左脑脑波相干性低于右脑,研究发现左半球与语言活动有关,右半球与视觉空间过程有关,表明运动员射击过程中投入较少的认知分析过程。但在高频α波和低频β波并未发现这种现象。分析其原因作者认为运动员在射击过程中虽不是最佳动作但最后进行了击发,且由于被试运动技能水平层次不齐,导致在击发前的神经认知处理过程不一致或缺乏稳定性,所以并未发现一致性的规律。
  • 摘要:5-HT、γ-GABA、DA等中枢神经递质变化是导致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机制,对此己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但针对运动员有关神经递质的检测障碍一直阻碍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我国航天领域自主研发的脑波超慢涨落技术(ET)为人体神经递质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梅磊教授领导的团队早期实验研究提示ET可以有效检测人体中枢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其中ET的S4代表了5-HT的活动水平,是反映中枢疲劳的有效客观指标。近年来,ET技术在临床医学、心理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体育领域的相关应用研究成果颇丰,众多研究结果均显示该技术在正常人脑功能、运动员脑功能状态及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的中枢神经递质变化研究方面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及前景。研究表明,运动性中枢疲劳会伴发相应躯体行为症状;运动性中枢疲劳会降低P300的波幅,影响选择性注意加工能力。
  • 摘要:本研究选取22名上海花剑队运动员,根据运动等级的不同,将其分为健将组(健将以上级运动员)、一级组(一级运动员)和二级组(二级运动员)。主要采用专家一新手研究范式和眼动与ERP同步记录技术,通过比较不同运动等级花剑运动员对对手的技术动作进行知觉预测的反应时、准确率、眼动特征及所诱发的ERPs的差异,考察不同运动等级花剑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的行为特征、眼动活动特点及其脑神经活动特点。眼动结果表明,高水平花剑运动员知觉预测时,采用整体系列扫描的视觉搜索策略,主要关注队员躯干部位等整体、概括化信息,注视点多,搜索有用信息多,视觉搜索效率较高;一般水平花剑运动员则采用局部扫描的视觉搜索策略,主要关注队员手腕部位等局部、具体化信息,注视点较少,搜索的有用信息有限,视觉搜索效率较低。这和不同等级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中所积累的运动知识和经验的概括化程度不同有直接关系。ERP结果表明,高水平花剑运动员在知觉预测觉察阶段,所动用的心理能量或占用的心理运算资源明显少于一般水平运动员,其内源性注意觉察优势的可能机制为大脑皮层部分区域诱发的P1、N1的脑神经活动水平较低。在分辨阶段,其分辨速度明显快于一般水平运动员,所动用的心理能量或占用的心理运算资源明显少于一般水平运动员,其分辨优势的可能机制为大脑皮层部分区域诱发产生N2的时间较早且脑神经活动水平较低。在确认阶段,其确认速度明显快于一般水平运动员,其确认优势的可能机制为大脑皮层部分区域诱发产生P3的时间较早。这些都与高水平运动员在长期专项训练中积累的训练和比赛经验较丰富有关。
  • 摘要:体育舞蹈是一项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运动项目,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塑造直观与动态的感性形象,深受大众喜受。体育舞蹈运动中的表现力是指在体育舞蹈比赛中,运动员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是表演艺术水平的体现。运动员的面部表情、动作的表现激情是感染观众、提高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培养和提高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舞蹈表现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显得更加突出了。rn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体育舞蹈界与国外同行们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体育舞蹈选手的舞蹈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国外高手相比,我国体育舞蹈选手选手的表现力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而这正是影响我国选手在国际上取得好名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卡洛表情是在舞蹈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的原因在于观众无法收到舞蹈信息的传播,不能从舞者身上得到舞蹈中人物的信息,这种情况大部分出现的原因是因为舞者在通过表情表达自身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时不能用精准的表情来传播,导致观众不能收到舞者所发出的信息,从而中断了舞蹈信息的传播,出现卡洛表情。同样在体育舞蹈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与裁判的关系犹如舞者与观众的关系,避免”不和谐”因素影响运动成绩,提高竞技水平,就要尽量避免出现卡洛表情。rn 情绪是瞬息万变的心理与生理现象,反应了机体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所取的适应模式。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为人和动物共有。主要包括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如喜悦、悲伤和愤怒等),外在表现(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动作等)。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随着周围复杂多变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身情绪也发生不断变化。rn 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具有较好的国际通用性,但仍由于文化、个性等因素存在差异,建立本土化的中国情绪图片系统(CAPS)以适应情绪研究的需要。依据中国情绪图片系统(CAPS)的编制方法编制一套适合体育舞蹈相关研究的体育舞蹈情绪刺激图片系统。将情绪刺激图片系统作为诱发材料,诱发正性和负性情绪,通过效价与唤醒度两个维度比较体育舞蹈运动员正性、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前后个体情绪的变化,编制的体育舞蹈情绪刺激图片系统也可作为血压、心率、皮质醇水平、神经内分泌反应变化等指标的检测依据。
  • 摘要:目的和方法:对2014年暑期参加天津体育学院暑期游泳训练营144名儿童学员的随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不同家庭教育成就目标下父母对儿童运动参与的影响。使用家庭教育成就目标问卷、父母运动期望—价值信念量表和父母行为投入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rn 结果:rn 结果发现:父母对子女暑期运动的经济支持区间集中在500-1500元之间,成绩趋近和价值信念对父亲行为榜样(角色榜样)有显著预测力;成绩趋近、期望信念和价值信念对母亲行为榜样有显著预测力;掌握目标和成绩趋近对父亲经验诠释(行为鼓励)有显著预测力;rn子女性别、家长性别、成绩趋近和期望信念对母亲经验诠释有显著预测力;实际金钱投入、成绩趋近和价值信念对父亲经验提供(时间投入和器材提供)有显著预测力;家长性别、成绩趋近和价值信念对母亲的经验提供有显著预测力。rn 结论:rn 研究提示:(1)现有样本的家庭环境成就动机气氛以自我目标投入动机气氛为主;(2)运动项目选择、时间资源、交通工具和活动陪伴是儿童运动参与的前提条件;(3)实际支持儿童参与运动的父母对于运动项目选择呈现强价值信念倾向,发掘运动项目的实用功效和价值是促进父母对子女进行运动投入的基础;(4)儿童运动参与以母亲实际支持为主,且子女性别影响母亲运动支持品质。
