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美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449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思想战线、学术交流、旅游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旅游审美的相关文献由138位作者贡献,包括曹诗图、王毅品、任远等。

旅游审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1.2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449 占比:98.77%

总计:9567篇

旅游审美—发文趋势图

旅游审美

-研究学者

  • 曹诗图
  • 王毅品
  • 任远
  • 何丽芳
  • 吴海伦
  • 周德清
  • 孙天胜
  • 张帆
  • 张文祥
  • 朱运海

旅游审美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雅萍; 罗丽琴; 乐淋军
    • 摘要: 基于江西省旅游文化而进行的VR英语旅游产品的设计,是以跨文化交际为理论依据,以江西省旅游资源为支撑,以VR技术为支持,设计出让外国友人获取文化印象的沉浸式旅游产品。通过梳理江西省的旅游产品,结合西方旅游审美,利用VR技术,打破文化和语言壁垒,寻求江西省VR英语旅游产品的发展方向,挖掘该产品的潜力,以适应境外游客的需求,有效开发国际旅游市场。
    • 王美勤; 杨效忠; 彭敏; 严星雨
    • 摘要: 伴随旅游的大众化和日常化发展,不少旅游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升级的审美需求,旅游审美疲劳现象日益显露。旅游审美疲劳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兴趣减弱以及出现心理排斥等负向情感表达,对游客体验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明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解析旅游审美疲劳的概念内涵。其次,概括出旅游审美疲劳具有情绪主导性、群体差异性、身心综合性、动态变化性、情境感染性、条件累积性等6大表现特征,结合旅游审美疲劳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旅游审美疲劳的缓解对策。最后,明确未来旅游审美疲劳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从生活视角转向生命视角构建旅游审美体验的新思路。
    • 罗文斌; 丁德孝; 裴娇阳
    • 摘要: 旅游审美是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游客审美行为影响研究对深入理解旅游活动审美本质,厘清游客审美行为驱动机制,创建“知美—悟美—尚美”的旅游新风尚,探究旅游高质量发展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认知理论,加入旅游审美认知变量,构建了游客审美行为意向影响构念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审美认知、审美行为态度对旅游审美行为意向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其中审美认知影响作用最大,是关键因素,行为态度次之,是重要因素;(2)游客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对审美行为态度具有正向主导作用,并通过主导行为态度间接影响审美行为意向。
    • 吴恒; 何文俊
    • 摘要: 随着审美活动逐渐成为生产、交换与消费系统中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厘清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心理结构维度及内部互动机理至关重要。援引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审美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选取典型审美个体与审美群体样本,并结合案例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证了包括"美的知觉-美的理解-美的共创-美的审视-美的表达-美的转移"在内的旅游审美体验的6个心理结构维度,各维度循环往复,实现启发机制到系统机制再回归启发机制的审美心理过程,游客在螺旋式循环的心理活动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旅游审美体验,并最终超越感官刺激下的审美偏狭,实现了逐步递进的美之生命体验。
    • 黎麒麟
    • 摘要: 文章将古村落的发展置于中国乡镇文化转型和旅游美学兴起相结合这一特殊语境中,从"身份认同"这一视角出发,以江西省安义古村落群为案例,依照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古村落进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三方面的旅游审美分析,针对其优势和不足,遵循美学原则和历史的原则,提出审美旅游开发的可操作性策略.
    • 韩静雯
    • 摘要: 现今社会,大众旅游已经成为老百姓的日常,可由于长期以来审美教育的缺失,有不少旅游者却缺乏欣赏美的能力。在他们眼里,西湖不过是一汪水,林海不过是一大片树,霜雪带给人的只有寒冷而没有诗意,即便有不少人觉得景色很美,也说不出所以然。鉴于此,我认为,在当代小学美术教育中应特别加强旅游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体验和享受大自然中的大地山岳之美、江河湖海之美、林木花草之美、雨露霜雪之美,学会欣赏人文世界的古代建筑之美、民族风情之美。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现这一愿景呢?
    • 齐海英
    • 摘要: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人们期盼已久的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文以载道,旅以致远",文化和旅游从不曾真正分离。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得旅游者在外出途中更加关注审美需要的满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旅游审美与文化追寻成为人们新的旅游动机,文章主要探讨了游客主要审美心理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 吴海伦
    • 摘要: 旅游审美之"物"是旅游主体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所"经验"之"物",此"物"可以是具体之物也可以是抽象之物,旅游审美之"物"是融合了文化内涵之"物",也是主体倾注情感之"物".探讨旅游审美的内在逻辑,需要在人们的旅游生活中展开,其内在逻辑可以概括为"观物""体物""感物",这三者并非相互独立、界限分明,而是交互融通,共同存在于旅游审美过程中,并在旅游审美境界的生成上获得了统一.基于旅游审美的内在生发逻辑,其实现路径可以概括为:以物观物、借怡于物以及超然物外.旅游客体("物")在旅游主体的"以物观物"而非"以我观物"、"借怡于物"而非"留意于物"、"超然物外"而非"知诱物化"中显现自身之存在的美学意义,旅游主体也在"观生意"、"与物有宜"和"神与物游"中体悟到精神自由与生命本真的审美境界.旅游审美之"物"及其意义生成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回应人们的时代关切,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虚无主义,为我们建立正确的对待"物"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原则具有启示意义.
    • 陈黎
    • 摘要: 无论是旅游还是美学,都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概念,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和挑战,新时期被重新认识和定义.美即是生活作为美学的起点,在发展中内涵逐步丰富,为旅游审美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旅游审美趣味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在美学经济蓬勃发展下,旅游之美更加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价值.本文就美学经济下的旅游审美展开分析,研究美学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出突破框架束缚,塑造新的审美体验,促进主客体情感交融,以进一步推动新时期的旅游产业向更高维度发展.
    • 胡睿臻; 任远
    • 摘要: 旅游美学的实践价值,在于有效指导旅游地资源审美潜力的开发,提供能够满足不同审美需求的审美客体.从旅游审美的生成、构成、过程及旅游的大众休闲归属来看,旅游审美客体的结构应该以感官特征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过渡,以精神蕴含为升华.以这种方式整合湖南汨罗现存的屈原文化资源,就形成了以探源屈原精神、乐享生态民俗为主题的屈子祠旅游审美金字塔结构.这个结构用自然景观、民俗活动、地方餐饮引发的感官和情感愉悦,调节屈原文化的悲感倾向与理性色彩,在确保传承屈原精神和祭屈民俗的同时,满足多数游客敬仰屈原却不愿承受过多凝重思绪的审美需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