  • 摘要:运动员倦怠是一种包括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下降和运动负评价三种特征的综合征.当前运动员倦怠的预测变量的研究只关注了情境变量或是内部人格变量,本研究期望探索二者的结合对运动员倦怠的影响.研究选取希望和心理坚韧性作为运动员倦怠的预测变量,积极情绪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提示,提升希望水平有助抑制和消褪运动员倦怠现象,训练心理坚韧性有助缓解运动员倦怠。此外,若要抑制运动员倦怠的出现,除了提高运动员的希望水平和心理坚韧性外,还可从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情绪入手。结论:希望和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员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积极情绪在希望和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员情绪/体力耗竭和成就感下降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 摘要:本研究根据Jones(1991)对道德强度概念的定义,研制适用于体育领域的道德强度测量工具,为今后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科学研究工具,促进体育道德的理论发展.体育道德强度包括结果大小、社会舆论、效应可能性、时间即刻性、亲密性和效应集中性6个维度。本研究编制的6维度17个条目的《体育道德强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运动员体育道德强度的有效工具。
  • 摘要:目的:在提高运动表现的心理技能中,表象策略应用较广。但是,表象策略的使用效果受个体在头脑中生成生动图像能力的影响。表象包括产生,保持和转化图像的过程,个体的表象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执行这三个过程的熟练程度和生动程度上。在体育运动的研究中,测量表象能力作为被试的入选标准或者干预手段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基于此,对于研究者而言,如何采用有效可靠的手段去测量被试的表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MIQ-R和VMIQ-2是现有的两种测量运动表象能力的问卷,它们可以评估运动员对于明确动作和活动的表象能力。但是在现有的文献中也表明,这些测量运动表象能力的问卷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的。SIAQ问卷包括15个题目和技能、策略、情感、目标和掌握5个分量表,可以供研究者从多方面来评估运动员的运动表象能力。rn 方法:以433名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专项的学生为被试,先选取196名被试进行预测,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未达到测量学指标的题目,形成14道题目组成的正式问卷。用正式问卷对237名被试进行施测,检验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和结构效度,并在两个月后对其中150名被试进行重测检验其重测信度。rn 结果:运动表象能力问卷(SIAQ)具有良好的信度,全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5,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2-0.78之间,各分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34-0.55之间(p<0.01),与原英文版信度系数比较一致;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SIAQ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其中2/df为2.48,RMSEA为0.079,NNFI和CFI分别为0.87和0.91。相关研究发现:SIAQ具有良好的校标效度,SIAQ总分与动作表象问卷(MIQ)总分具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278(P<0.01)。因此,SIAQ完全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要求,可以用来评估中国运动员的运动表象能力。rn 结论:在第一部分预测实验中,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前期修订的SIAQ问卷的15道题目中,有一道题目未达到测量学指标,这可能与国内外体育体制以及运动员的个人差异有关。在第二部分实验中,最终形成14道题目的中文版的运动表象能力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量运动员表象能力的工具。
  • 摘要:分析、评价国内外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文献,指出局限,为未来研究提供建议.rn 国外文献在2007年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74个研究中有3个(4.1%)为干预性设计,10个(13.5%)为实验研究设计,61个(82.4%)为观察研究设计(其中51个研究,68.9%,为是横向设计,10个研究,13.5%是纵向设计),研究课题集中在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假设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教师的前提条件(如信念、工作压力和学生自我决定感)与教师需要满足和自我决定动机相关;教师的教学自我决定水平越高,就越能积极地采用适应性的激励策略;教师提供的需要—支持与学生的需要支持感和满足感呈正相关关系;学生的需要满足与自主动机呈正相关关系;自主动机与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积极结果呈正相关关系。rn 国内的文献从2010年起呈增加趋势,干预性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创设不同的课堂教学气氛(支持自主、控制,任务取向、表现取向等),在体育课堂中加以实施,选择内部动机、体育学习行为和结果、心理健康等作为因变量,探讨教学气氛对学生体育学习效果和其他心理变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任务气氛的教学环境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影响明显优于表现气氛的教学环境;能力感、自主感和归属感是影响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的中介变量;学生的自主性支持感和自主、能力、关系需要均可正向预测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基本心理需要在自主支持感与身体自尊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身体自尊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生活满意感关系间也起部分中介作用。
  • 摘要:感知运动能力属于感觉统合能力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缺乏评估工具以及家长对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发展的忽视,许多问题往往在儿童入学后,出现学习困难时才被发现,这样就错过了最佳干预期.为此,在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应该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科学的训练方法.之所以角色游戏对幼儿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因为角色游戏具有趣味性、情感迁移性、非外在强制性;游戏的设计具有针对性、目标性;另外游戏中产生了师生互动。角色游戏可以有效的促进3-6岁幼儿的手眼/脚眼协调能力、身体支配和控制能力、大肌肉运动能力、非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形式开展的体育活动,对幼儿感知运动能力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
  • 摘要:近年来,运动反社会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们的关注(Kavussanu,200;Kavussanu&Spray,2006).在竞技运动中,运动反社会行为是指运动员个体表现出的伤害或使他人不利的行为,如在比赛中伤害、辱骂对手等.在众多研究中,学者们一直都很重视运动员道德意识对运动员反社会行为的影响(Gaines,2010),然而,道德意识影响运动反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却鲜有研究者关注.基于以往相关研究,本研究以运动道德推脱为视角,探讨运动道德推脱在运动员道德意识影响运动反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验证运动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道德意识不仅对运动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运动道德推脱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即运动道德推脱在运动员道德意识与运动反社会行为之间起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运动道德推脱在运动员道德意识与运动反社会行为之间起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 摘要:西方学者广泛应用期望价值理论和父母社会化模型等心理学理论证实了家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积极作用.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将家庭作为一支重要的教育投入社会资本,考察家庭社会资本在青少年体育运动期望与价值感对体育参与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发现,青少年体育运动期望与价值感对体育参与行为的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受家庭社会资本的调节。因此,在中国背景下考量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形成原因有必要结合家庭变量等社会因素的作用。
  • 摘要:阶段变化模型对于制定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干预措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其在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应用相对有限.本研究对国内核心期刊杂志发表于2006年至2012年间,基于阶段变化模型,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进行了检索和分析,以期为后续针对促进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基于阶段变化模型的研究横向研究多;单纯使用变化阶段进行的研究多;基于整体模型进行的研究少;干预研究少。青少年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升。男生比女生更活跃,随年级(年龄)的增加,参与身体活动的水平呈下降趋势等结果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文化对性别的影响,及随年级升高学业压力急剧增加有关。阶段变化模型的构成因素中,仅有均衡决策与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相关;此结果与国外相关结果也相一致。
  • 摘要: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与训练中,对王皓式台内拧拉技术难点“板型压得较前倾,手腕向内弯曲大及肘关节向外到极限的拧拉技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任何半路出家运动员在学习新技术期间都必然会受技能负迁移(俗称技能干扰)的影响.因此对半路出家初学者而言,学习新技术成功与否关键是要过技能负迁移关.笔者设计了心理与技术相结合的动作程序,利用“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来集中内在注意力的训练方法.在拧拉前默念此程序(“手腕向内弯曲、肘关节向外到极限才能发力拧”)来提高内在注意力,不断减轻、克服甚至消除技能负迁移的影响,从而达到了抗干扰的目的,最终才能掌握新技术.然而对已经熟练掌握王皓式台内拧的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则无需内在注意力,否则就会破坏自动化的执行,对技能的发挥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是有害的,对此应引起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足够重视.
  • 摘要:个体给他人的印象对他人如何认知、评价和对待个体有重要作用,且反过来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和心理满足.因此,身体锻炼状况也是影响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1)参加适量的身体锻炼的女性形象比不参加锻炼的好;(2)参加过量身体锻炼比参加少量身体锻炼的女性形象好;(3)自身身体锻炼天赋不高但后天十分努力的人比具有身体锻炼天赋的人更认为天赋不足但后天十分努力的女性形象更好。
  • 摘要:网球比赛具有时间长、间歇多、偶然性大等特点,容易引起运动员的情绪问题.网球运动员情绪智力是运动员在比赛情景中解决情绪问题的能力.有关运动员情绪智力与运动表现关系的研究集中在棒球、板球和曲棍球之间,但研究缺少对运动项目的特点及运动情景的考虑.本文旨在探讨网球运动员情绪智力对网球运动表现的预测作用.网球运动员情绪感知对失去冷静和焦虑维度有预测作用,两者属于一种具体的情绪状态,运动员感知到的消极情绪越少,失去冷静和焦虑越不易出现;情绪表达对情绪低落和决心维度有预测作用,运动员考虑到比赛中被对手觉察到自我消极情绪表达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往往抑制情绪表达;情绪评价对方案执行和有效战术维度有预测作用,运动员通过情绪评价,确定情绪反应的强度以及对比赛的影响程度,进而选择比赛方案和战术;情绪调控对方案执行、情绪低落、决心、焦虑、流畅和有效战术维度具有预测作用,情绪调控贯穿于情绪感知、表达和评价各个环节之中,情绪调控的目的是使情绪维持在一个适应的范围。
  • 摘要:本研究以15名北京师范大学高水平女篮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八周的正念训练,采用实验研究探究正念训练对高水平女篮运动员注意力分配、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以及注意的转移四个维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正念训练干预前后,注意的分配分测试前后测成绩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2)正念训练干预前后,注意的广度分测试前后测成绩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3)正念训练干预前后,注意的稳定性分测试前后测成绩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4)正念训练干预前后,注意的转移分测试前后测成绩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结合篮球项目特点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正念训练可有效提高高水平女篮运动员的注意力稳定性、注意的广度以及注意的分配能力,但本研究未证明正念训练可有效提高高水平女篮运动员注意的转移能力。
  • 摘要:焦虑是赛前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实践中常常采用放松训练、认知调节、表象演练等方式进行干预,然而对于部分运动员来说有时效果并不理想。结构和功能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焦虑发生时右侧前额叶皮层(DLPFC)兴奋性增加,已有研究显示1Hz,80% RMT,1500次rTMS(持续10秒间隔2秒)能够较好地降低运动皮层的兴奋性及产生较长后效应,为此可尝试将rTMS作为干预手段,通过在右侧DLPFC施加刺激来降低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三角互证法的目的是考查不同来源资料的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当不同来源的资料相互证实时,其内在偏差可以抵消,即如果不同来源的资料或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的结果趋向一致,资料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证实。本研究采用rTMS对不同的被试实施干预后,被试自评状态焦虑的变化、皮电/脉搏的变化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均趋于一致,根据三角互证的原则,研究的效度可以得到证实。结论:将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干预手段,在运动员右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施加1Hz,80% RMT,1500次rTMS(持续10秒间隔2秒),能够有效地降低赛前焦虑。
  • 摘要:2001年乒乓球比赛由先前的21分制改为11分制,该赛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与激烈性,双方运动员打到比赛后半段才决出胜负的情况大大增多,当双方比分达到9:9时,无疑是进入了比赛非常关键的时期,因为打好之后的2分球将对一局甚至一场比赛的胜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除了技战术外,还应对这时期的心理做一些初步的探究,为比赛的胜利增添更多的筹码.在第46届世乒赛男团半决赛决胜盘,中国队与韩国队在大比分2比2战平后,第五场球由年轻小将刘国正出战韩国老将金泽洙。在重压之下小将刘国正先以16:21先失一局。第二局刘国正又是在3比9不利局势下,利用凶狠搏杀的打法,与老将金泽洙一直打到19:19,并在之后被金泽洙手握3个赛点的危难时候,力挽狂澜拿下第二局比赛。第三局小将刘国正又是被金泽洙手握4个赛点时,奋力追赶,最终艰辛地拿下了整场比赛,没有让中国队止步于半决赛。通过案例分析可见,当比赛进入关键比分时期(主要指比分达到9比9时),运动员分别在“未曾落后至领先”、“未曾领先至落后”、“曾落后至领先”、“曾领先至落后”四种基本情形下心理较容易产生变化,但因每个人心理变化呈现的状态不同,本文仅凭一个案例未能归纳出该些情形下心理变化的特征。而从本文对金泽洙在大好局势下被刘国正翻盘的心理解析中可知,无论自己处于比赛的何种情形下,都要先学会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理,不能在心理上处于一种相对的弱势,特别是在关键比分时期,决定比赛胜负因素更多的是心理。故本文最后提醒广大运动员,在平日打球过程中除了技战术训练外,必须注重运动心理的学习与训练,不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与调节能力,才能得以在如今11分制的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 摘要: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强调身体以及感觉运动系统在认知中的作用,本文从具身认知角度开展了2项研究探讨乒乓球赛场上经常出现的握拳动作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表明,赛场上运动员的握拳动作兼具表达性和工具性双重功能,赛场上的握拳动作不仅仅是获胜后自豪情绪的表达,同时也具有增强自信、坚定意志的作用,对之后的运动表现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提示身体姿势/动作对于认知的可能作用 ,以及重新认识运动员某些典型肢体动作的必要和意义。
  • 摘要:本研究主要以我省部分步手枪射击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进行个性化心理技能训练,以期提高队员比赛心理调控能力,缓解运动员员比赛心理压力或心理疲劳。表明身心反馈训练对于提高队员心理协调能力的作用;心理技能训练通过HRV相关生理指标得到一定的科学评估;综合放松、表象的身心反馈训练对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提高有促进作用;身心反馈训练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缓解作用;个性化放松、表象心理训练手段促进队员更有效地提高心理技能,结合其它心理干预手段以更全面、深层次地提高运动员心理能力。
  • 摘要:运动员的迷信行为很常见(比如偏爱某颜色的服装或某种饰品).对这类行为的解释至少有两种观点:归因观认为,迷信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个体错误地认为该行为与某种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动机观认为,人们倾向于在不确定情境中关注某些无关事物,以寻找控制感,这种控制感其实是控制幻觉.因果判断无误但仍产生迷信行为意向,这可能是由于在对迷信行为与比赛获胜的因果判断中,知识经验信息(而不是共变信息)的作用更大。控制幻觉可能是迷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动机因素,该行为或许可以补偿运动员在不确定情境(例如比赛情境)中缺失的控制感,即使这种控制感实际上是控制幻觉。结论:1)归因观无法解释运动员迷信行为,即使因果判断无误,运动员仍然会产生迷信行为意向。2)动机观可以解释运动员迷信行为,采取迷信行为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控制感,这种控制感实际上是控制幻觉。
  • 摘要:体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运动理念己成为现代人健康文明生活的标志,同时也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人们体闲动机、态度与体验的不断变化,未来研究应注重统合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多种心理因素,系统探讨体闲体育活动与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系,揭示出其中的心理机制,建构出针对性的心理模型,并逐步将体闲体育心理学纳入完善整的体闲体育理论体系中去。
  • 摘要:目的:rn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也造就了日益增多的肥胖者。其中大学生群体的超重、肥胖等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大学生父母的饮食行为、身体活动行为及教养方式都会对子女体重及与体重相关健康行为的发展产生影响。此研究旨在检验父母早期教养方式是否会对大学生子女健康行为产生影响。rn 方法:rn 本研究共有176对大学生及其父母(一方)参与调查。大学生被试中男性96人,女性80人;大学生父母被试中男性106人,女性70人。大学生被试年龄16-23岁(M=19.0,SD=1.1);父母被试年龄37-63岁(M=45.7,SD=4.0)。大学生被试与其父母其中一方各完成一份问卷,分别测量双方的体重指数、能量摄入及身体活动消耗量。学生被试需另外完成父母权威问卷以测量父母早期教养方式。使用相关分析以检验父母子女健康行为数据相关性,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以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对父母子女间健康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rn 结果:rn (1)大学生被试与其父母在体重指数、能量摄入及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方面存在正相关关系。rn (2)在控制其他无关因素后,专制型教养方式调节父母子女间体重指数相关关系。随着专制型教养得分增加,父母子女间体重指数正相关系数随之增加。同时,放任型教养方式调节父母子女间身体活动相关关系。随着此类教养方式得分增加,父母与子女间身体活动能耗量关系呈负相关趋势。此外父母教养方式对父母子女间能量摄入相关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rn 结论:rn 本研究证明了父母的早期教养方式会对大学生子女与体重相关的健康行为造成持续的影响。早期父母教养方式越倾向于严厉,子女长大之后与父母在体重指数、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方面相关程度越高。
  • 摘要:目的Bedimo-Rung提出了一个有关公园对身体活动重要性的构念,它包括公园带来的种种益处以及影响公园使用的因素。该理论构念认为影响公园使用以及公园身体活动的因素体现在使用者自身内在因素和公园环境因素两方面。在使用者自身内在因素方面,个体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在公园中的身体活动行为,这些社会心理学因素包括自我效能、锻炼的乐趣、锻炼益处、锻炼弊端和社会支持。本研究基于该概念构念,旨在考察上述社会心理学因素与城市公园中老年人身体活动的关系。rn 方法:本研究中以156名老年人为研究被试,其中德国人58名(M=68.52,SD=9.24).占37.2%,中国人98名(M=67.38,SD=7.46),占62.8%;男性占54%,女性占46%。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线性回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rn 结果:1)公园中不同国籍的老年人身体活动存在显著差异(t=-2.717,p<0.05),德国老年人的身体活动量显著高于中国老年人;不同性别的老年人身体活动不存在显著差异(t=1.642,p=0.103) 。rn 2)老年人在公园中的身体活动和锻炼的乐趣(r=0.258)、锻炼益处(r=0.315)及社会支持(r=0.287)存在显著相关(P<0.01)。rn 3)性别、锻炼益处、锻炼弊端与社会支持可以显著地预测老年人在公园中的身体活动行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解释了22.8%的身体活动的方差变异。rn 结论:城市公园中老年人的身体活动在国籍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部分社会心理学变量与老年人公园身体活动的相关显著。社会心理学变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和预测公园中老年人身体活动情况。
  • 摘要:目的:自我控制干预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rn 方法:选取河北省某中学32名中学生,实验组16人(男8人,女8人,年龄14.38±0.155岁),控制组16人(男10人,女6人,年龄14.21±0.194岁)。采用《自我控制量表》:与《体育活动等级量表-3》(PARS-3)对实验组与控制组进行前后测。实验组进行8周的发放宣传材料与主题班会自我控制干预,控制组发放无关材料与正常主题班会。rn 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的身体活动显著高于控制组,支持了研究假设。所有领域的自我控制需要的是同一种资源,自我控制具有跨领域一致性:。本研究虽未直接对身体活动的自我控制进行干预,但是实验组的身体活动水平在干预后仍显著提高,而控制组无显著变化。rn 结论:自我控制干预能显著提高中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对促进中学生身体活动具有积极作用。
  • 摘要:现有文献在个人锻炼坚持性个体层次的影响因素方面做了比较多的探索,而从组织群体方面对锻炼坚持性的解释与干预的研究数量却很少。借助团体的力量促进个体锻炼坚持性,正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改变成千上万人的静态生活方式的新兴手段。在影响个体锻炼坚持性的团体变量中,凝聚力被认为是促进成员锻炼行为的强预测因素。考虑到团体凝聚力的文化背景依赖性,以及不同社会情境中凝聚力对成员锻炼坚持性影响的复杂性,本研究拟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最具中国特色的自发性(或无组织)锻炼群体的凝聚力对成员锻炼坚持性的解释力与影响机制。rn 研究进一步支持了锻炼群体凝聚力对成员锻炼坚持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结论。成员锻炼自我效能是锻炼群体凝聚力影响成员锻炼坚持性的跨层中介变量,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同时,锻炼群体凝聚力对成员锻炼自我效能与成员锻炼坚持性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结论还发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锻炼群体的社交凝聚力比任务凝聚力更能预测成员的锻炼坚持性;同时也发现,同一文化背景中不同社会情境的凝聚力对成员锻炼坚持性调节作用是复杂的,从而深化了凝聚力的理论成果。
  • 摘要:运动员需要在比赛中进行不良情绪、认知、思维等方面的自我控制.本研究选取34名步枪射击运动员,其中10 名二级、15 名一级、9 名健将级,采用现场实验法.通过对比赛中运动员的单发射击时间和射击成功率以及赛后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比赛中的自我控制增加射击运动员单发击发平均时间;2)高水平运动员自我控制对单发射击成功率无影响,而低水平运动员的比赛中过多的自我控制则会降低单发射击成功率;3)低水平运动员比赛中自我控制总数和消极情绪控制显著多于高水平运动员.研究结果提示:平时训练应加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训练,在情绪控制和认知控制训练方面,不同运动员射击运动员应有所区别.
  • 摘要:人的运动技能学习通常是在有意识的调节和支配下,以理性思维为核心所进行的认知活动,趋向于对工作记忆的依赖。而动作技能的内隐学习是在运动情境下一种无意识地获取关于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主张从动作学习的过程中消除言语指令和理性分析,尽量减少对工作记忆的依赖和使用。实验表明,内隐性的动作技能学习方法能使动作技能更为稳定和持久,还有助于复杂的动作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各种应激和干扰的适应。本研究对感知边界中的最小可觉差做了初步的测量,旨在检验发生在感知边界以下的环境微细变化是否影响运动技术构成,探索对传统外显式教学形成的动作技术有效的调节方式。rn 研究显示,观察者对于发现其视觉环境中所产生变化的能力有时很弱。细微而连续性的变化似乎会因为没有触发知觉意识而被视觉系统所忽略(例如变化盲视)。在真实的训练或比赛环境中,极小的环境差别都可能引致动作技术构成上的显著差异。当运动员强烈意识到了环境中的变化,可能引致他在大脑中重新回忆陈述性知识,思考如何稍稍调整技术构成来适应变化的环境。但是,环境中发生的变化有时非常细微,出现在运动员的(主观的)知觉意识阈以外,这样可能会引起动作技术构成的内隐式变化。尽管存在环境中微细的变化能无意识地引发动作技术的变化这样的可能性,但在竞技运动中却很少有实验证据来验证这一点。rn 最小可觉差(JND),指在原来感觉的基础上刚刚能被人觉察到的最小差别感觉,通常用来判别对于两个刺激物的知觉差异。感知边界理论就是基于最小可觉差建立一个对于环境中微细变化的知觉感知边界,在一个感知差别阈值内,环境中的变化即可能引致技术动作的调整改变而又不被觉察到。在运动环境中,研究者做了对于守门员球门内站位的感知是否会影响罚球时踢球方向的实验,结果果显示环境中的细小变化能够影响运动行为。本研究借鉴相似的研究思路,用简笔线条不同的空间位置作为实验刺激,结果发现人们能够洞察极为微细的关于直线位置的变化,而此时他们还坚信自己仅仅是凭借着猜测,初步检验了对于环境中微细变化的知觉感知边界。
  • 摘要:目的:内隐记忆是在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的经验或学习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前人在情绪与内隐记忆关系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且在运动领域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不同性别、不同运动等级大学生运动员情绪对内隐记忆的影响。rn 方法:选取大学生运动员60名为研究参与者,男女各半,分为3组,每组20人(男女各10人),分别接受不同的情绪诱发处理,之后进行词干补笔测试。研究结果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rn 结果与结论:(1)大学生运动员积极情绪促进内隐记忆,消极情绪抑制内隐记忆。(2)情绪对大学生运动员内隐记忆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情绪对女大学生运动员内隐记忆的影响较男大学生运动员更大。(3)一级大学生运动员与二级大学生运动员内隐记忆水平无显著差异。
  • 摘要:本研究预期足球运动员可能具有更强的抗分心物干扰能力。研究假设在同等的运动水平下,分心物个数相同时,足球运动员多目标追踪的正确率高于田径运动员,反应时短于田径运动员。随着分心物数量的增加,所有实验参与者多目标追踪正确率均下降,反应时均增加,而足球运动员正确率下降的幅度小于田径运动员,反应时增加的幅度小于田径运动员。rn 实验数据结果显示,随着分心物数量的增加,实验参与者的多目标追踪正确率呈下降趋势,反应时增加,但没有显著差异。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追踪目标需要耗费注意资源,抑制分心物也需要耗费注意资源,这就涉及到追踪过程中容量有限的注意资源在目标和分心物上的分配。分心物越多占用的注意资源就越多,用于追踪目标物的注意资源就越少,所以导致追踪正确率的下降的和反应时的增加。rn 分心物的增加对足球运动员产生的影响小于田径运动员和普通学生。随着分心物的增加足球运动员正确率下降的幅度小于田径运动员和普通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反应时增加幅度也小于田径运动员和普通学生,这也符合研究假设。rn 说明足球运动员在平时长期的训练以及比赛中,就需要同时追踪多个目标,反复训练形成了较高的多目标追踪能力。而田径运动员则要求在训练和比赛中全神贯注,仅专注于单一目标,所以在分心物较多的时候表现的较差。rn 只有在分心物为9个时足球运动员才与其他实验参与者有显著差异,说明足球运动员在分心物数量少的时候并没有优势,可能是由于足球运动员在比赛时并不是同时追踪多个目标,他们通过不断变换视线来追踪多个球员,田径运动员平时训练时集中注意,所以在分心物少时正确率较高.与足球运动员没有显著差异。而足球运动员长期处于处理复杂的比赛情况中,当分心物数量足够多时,才能体现出他们的优势。rn 结论:分心物的增加会导致实验参与者多目标追踪正确率的下降和反应时的增加。分心物对不同的实验参与者的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分心物增加时,对足球运动员的影响较小,对田径运动员和普通学生的影响较大。
  • 摘要:本文尝试将瑜伽引入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的训练中作为干预心理健康的手段,来观察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运动员在长期艰苦、枯燥的三点一线的训练比赛中,要承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强负荷。基层的青少年运动员,只有很少的机会进入省体校或者省级、国家级运动队,多数文化成绩不理想,缺乏相应的一技之长等。在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式时,压力、焦虑会不断的增加。瑜伽的呼吸练习的最终目的是放松习惯性紧张和功能失调的身体,通过单纯呼吸法达到自我放松的状态。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心理状态都和内分泌腺体的活动有直接关联,内分泌系统受自主神经系统影响,所以瑜伽对神经系统的调整可间接调整内分泌系统,这对心理压力释放、舒缓,焦虑的缓解是非常有益的。瑜伽的冥想能够完全放松自我,在冥想时脑内的各种细胞以新的方式联系起来,对机体的其它器官起到新的调节作用。冥想有助于大脑功能的调节、恢复和改善,提升心理、精神能量,消除运动时所产生的紧张和疲劳,恢复身心活力,可更深层的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 摘要:本文将国内外使用运动生物力学技术和方法进行有关运动技能控制与学习研究的进行综述和述评.主要介绍了运动学方法,动力学方法和肌电图方法在动作控制与学习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今后运动技能控制与学习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rn 人体运动通常是多肢体的复合运动,从生物力学角度讲,肢体运动是由关节力矩(jointmovement or joint torque)控制和决定的。传统的运动学测量与分析仅可对运动效果进行定量描述。动力学方面如地面反作用力(外力)的测量与分析亦只能探讨外力对运动的影响及外力与重心运动之间的关系。二者均不足以明确肢体运动控制的机制。因此,要想深入理解运动,就必须对控制人体运动的关节力矩进行分析,通过多肢体运动的动力学方法可对肢体运动控制的关节力矩进行分析与探讨。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方法被不断地应用在动作技能控制与学习领域,传统的影像分析技术虽然具有非侵入性、对人体运动无干扰、高速等优点,但是它只能记录人体的外在运动,有些红外光电运动分析系统可精确记录贴在人体表面光点(marker)的位置,并以此推算关节和骨骼的位置,但是由于皮肤的移动,其精度总是令人质疑。近年来,一些新的影像分析方法,如高速荧光透视技术(fluoroseopy)被应用于观察分析人体内部骨骼关节的精细运动包括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与运动装备的互动,如篮球运动员急停变向运动时足部的骨骼关节在运动鞋内位置的变化情况。rn 目前使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的研究出现了一种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与此同时,目前使用建模(modeling)法,通过建模与分析,不但可以建立各种测量参数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计算一些无法直接测量的参数,如控制人体运动的内力、关节肌肉力矩、肌肉功率等等。一般而言,控制人体运动的内力矩很难使用直接的方法测量,通常是利用建立肢体运动的生物力学模型来计算推估,这种生物力学模型建立在肢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基础上,有关这四种测量方法及生物力学模型与运动技能控制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 摘要:本文拟从人生境界的视角浅析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以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论为基石初探运动员境界和境界培养的可能性。人生境界为运动员人生观、价值观及个人修养提供了指引,激发了运动员主体意识和自制意识,影响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成就。培养时要提高教练员个人修为,营造氛围创造环境,利用“时时事事处处”的资源。
  • 摘要:中国优秀运动员形象曾对塑造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功不可没,也激励过不同时代的公众以其为榜样或偶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公众近距离接触自己喜爱体育明星的同时,也发现那些高大光辉的偶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了解公众对中国优秀运动员形象的刻板印象不仅有助于塑造优秀运动员现役阶段的良好形象,同时对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延续以及其退役后的人生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保护了竞技体育珍贵资源,而且促进了运动员自身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1)公众对中国优秀运动员形象的刻板印象归纳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8个范畴。与媒体报道提取范畴有差异的是外在形象等3个范畴,这是时代变迁及公众需求主动化、平等化体现;(2)公众对中国优秀运动员形象的刻板印象体现出民族精神表现出了稳定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但也表现出媒体宣传方式与受众接受产生的矛盾和偏差;时代精神既有稳定的传承,也有需要合理调适,甚至缺失的体现;荣誉观体现出竞技成绩有以物化形式超越其精神领域的现象;个性观始终表现双刃剑的特性;(3)公众社会分类、职业化以及年龄等自身的主观经验会造成其对中国优秀运动员形象的刻板印象。
  • 摘要:运动员赛前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很大,加强散打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已是当务之急。散打运动员要通过各种措施来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碍,理顺思路,调整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定势,形成最理想的比赛状态。建议散打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要长期地、系统地进行训练才能获得和提高,运动员要积极的配合并和专项相结合。教练员要加强散打运动员的自身心理状态调整训练,教会运动员一些简易的自我心理调控方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还应追求迁移的效果,即不仅使运动员对运动情境中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其他情境中的其他问题的应付能力也得到提高。最终的目的是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及时、准确地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稳定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
  • 摘要:军校体能联考是大四学员由“合训”院校进入“分流”院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及格即没有毕业证,联考不仅是对学员军事体能素质的检验,也是对学员心理素质的挑战.目的:探讨军校学员在联考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保护因素.方法:在联考结束一周内,随机抽取18名军校学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质性分析,了解学员在联考中的心理压力和保护因素.结果:①学员在联考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身心疲惫、焦虑、害怕和睡眠不好.压力源包括联考不及格后果严重、军事体能素质较差、队干部管理不科学和考场氛围紧张.②学员的保护因素由个体心理资本和社会情感支持两部分组成.个体心理资本包括坚韧、自我效能感、乐观和军人角色认同.社会情感支持主要来自同学、队干部、亲人和朋友.③压力小的学员成绩较好,压力大的学员成绩较差.结论:经过讨论可得以下假设需要通过量化研究进一步验证:①学员的军事体能素质对心理压力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②学员的心理压力与考核成绩存在负向相关.③学员的个体心理资本和社会情感支持在心理压力与考核成绩之间起调节作用,需要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
  • 摘要:Choking现象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它描述了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失常发挥的一种反胜为败的现象.运动心理学家认为choking 现象反映在运动竞赛过程中是在压力条件下的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本文通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再结合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说明Choking现象产生的原因,综述了这种现象的几种理论,进一步阐述了运动焦虑产生机制,最后探讨有关控制运动焦虑的干预技术.根据焦虑的形成原因,缓解运动焦虑主要分为行为理论的干预技术、认知学习技术。首先,行为理论的干预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条件反射,主要有:冲击疗法、抗条件作用训练法、系统脱敏训练。运动心理学家对经典条件反射技术并不感兴趣,一是因为操作上困难重重,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不论是消退法还是抗条件训练法都是让被试反复感知着失败、焦虑等消极的情感认知,这与竞技体育的积极认知并不协调。于是就有了操作性学习技术,其原理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练习是通过强化与焦虑反应相反的行为反应来实现的,其中生物反馈训练被称为“自主行为的工具性调节”,其目的在于通过操纵那些在其它情况下意识不到或感觉不到的生理活动,以达到控制机体内部活动的目的。认知学习技术主要是控制焦虑,实际上是焦虑主体的自我控制,这包括认知调节和控制焦虑的心理技能的掌握,主体在焦虑环境中的感知效果取决于主体对焦虑刺激源和焦虑症侯的感受性。认知调节的任务就是使主体能够正确、积极地去感知和解释焦虑刺激源和焦虑症侯,同时提高对焦虑症侯的容忍。焦虑控制技术则是培养主体在焦虑状态下自我控制的能力。这包括对自我情绪及相关生理反应的控制,在焦虑状态下对运动动作的控制和思维的控制。认知调节是进行其它心理训练的前提条件。具体地把认知学习技术运用在体育运动中就是运动表象训练,想象出自己创造优异成绩的最佳情境,激发运动员正面情绪的增长,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以抹去心理障碍,提高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
  • 摘要:本研究旨在编制具有良好信度、效度及适合运动员使用的心理特点和运动心理技能自评问卷,为运动心理工作者和教练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诊断工具。初步的调查问卷确定从放松、自律、自信心、预判能力、注意的能力、稳定性、领导能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努力程度、表象能力、坚韧、动机、唤醒、心理准备等十五个方面构建运动员心理特点和运动心理技能自我评价的测试项目,增加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评价。本研究编制的问卷在经过一系列的信效度检验和反复修订后,最终所呈现的心理特点和运动心理技能较为全面,共有七个维度,包含38个条目,具有较高的重测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校标效度和结构效度较佳。作为一种新的测试工具,节省了时间、方便了运动员作答,同时还能够了解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评价,能够综合大量的信息全面准确评估运动员。
  • 摘要:奥运会是国际型大赛,世界各国高水平运动员在技战术、体能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心理准备的充足与否往往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心理准备是指运动员或者运动队使用认知、情绪和行为策略,以期在比赛或练习中达到理想的比赛状态或者最佳心理状态和最高运动表现.本文以射击项目为例,旨在探索影响射击运动员奥运成绩的主要心理因素,回顾并总结奥运会射击项目的心理准备,以及对未来更加专项化的心理服务前景进行展望,为今后我国射击项目的奥运心理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提出,影响运动员奥运会成绩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心理状态、认知和行为策略以及个体倾向性。其中心理状态包括:自信、专注、动机、唤醒程度、情绪控制、自我意识等;认知和行为策略,包括:自我对话、想象、目标设置、比赛模拟、比赛方案等;个体倾向性,包括:乐观、目标取向、完美主义、竞争性、运动智力、控制点、内在和外在动机倾向性。 心理准备所涉及的问题、应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评价指标: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心理调节问题、自信问题、目标取向问题,心理定位问题、针对性的心理准备问题等;射击项目心理准备的主要理论:心理定向理论,心理控制点理论,目标取向理论,目标设置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瓦伦达效应、萨提亚咨询理论等。射击项目心理准备的主要方法及评价指标:心理教育(讲座形式)、心理咨询、心理技能训练、心理测试、制定比赛方案、赛前心理动员、临场指导、编写心理调节手册等。其效果指标通常包括心理生理反映指标、运动技能稳定性指标以及咨询效果指标、评价一般为运动队奥运会任务完成情况(金牌数),另外还包括教练员运动员的反馈情况等。
  • 摘要:本研究使用心理韧性问卷(PPI-A,Golby etal.,2007)和体育情境风险决策问卷(黄志剑,刘正洁,2012)对我国排球甲A俱乐部运动员(男29人,女34人)心理韧性水平、风险决策行为及两者之间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男子运动员心理韧性尤其是积极认知维度优于女子运动员;运动员风险决策行为亦受到风险框架影响且倾向于风险寻求; 心理韧性水平影响运动员的风险决策行为,不同心理韧性水平在正负框架和获益损失时的风险决策行为不同,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心理韧性和决策行为的关系。
  • 摘要:竞赛行为表现和面部表情是心理状态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外显形式,往往能够反映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理状态。通过对运动员特定外在行为的专业化统计分析,结合专项指标测算,可以判定运动员专项心理特征状况。本研究将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对目前比较混乱的专项竞技心理研究做一个深入的系统化的梳理,形成一个清晰明朗的心理特征体系,其成果将大大提高运动心理调控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权威性,为我国竞技运动科学训练的高效发展和规范化实施具有重大意义。rn 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自然情绪在面部表情中的比例最高,表明运动员在临场比赛中还是以比较稳定的心态为主导的;忧愁和惊奇情绪比例较大,反映出较高的唤醒水平和专注程度;个别运动员面部表情中都有小比例的生气,反映出运动员调动自身能量的表情外露。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运动员普遍带有焦虑情绪,但基本属于“成就焦虑”且表现为趋近式焦虑,有利于提高比赛时的唤醒水平。rn 提出体能类项目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主要应当从意志品质培养、自信心提升、应变调节能力和能量动员能力这4个方面对运动员进行。技能类项目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可主要从提高运动员情绪调控能力、抗干扰能力和适应能力3个方面对运动员进行赛前心理入手。对抗性运动会因对手水平,运动员自我水平,或运动队的攻守策略不同而结果多变。因此,运动员需要针对各种情况安排针对性的赛前心理训练。至少应当包含运动员赛前建立心理计划模型、赛前心理状态调控训练和赛中心理调控训练准备等3个方面。集体类项目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可以从目标设置、团队自信心、团队凝聚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临场调整能力等5个方面进行。
  • 摘要:体质中的心理因素,也就是心理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的基础上表现出来,对人的行为影响较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能力,即表现为一个生命体在以身体为物质基础上的心理特征。心理体质的测验,就是测验体质中的表现在认知、情绪、意志和个性特征方面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能力。包括反应能力测验,感知能力测验,注意力测验,操作思维测验。我国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将心理体质纳入到体质监测的工作中,仍有很长的路需要努力。其中对于在全国国民体质监测的工作中,将心理体质的进行测验,应该主要考虑用仪器进行测验心理体质因素。可借鉴运动心理学中对于运动员的心理仪器,嫁接到测验普通群众的心理体质因素上来,使体质监测真正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都进行全面实施,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质监测工作。
  • 摘要:凝聚力是团体动力学的核心概念,在很多领域中,凝聚力都是关注的焦点.之所以成为焦点,主要是因为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密切联系.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是指团体在一起共同追求某一目标或者满足成员间情感需要的动力过程.一般又将凝聚力分为任务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本研究查阅并分析近十几年国内外有关凝聚力在运动心理学中的研究现状,从涉及的内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回顾.rn 大部分研究还是集中在竞技运动领域,国内对凝聚力的实证研究不多,国外涉及的领域较广,除了传统的篮球、足球是凝聚力研究的热门项目外,还包括了曲棍球、棒球、手球、橄榄球等团体项目。凝聚力在大众健身领域涉及人群、年龄范围较广,运动项目也是多种多种,但是查阅的4篇文献全部来自国外,这也与国外终生运动的观念有关。而在体育教育领域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鲜少涉及,这与国内对学校体育不重视现象有关,国外研究极少的原因可能在于国外的体育课与国内不同,国外的身体锻炼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组织形式与国内的体育课并不相同,更多倾向于身体锻炼、大众健身领域。在众多实证性研究中,有1篇关于凝聚力在发展心理学中的研究,主要研究儿童集体观念的形成。rn 通过改善影响凝聚力的因素,可以提高凝聚力。如教练员通过改变行为方式,关注运动员的个人需要,在制定目标时,不仅要制定集体目标,又要考虑个人目标。有研究发现高凝聚力可以促进个体的参与锻炼的频率,从这一点看健身指导者可以使锻炼者在运动中体验到归属感,提高凝聚力,促进锻炼行为。rn 一些研究认为,团体形成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形成凝聚力,因此对于那些刚刚成立的团体使用群体环境问卷(GEQ)进行测量是否合适,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而且凝聚力何时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都需要研究。另外,对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如何转化为运动心理咨询实践,如何更好地为教练员、运动员服务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足球球迷骚乱”和“需要层次理论”主题进行检索,了解当今足坛重大的球迷骚乱事件,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机制和特征;通过专家访谈法对天津市从事足球球迷骚乱和需要层次理论研究的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对球迷骚乱的态度和看法,探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体育运动领域的应用。为避免足球球迷骚乱的发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观赛保障条件,满足球迷观赛的生理需要。2.提供良好环境,保障球迷的安全需要。3.鼓励球迷多参加球队活动,增加球迷的归属感。4.构建合理的民族和地区意识,尊重不同球队和国家的球迷。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认同感,忠于自己所支持的球队,与球队共同成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